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色彩的禪定(1 / 1)

在《橙紅黃》裏,我體悟到了東方“禪”意。他的作品讓人身心安靜,猶如一位偉大修行者的開示。

——析羅斯科作品《橙紅黃》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又稱抽象主義,或抽象派。源於19世紀末的德國表現主義,二戰後直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在美國盛行的一種繪畫流派。經曆20世紀初的全球戰亂,外部世界的紛繁使得藝術家們開始回歸自我,追尋內在情感的表達,試圖通過抽象的筆觸和色彩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他們的作品或熱情奔放,或安寧靜謐,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達和激起人的情感。

記得有陣子在微博上,很多網友紛紛質疑羅斯科的《橙紅黃》也算是藝術?為什麼能拍出8700萬美元的天價?撇去資本市場的價格因素,從藝術價值來說,馬克·羅斯科確實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樣式和思考範本,是抽象表現主義畫風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在藝術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羅斯科於1903年出生於立陶宛的德文斯科鎮,他的童年時代,經受了俄國發生的針對猶太人的、最為慘烈的聚眾暴力,他的一生都纏繞著對這種險惡環境的回憶。年輕的羅斯科在德文斯科的猶太學校裏學習過《猶太法典》,在波特蘭學習成績極其優異。在其早年作品裏深受希臘神話、原始藝術和宗教悲劇等傳統題材的影響。

羅斯科的作品以極簡著稱,大色塊係列是其常見作品。經常可以見到兩三個色彩明亮而邊緣柔和、微微發光的矩形色塊,它們毫無重量感地排列在一起,其構思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自然的情感——以此喚起觀者潛藏的熱情、恐懼、悲哀以及對永恒和神秘的追求。他想超越一切理智跟感官認知,追尋人生的終極哲學——赤裸又神聖的宗教體驗與感情。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為了“盡可能地憑借我能夠體驗到的,去表達人類情感,表達人類戲劇”。

在這幅引發爭議的作品《橙紅黃》中,紅黃底子上水平並置端正清澈的藍色,飽滿透亮的黃色,圓潤涼爽的綠色,在色塊邊緣,安排了更亮的窄條色帶,使畫麵產生一個輕盈跳脫的瞬間。開揚而穩定的結構裏充滿細膩的變化,有佛羅倫薩文藝複興建築那樣的端嚴華麗和通透清新。

一種宗教隱喻不斷地與羅斯科的繪畫發生聯係,尤其是成組地看他的作品時。羅斯科自己說:“在我的畫前哭泣的人,擁有和我畫他們時同樣的宗教體驗。”一般來說,早期的宗教畫似乎采用同樣的對稱溝通、缺少運動、沒有景深、平麵豐富,這一切都是要激發對精神領域的沉思冥想,超越塵世的俗念。人們麵對中世紀穿著深藍色衣袍的聖母,注視著那豐富而細膩的陰影和色調,可能會欣喜若狂,就如人們麵對羅斯科的微妙變化的色域時所能感受到的。但是羅斯科清除掉所有對象性影響,僅三個色塊和筆觸的情緒創造了一種宏大、悲劇性的靜穆。

好的藝術作品,沒有國界,是人類真善美的共鳴;好的藝術作品,是在與有生命的人對話,與生命產生共振。我時常感受語言是單薄無力的發明,深邃的情感和領悟往往是語言無法及其,一旦脫口而出,那富於感性的、微妙而深層的體會就支離破碎了。羅斯科的作品,是需要放鬆下來,放鬆下來就會獲得,在視覺藝術這個平坦無限的空間裏,會獲得一個無比自由的嶄新世界。

賞析和麵對羅斯科的《橙紅黃》,我深深體悟到東方“禪”意,他的作品讓人全身心沉澱安靜下來,猶如一位偉大的修行者的開示,開啟深藏於我們自性中的光明和智慧。在視覺與悟覺、物象與心象、幻想與事實、理性與感性、我於忘我、超我的互滲與化合中,去直覺地感受那無邊無際、大無大有的境界。達摩說過:“想要看到魚,你必須觀看水。”事實上,當你觀看水的時候,就會看到真正的魚。觀看水,則真性自在其中,真實本性就是那被觀看的水。而羅斯科的作品即如那水,超越時空,直指觀照於那顆初心,體悟空性,帶給我心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