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拍賣旺季,佳士得進駐中國內地首拍獲得驕人成績,蘇富比拍出1.8億港元天價成交……本來隻想看看熱鬧,卻突然發現這充滿迷惑的拍賣派對越來越吸引周圍的年輕朋友加入。他們可能來自投行、谘詢公司、媒體甚至隻是剛畢業的留學生,對於藝術行業知之甚少。拍賣會究竟是藝術珍品們的大聚合,還是有錢人的紮堆和撈金?不妨來綜合盤點下中國拍賣行的那點不新鮮的事。
中國贗品“深海”
我最早接觸拍賣,始於幾年前帶一位喜歡書畫的港商朋友去長輩家。港商被其收藏的各類玉器瓷雜所吸引。事隔不久,他和我提出想把這些玉器隨身攜帶去香港拍賣。長輩多年來熟絡國內拍賣行的運作體係,但沒接觸過在港的國際拍賣行,說可以試試。於是成就了我這麼個外行稀裏糊塗第一次扮演起“中間人”的角色。
起初把多件春秋戰國、漢代玉器拍圖提供某國際拍賣行,反饋“價格拍不高”“高古玉市場還沒有起來”,隨後對方提出想要再加瓷器一起拍,提高利潤空間。呈送幾件藏家早年收藏的宋代白定,專家稱宋瓷暫不成氣候,香港藏家最“喜歡”明清瓷。正逢另一位國內藏家準備將一清朝紫砂鈞瓷送拍國內拍賣行,在我這外行看來,比起那黃釉綠釉精致線條和花紋的乾隆雍正瓷,清代鈞窯的品相實為特別。
但這一次呈送,專家仍搖頭。我終於了悟了其對於市場判斷的意思:“明清”、“好看但不要沒看到過”、“華麗”品相、“官窯”瓷器方可叩上這國際拍賣行的門檻。後來藏家朋友熟絡國內關係,將這清代鈞瓷通過國內某大牌拍賣行拍掉了。第一次初涉拍賣領域,深深體會“圈子”的重要性。
疑問又來了,市場真有那麼多官窯明清瓷?顯然不是。景德鎮早已成了圈內公認的贗品發源地之一。我曾飛赴景德鎮考察,悠閑安靜的小鎮到處都是陶瓷學院出來的手藝人,從街邊小店裏的精致器皿到世家的精品手藝,如果沒有資本的捆綁造就了這條“造假”產業鏈,這裏的生產基地是祥和而饒有趣味的。
據悉,國內外知名拍賣行會派專員每年來這裏與當地高仿藝人交涉製假,仿品再通過各種流通手段上拍。因為按《拍賣法》規定,拍賣公司不容許拍賣屬於拍賣公司的物品,但還是有許多拍賣公司在拍賣之前,想方設法將藏品的所有權先歸到自己名下,這樣,拍賣公司可以差價、傭金一起賺。
另外,有一些瓷器流向海外“鍍金”,國際拍賣行通過編製“故事”讓這些幾萬元一個的假瓷器一下飆至匪夷所思的上億價格。國際老謀的深算之處在於,把“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等傷口撒鹽的營銷辭藻來吸引國內政商界的注意力,直接將國內買家引上鉤。但是國內藏家也不是省油的燈,“隻拍不買”成為國際佳話,中國收藏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多半在於如何在忽悠中圈錢、在擊鼓傳花中“空手套白狼”。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就不在此贅述了。
說完瓷器,另一處不得不提的“深海”重災——中國書畫。
有一回,去一老畫家家裏做客。走進會客室,瞥見一幅擱在地上的林風眠《仕女圖》,了解前輩曾跟隨林風眠有一段時光,徒弟收藏老師的作品也不足為奇,我下意識俯身欣賞,湊近看仕女的白色粉料的勾勒,琢磨著應該不是林老的筆觸。看著看著,總覺得整體構圖也不太對勁。老先生走進來,可能看到我皺起眉來,笑嗬嗬地說:“這是假的。”
“假的?”我愣了下。
“給拍賣行畫,一張五萬,畫了好多張,後來幾次合作不愉快,錢也不支付了,所以這張就擱在這兒。”
我聽著,心生辛酸,這麼大年紀,還得為了錢辛苦畫他人,美好的藝術情愫突然在我胸口滋生出另外的味道。而五萬的價格頃刻間在拍賣行就成了四五百萬,驚哉!老先生還示範作假過程,令人欽佩的是他會用電腦Photoshop製圖,通過電腦作畫設計新構圖,畫完再如何將宣紙做舊,堪乎妙哉!
據行家透露,全國名家字畫收藏市場中,九成以上皆贗品,行內已見怪不怪,更傾向於用“仿”字來取代刺耳的“假”“贗”。
而除此之外,高仿印刷書畫也已成大氣候,從印製、銷售到拍賣已形成了產業鏈條,並流入了藝術品交易市場。在北京的字畫市場,賣得最好的畫,就是萬把元的高仿畫。仿字畫比仿器物的成本更低。買一台大圖掃描的打印機,就輕鬆送出一張張仿字畫。據悉,天津就有一批仿字畫的生產工廠,裏麵都是流水線。仿得好的字畫,拿貨價是幾千元一張,到了終端市場,即可漲到幾萬身價。而噴墨印刷品普通人也難以識別,隻有專業畫畫的人,才有可能通過畫的顏色、墨附著在紙上的感覺來區分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