六、民間習俗(1 / 3)

六、民間習俗

《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竟,同境。國,指城。

《禮記》告訴人們,進入一國的邊境要問清該國的禁令;進入一城,要問清該城的風俗習慣;進入一家大門,要問清該家的家諱。

“宋有禮筵,名曰大排。凡所招來賓,則先請其三代名諱,筵中倡優雜戲歌曲,皆逐一刊定回避然後進呈。及入人家,皆先問父祖諱,然後接談冀無誤犯。”(《草木子·雜誌篇》)

宋代有禮儀筵席,名叫大排。凡是所請的來賓,就要先請問他們家三代的名諱,筵席上倡優雜戲歌曲等節目,都把字詞改定以免犯諱,然後進呈給主人。這樣審慎,表示對來賓的尊重。來賓進入主人家,都要先問好主人家父親、祖父的名諱,然後再交談,希望不要誤犯人家的家諱。

(一)自幼成習

避諱的習慣,是自幼養成的。在民間回避自己的家諱,被認為孝道,所以聞諱則哭的例子,比比皆是。回避別人家諱的人,被認為有家教,懂禮貌,受到稱讚。

1. 顏之推教育外甥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的學者,他對避諱學很有研究,在《顏氏家訓》中的“風操篇”以專篇論述避諱學。他的連襟是彭城劉靈。他曾與劉靈坐在一起談話,劉靈的孩子劉儒行、劉敏行也在座。“吾問儒行、敏行曰:‘凡字與谘識名同音者,其數多少,能盡識乎?’答曰:‘未之究也。請導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預研檢,忽遇不識,誤以問人,反為無賴所欺,不容易也。’因為說之,得五十許字。諸劉歎曰:‘不意乃爾!’”(《顏氏家訓·勉學篇》)

顏之推說,我問儒行、敏行道:“凡是與‘谘識’(可能是劉靈的表字)的名字音同的字,有多少個,能都認識嗎?”回答說:“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請指導我們。”我說:“凡是這類問題,不預先研究,忽然看見了,又不認識,錯誤地拿它去問人家,反而會被無賴所欺侮。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就給他們說,“靈”字的同音字共有五十多個。劉家父子感歎說:“沒有想到是這樣的。”

2. 聞家諱必哭

《齊東野語》記載:“梁謝舉聞家諱必哭,近世趙南仲亦然,此亦不失為孝。”宋朝人趙葵,字南仲。

《齊東野語》記載,梁朝的謝舉,聽到家諱一定要哭,近代的趙南仲也是這樣,他們都不失為孝子。

《齊東野語》的作者周密的這一觀點,在封建社會裏很有代表性。孝道是家庭倫理道德最高標準,誰不願意當個孝子呢?這就是避諱製度經久不衰的原因。一旦聽到家諱,必然要聯想起已故的親人,心情不好受,也是人之常情。

3. 聞諱不忘

高歡的兒子高演,年幼時聰明過人。在高氏家族沒有建立北齊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兒童,一旦知道別人的家諱,便過耳不忘,直到他當皇帝的時候都沒有犯過這些人的家諱,深受當時人們稱道。(《北史·齊本紀》)

4.劉幼孤

劉是梁朝的處士,即沒有當過官的人。本州刺史張稷征聘他為主簿,他不去。皇帝征召他到朝廷做官,他把征召文書掛到樹上,自己逃跑了。他早年就沒有了父親,“自傷幼孤,人有誤觸其諱者,未嚐不感結流涕”。(《梁書·處士傳》)他為幼年失去父母感到悲傷,如果有人誤犯了他的家諱,沒有不悲傷流淚的。

5. 錢家小兒讀《孟子》

《孟子·告子下》記載:當時服侍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開拓土地,充實府庫。孟子評論說:“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即現在所說的良臣,就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之賊人。南宋“錢良臣自諱其名,幼子頗慧,凡經史中有‘良臣’字輒改之。一日,讀《孟子》‘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雖改之雲:‘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天中記》卷二十四)錢良臣避諱自己的名字。他的小兒子很聰明,凡是經史書中有“良臣”字樣,就把它改了。有一天,讀《孟子》“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於是就改讀為:“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這顯然是一個笑話,也說明封建家教中,已把避諱知識當作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

6. 君乃有二父耶

《論語·陽貨篇》記載孔子的弟子宰我與孔子討論居喪的時間,孔子主張為父母居喪三年,宰我認為時間太長,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以矣。”宰我說:“為父母居喪三年,期限太長了。君子三年不學習禮儀,禮儀一定就廢掉了;三年不奏樂,音樂一定會失傳。陳穀子已經吃完了,新穀子已經登場,鑽木取火又一輪回,一年就可以了。”

從前有一個人,自小就呆頭呆腦的。《明賢集》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他家把他送到私塾去讀了幾年書。“其父名穀,偶讀《魯論》至‘舊穀既沒,新穀既升’句,以避父諱,遂改誦曰:‘舊父既沒,新父既升。’或雲:‘君乃有二父耶?”(《清稗類鈔·詼諧類》)

故事說,他的父親名字叫“穀”,他偶然讀《論語》,讀到“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這句時,因為回避父親的名字,於是就改讀為“舊父既沒,新父既升”。有人說:“您竟然有兩個父親嗎?”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卻說明他從小就受過避諱方麵的教育。

(二)犯諱交惡

避諱,既然是一種社會習俗,那就需人人遵守。正如晉朝葛洪所說的“辱人父兄,則弟子將推刃矣,發人所諱,則壯士不能堪矣”。(《抱樸子》)葛洪是說,如果侮辱人家的父親、兄長,那麼他們的兒子、弟弟,將要揮刀報複;如果觸犯人家的家諱,那麼壯士也受不了。

“凡祖諱及名臣與鄉邦先達名字,皆當榜帖壁間,恐子孫、奴隸有同而相仍者不可不慎。”(陳繼儒《見聞錄》)

陳繼儒說,凡是祖先的名諱以及名臣和鄉邦名人的名字都應當張榜公布,貼在牆壁上,恐怕子孫、奴隸有和他們的名字相同的,這是不可以不慎重的。即便如此,為犯諱而翻臉的事也不少。

1. 犯家諱不歡而散

南朝時期,謝超宗去拜訪王僧虔,王僧虔不在家,謝超宗等候他回來。他看到王僧虔的兒子王慈在練字,就說:“卿書何如虔公?”即是說你的書法和僧虔先生相比怎麼樣?“虔”字是王慈的家諱,王慈很不愉快,就反唇相譏說:“慈書比大人,如雞比鳳。”(《宣和書譜》)王慈說我的書法和父親相比,如同小雞比鳳凰。謝超宗就從王家狼狽逃出,還沒有見到王僧虔,就不歡而散了。因為謝超宗的父親叫謝鳳,“鳳”字是謝超宗的家諱,謝超宗因對方觸犯了家諱,不得已而離開。

2. 徐之才鬥李氏甥舅

南北朝時期,徐雄的兒子徐之才有辯才。有一天,李平的兒子李諧在大庭廣眾之下,直稱徐之才父親的名字說:“卿嗜熊白生不?”即你喜歡吃熊白這種食品不?“熊”字是徐之才父親的嫌名,這是當眾挑釁。徐之才立即回擊說:“平平耳。”即隻是一般罷了。接著又說:“卿此言於禮平不?”又說,你這話在道理上公平嗎?李諧立即躲出去了。他為什麼躲出去呢?因為徐之才一連說出三個“平”字,這正是他的家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很丟麵子,隻好溜之大吉。半路上碰到了他的外甥高德正,高德正說:“舅顏色何不悅?”即舅舅你的臉色為什麼這麼不好看?李諧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他。高德正直接奔到坐席上,連連索要熊白。徐之才對在座的人說:“這個人的家諱是個什麼字?”大家沒有人回答。徐之才說:“生不為人所知,死不為人所諱,此何足問!”(《北史·藝術下》)徐之才說,活著時人們不知道他,死後沒有人避諱他的名字,這樣的人哪裏值得去問!言外之意是諷刺他家社會地位不高,他父親是個無名小輩。

3. 親戚聚會易犯諱

在南北朝時期,顏之推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吾親識中有諱襄諱周諱清諱和諱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聞者辛苦,無憀賴焉。”(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篇》)

顏之推說,我的親戚和相識當中,有諱襄字的,有諱周字的,有諱清字的,有諱和字的,有諱禹字的。在交往聚會當中,一不注意不是犯你的諱,就是犯他的諱,真是一座百犯。為了不犯諱,就得找替代之字與字音,聽話的人還得費力去想,受盡辛苦,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三)為尊者諱

《春秋公羊傳·閔公三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個諱,不一定專指避諱,但至少避諱也包括在其中。地位高的人就是尊者,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有高低尊卑的不同。皇帝是最尊貴之人,因此,當官為民,都要為他避諱。

1. 編童謠不忘避諱

唐朝時期,有個人叫賈昌,他七歲時能懂得雞的語音。唐明皇把他選為雞坊五百小兒長,很是寵愛他。他父親死了,官府為他籌辦喪具喪車,洛陽、長安之間,送喪的傳車,絡繹不絕。當時天下號稱雞神童。民間為此人作了一首童謠,名叫《雞神童謠》:

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狗勝讀書。

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

父死長安千裏外,差夫治道喪車。

(《全唐詩·謠》)

其中“代不如”的“代”字是為避“世”字而改。可見,這首童謠的作者也知道避唐太宗的廟諱。

2. 小紅名字的由來

在大觀園裏,有個叫小紅的丫鬟。有一天,她到李紈房內向王熙鳳彙報。小紅上來回道:“平姐姐說:奶奶剛出來了,她就把銀子收起來了;才張材家的來取,當麵秤了給他拿了去了。”又道:“平姐姐叫我來回奶奶:才旺兒進來討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把那話按著奶奶的主意打發他去了。”鳳姐笑道:“他怎麼按著我的主意打發去了呢?”小紅道:“平姐姐說:‘我們奶奶問這裏奶奶好。我們二爺沒在家。雖然遲了兩天,隻管請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們奶奶還會了五奶奶來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兒打發了人來說:舅奶奶帶了信來了,問奶奶好,還要和這裏的姑奶奶尋幾丸延年神驗萬金丹;若有了,奶奶打發人來,隻管送在我們奶奶這裏。明兒有人去,就順路給舅奶奶帶了去。’”這一頓“奶奶”,可把李紈給聽糊塗了。問她名字,小紅道:“原叫‘紅玉’,因為重了寶二爺,如今隻叫小紅了。”(《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塚飛燕泣殘紅”)第二十四回說得更清楚:“原來這小紅本姓林,小名叫紅玉,因‘玉’字犯了寶玉、黛玉的名,便改喚他做‘小紅’。”(《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醉金剛輕財尚義俠,癡女兒遺帕惹相思”)奴仆為卑,主人為尊。丫鬟不能犯主人的諱,這也是為尊者諱。

3. 香菱改名

在《紅樓夢》中,薛蟠娶了夏金桂,原來收在房裏的香菱就成了夏金桂的眼中釘肉中刺。一天,夏金桂問:“‘香菱’二字是誰起的?”香菱便答道:“姑娘起的。”金桂冷笑道:“人人都說姑娘通,隻這一個名字就不通。”香菱忙笑道:“奶奶若說姑娘不通,奶奶沒合姑娘講究過。他的學問,連咱們姨老爺常時還誇的呢!”(《紅樓夢》第七十九回)夏金桂冷笑道:“菱角花開,誰見香來?若是菱角香了,正經那些香花放在那裏?可是不通之極!”香菱道:“不獨菱角香,就連荷葉,蓮蓬,都是有一般清香的。但他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靜日靜夜,或清早半夜,細領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聞呢。就連菱角、雞頭、葦葉、蘆根,得了風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說,這蘭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說到熱鬧頭上,忘了忌諱,便接口道:“蘭花桂花的香,又非別的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喚寶蟾的忙指著香菱的臉說道:“你可要死!你怎麼叫起姑娘的名字來?”香菱猛醒了,反不好意思,忙賠笑道:“一時順了嘴,奶奶別計較。”(《紅樓夢》第八十回)經過一番口較之後,夏金桂給香菱改名為秋菱。因為夏金桂是薛蟠之妻,香菱是妾。香菱說出“桂花”,就是觸犯了尊者之諱,所以寶蟾借機興師問罪。

(四)為親者諱

家諱、私諱,都是為家族親人而避諱的。

1. 劉臻呼蜆為扁螺

南北朝時人劉臻,他父親叫劉顯。劉臻平時最喜歡吃蜆子,因為蜆字的發音與他父親的名字相同,犯了他的家諱。他既想吃蜆子這種食物,又不能叫它的名字,於是就稱它為扁螺。(《北史·劉臻傳》)

2. 杜甫不吟海棠詩

杜甫,字子美,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晚年入蜀,在蜀地作了很多的詩歌。蜀地盛產海棠,海棠又豔麗奇絕,可是杜詩中卻隻字未提海棠,這讓宋代詩人們很奇怪。他們以此為題材寫了不少的詩。最著名的是蘇東坡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