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奇峰雅量,真水無香——記中國山水畫畫家李奇峰先生(1 / 1)

一個山水畫家,是以滿腔熱情擁抱大自然,將自己融入山水間,汲取天地之精華;以精妙絕倫的筆墨描繪天地,不畏艱難,搜盡奇峰打草稿,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然情懷。李奇峰正是這樣的一位藝術家。

誠如陸儼少以三峽山水入畫,李可染擅長描繪川貴高原,石魯揮寫陝北雲天,吳冠中鍾情江南田園。李奇峰的山水畫則從江浙地域切入,由此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塑造了江浙山川的藝術典型。

奇峰自小習畫,18歲後追隨胡振郎先生為師,是胡老最得意的入門弟子。今年54歲的奇峰,與山水畫為伴已有36載春秋,雖在畫壇尚屬中青年一輩,但其深厚的畫工卻深受海派老一輩畫家們圈點和賞識。繪畫三分靠靈性,七分靠刻苦。有次和他閑聊,我手中信手翻閱著《中國傳世山水畫》,他但見一頁畫麵,即脫口而出這是哪個朝代哪位名家作品,起初我非常驚愕,以為僅是巧合,多翻閱幾頁,他仍舊不假思索地辨識出,我頓時啞然,內心振奮不已。深入了解方知,原來早年的他即從臨摹開始,從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臨摹到當代,再從當代回到宋朝,如此反複,這樣便也十餘年過去了,所以,熟諳這些名家作品即在情理之中了。也因此,奇峰的山水畫功底非常深厚,往後,他逐步走向繪畫創作,他創作的作品中似有古人的影子,也有當代的傅抱石、黃賓虹大家的影子…但實則,是奇峰的個性和本真。

19年前奇峰第一次辦個人畫展,開始受到眾人的關注和追捧。當年,其山水作品筆墨精純,賞心悅目,將其視為“能品”是恰當的。無論是《富春江春曉》,還是《黃山四季》,在其筆下無不丘壑起伏、煙波湧動、經營妥帖、筆墨規矩,總之皆屬情理之中。但“能品”與“妙品”“神品”尚有距離。他的“畫”太像“畫”,麵貌雖新,根骨卻舊,縱使是“元四家”和“清四王”的“摹範”,也難免缺少一點點“出人意外的生氣。”故之後,他很少參加公眾活動,似乎淡出了美術界紛爭的名利場。他坦言,自己並不在意眼前的得失和作品的市場化運作,相反,他更潛心於個人繪畫創作,注重精品的積累,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世界裏的真善美。

他個性秉直,心地善良,執著求索,又是一個十年,奇峰山水又入一界——現在的他更是心神淡定,筆道更加蒼勁,步入了精神自由、藝術自由的境界。

今日,我看奇峰的山水畫,更關注他原創的繪畫語言,關注它的筆墨體係。立足欣賞其作品,從中感到作品用墨大膽、線條流暢、色彩高雅、充滿著生機和靈氣,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的筆墨高明之處在於汲取了傳統精華,卻不見古人的影子,它是出自對生活和自然的高度提煉和概括,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磨礪而成。無論是勾、撇、擦、點、畫、染,無不肆意靈動。按著景物的造型要求,隨意取勢,皆以內心情感的宣泄,有張有弛,遊走盼顧,生動地再現了江浙山水雋永的意境。他汲取了西洋畫色彩的原理,將色與墨融合,把色調作為凸現意境的重要手段,使作品更動情,更具感染力。同時又令人喜聞樂見,雅俗共賞。他追求的是心師造化、法無定向、順其自然的創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