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去香港參加幾大國際拍賣行的春拍,預展上也是隨意撞幾張就是國畫贗品。張大千、傅抱石、林風眠、齊白石、石魯等大家作品都是贗品的重災區。一位真正的香港藏家私下透露:“別看這國際拍賣行,至少有30%的國畫是假的。”聊起他的拍賣經曆,從上一輩就開始搞收藏,進出拍賣行20餘載,也都栽跟頭。前一年,他還從某知名拍賣行買了張假畫,多年練就的眼力還是看走眼,請多位行家朋友來鑒定後確認是假的,非常心痛,和拍賣行交涉多次,始終無果。
“那然後呢?”
“作品都還在拍賣行,不願意收,錢也沒付,再想辦法……”他露出難言的表情。
灰色“帝國”
1997年,英國記者彼特·沃森出版《拍賣蘇富比》一書,書中以大量事實資料揭露蘇富比公司參與走私倒賣希臘、印度、意大利等國的珍貴曆史文物,以及與不法藝術商人串通勾結進行假拍和拍假等行徑,引起全球軒然大波。作者以一個新聞記者的敏銳和執著,與警方配合,攜帶微型攝像機,經過長達數年的臥底調查,冒著生命風險寫成此書,用鐵證如山的事實披露了蘇富比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以及藝術品市場交易中的許多秘密。
中國拍賣的“億元時代”重蹈著全球曆史的覆轍。筆者梳理了下國內外拍賣行牟取暴利的手段及如何創造天價,從各種藏家及圈中友人獲悉業內的一些招數。
大部分拍賣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傭金,國內的拍賣行傭金一般在5%~15%,而國際兩大拍賣行佳士得和蘇富比今年春將傭金百分比進行了上浮調整,根據成交量收取12%~25%不等的傭金。對於拍賣公司而言,抬高成交價格,不僅可以多收傭金,同時可以聚集買賣名家,提高知名度,是名利雙收的好事。
而抬高成交價格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一,是現場設局釣大魚,抬高成交價。一般現場會設置專屬的托兒,製造作品緊張爭搶的氣氛,將不懂畫也不知拍賣內情的富豪給釣上鉤。而這樣的“大魚”進入拍賣行時,因為不懂作品好壞,更會關注拍賣行的圖錄“封麵”,通常都是一線大牌藝術家的作品。所以在拍賣行有很多區分客戶方式,其中一種就是他們所謂的“封麵買家”。自然,這樣的買主即是要交學費給拍賣行的。但隨著拍賣行業“深入人心,”這樣的大魚正在逐漸減少。
其二,買賣雙方已經在私下達成協議,現場隻是作秀,任由價格抬到十萬八千裏,最後還是按照事前定奪的價格付款甚至不付款。這當中拍賣公司與買賣雙方的利益一致,大家圖的是“名”,或者更長遠的利益。新聞裏常常聽到哪裏拍賣行又驚世價格出爐了,仔細查查拍下的藏家底子,主業可能是房地產等其他,這背後隱藏著更長的利益鏈條。一句話,他們擅長“空手套白狼”,你可以自由想象。
其三,虛假拍賣,從沽名釣譽和洗錢者的口袋裏賺取傭金,這種生意一般多見於中大型拍賣公司。虛假拍賣的目的多為幾種:第一種,一些想成名的藝術家利用拍賣樹立自己在二級市場的價格。他們為了走捷徑成名,便將自己的作品交由拍賣公司上拍,事先談好傭金,然後邀友現場做局,獲得拍賣紀錄,為作品走向高位市場買了張門票。這樣的淵源也因現在很多藏家買作品不是用眼睛看作品,而是用耳朵聽價格。此道盛行,所以一些年輕藝術家將本錢和精力投注於此,確實可以撈得鉑金滿盆。但藝術的價值,最終還是由作品說話;第二種,利用拍賣洗錢,這多現於企業主和官員身上,隨便找一作品,呈送拍賣行,製造雙方期望的成交紀錄。拍賣公司收取一定數量的傭金,於是巨額款項就染白了。
另外,收購贗品出售,追求最大利潤。也聽過行業內人說,“不拍贗品,拍賣行基本倒閉”。說得也是啊,哪有那麼多的稀世精品一直在市場上流通呢?
在佳士得上海首拍賣結束後的當晚現場,我看到很多臉上洋溢著陽光的年輕人。所以寫此篇,更多是把這兩三年來的親身經曆和耳聞分享給年輕朋友。熱愛藝術本是好事,在大平台,可從專家身上學習彌足珍貴的藝術知識和經驗,但如何處理未來無限可能的挑戰,更多來自心靈和良心上的抉擇,是每一位初入行者所需要準備的。否則,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忽悠”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