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洲收藏世家的“富四代”創業(1 / 2)

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年輕人,懷抱著藝術夢想來到上海,開創了上海國際藝術精品展覽會,成為了嫁接中西文化的橋梁,也推動上海這座城市成為亞太地區新國際藝術中心。

9月,在佳士得拍賣現場,我再次遇到了比利時年輕收藏家馬西明先生,和他聊起了他正傾注心血的項目——上海國際藝術精品展覽會(SFJAF)。2012年冬天,第三屆SFJAF在展覽中心舉行,這是我第一次了解馬西明——他發起了由世界各地30家頂尖藝術畫廊參與的藝術盛事,帶來了罕見的歐洲繪畫、雕塑、古玩以及珠寶精品,並在圈中獲得好口碑。

盡管如此,他卻坦言其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在異國他鄉舉辦大型規模的展覽,從策展、組織、運營到政府行政部門打交道搞批文,上上下下,親力親為,對於一個外國人而言實屬不易。這位來自歐洲古董收藏世家的第四代,原本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不滿足於重複父輩之路,開辟自己的江山。他說:“我會堅持,希望下一屆會更好。”這一位在中國少見的“富四代”追求夢想的執著和專注令人鼓舞。

家族的血脈傳承

在外灘18號的一樓和二樓,有一家專營歐洲19世紀古典油畫的著名畫廊——百鶴高,即是馬西明的父親帕特裏克·百鶴高所開,他父親也是羅浮宮的歐洲19世紀油畫鑒定專家。

不過如果要追溯百鶴高家族的收藏曆史和百鶴高畫廊前身的話,得從他曾祖父邁耶·百鶴高維奇(Meyer Berkowitsch)說起。百鶴高維奇原來是俄國的醫生,自己本身就喜好藝術,在俄國行醫期間也收藏了不少古董。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後,百鶴高維奇一家逃到德國,為了生存他們開始變賣古董,後來在柏林開設了百鶴高家族的第一家古董店——百鶴高畫廊(Berko Gallery),當時百鶴高畫廊以專營古董珠寶鑽石為主。古董店的生意讓百鶴高維奇與不少歐洲的王公貴族、著名藝術家及知名人士成為了朋友,這為日後百鶴高家族在歐洲的古董生意奠定了良好的貨源及客戶群基礎。

此時,百鶴高畫廊除了經營古董珠寶鑽石外,也逐漸開始經營古董家具、古幣、油畫等,家中不少成員也選擇從事古董業。第二代的百鶴高,10個孩子中有8個均在歐洲從事古董商或在拍賣行工作,馬西明的祖父亦是其中一員,他在1945年選擇了拍賣行的工作。在家族濃厚的古董生意熏陶下,馬西明的爸爸帕特裏克從兒時起就跟隨其父親學習古董經銷和藝術品鑒定,後來還在比利時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出於對古董和藝術的熱愛,帕特裏克亦決意成為一名古董商,並在比利時北部的克諾克-海斯特(Knokke-Heist)開辦了第一家自己的古董店。幾年之後,他將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傳給了妻子薇薇安。由於薇薇安對油畫有特別的鍾愛,再加上帕特裏克認為19世紀是歐洲藝術流派百家爭鳴、各樣風格特殊交彙及碰撞的年代,當時出現了眾多的藝術大師,他們亦留下了為數不少的佳作。於是兩人共同決定古董店對藝術的收藏和經銷範圍鎖定在19世紀的繪畫,並致力於收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的藝術精品,這也導致後來當百鶴高夫婦接手家族的古董店後,百鶴高畫廊成為了專營19世紀歐洲繪畫的古董店。

馬西明即在這濃厚的藝術氛圍中長大,藝術流淌入生命的血液中,大學讀的是巴黎第四大學——索邦大學學習藝術史學,專門研究漢代考古學,從本科讀到博士。其後在大英帝國博物館實習和工作四年;更在美國蘇富比拍賣行擔任中國漢玉鑒定專家,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他,實則是中國通,這也注定他會和中國有著很深的緣分。

叩開東方之門

2001年,馬西明在巴黎讀書期間來到上海學習中文,同時,也在上海博物館裏進行研究工作。

他之所以選擇上海,還源於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原因之一是他喜歡吃甜食,也很喜歡茶館。1998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上課,當時教授展示了中國各地的一些照片,其中一張照片是被水環繞的一間茶館。三年後,當教授問馬西明想去中國的什麼地方學習中文時,他說:“我要去沿水有一間茶館的地方。”教授回答:“好的,你指的就是豫園,所以你想去的地方就是上海!”後來,上海成為了上海國際藝術精品展(SFJAF)的舉辦地,馬西明邀請世界各地的頂尖畫廊來上海,向中國及亞洲各地的人們展示他們的珍寶。這一切似乎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