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一見情況古怪,就對老虎說:“你到底想幹什麼?你要是想吃我,就搖三下頭;你要是有事找我,就點三下頭。”
老虎點了三下頭。
孫思邈又問:“如果你是找我來治病的,就再點三下頭。”
老虎又點了三下頭。
於是,孫思邈走到老虎跟前,看了看,發覺老虎病得不輕。他嚴肅地對老虎說:“我是個醫生,救死扶傷是我的職責。但是,我曾發過誓,隻能為窮人,為善良的人治病。惡人的病我一個也不給看,你老虎一貫是作惡吃人的野獸,我更不能治了。我寧可被你吃掉,也不能幹這種為惡人效勞的壞事!”說罷,手握扁擔,轉身就走。
老虎見孫思邈要走,就緊緊跟上去,咬住孫思邈的衣角不放。孫思邈隻好又停下步來,對老虎說:“如果你一定要我給你治病,你必須答應一個條件:從今以後,不準你再傷害人命!”老虎聽了,連忙又點了三下頭。
於是,孫思邈使出他那神妙的本領,將老虎的病治好了。為了驗證老虎足否真正遵守不再吃人的諾言,孫思邈規定每天要檢查一次老虎的牙齒。
老虎的病被孫思邈治好後,為了感恩,有一天,它銜來一大塊黃金給孫思邈。孫思邈一見,哈哈大笑著說:“老虎啊!你到底是野獸,真不了解我。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三個皇帝都一再叫我到京城裏去做官,享受榮華富貴,我都不去呢,難道我會要你的金子?!”
老虎沒有辦法,為了報恩,就自動給孫思邈當保鏢。孫思邈每天上山下鄉、治病、采藥,有時深更半夜還在崎嶇山路上行走。老虎總是跟在孫思邈的左右。自從有了老虎當保鏢,強盜、壞人、猛獸都不敢靠近孫思邈了。孫思邈采了草藥,老虎就替他馱著;孫思邈累了,就騎在老虎背上。孫思邈非常高興。
但是,這樣也帶來了麻煩。請孫思邈治病的人,一見他身邊的那隻老虎,都嚇得不敢找他治病了。孫思邈見了這種情況,感到很為難。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先叫病人把吃剩的藥渣倒在門口的路上;然後又吩咐老虎:“你往後不要跟我進病人家去。你注意哪家門口有藥渣,就表明我在那家看病,你隻遠遠地等著我就行了。”
從此,人們就將藥渣倒在門口的路上了。從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一直流傳到今天。
“懸壺濟世”的由來
古時候的遊方郎中無論走到哪裏,身上都要背著個葫蘆。把葫蘆作為行醫的招牌,為什麼行醫要背葫蘆呢?這還有個來曆。
據《太平廣記》記載,河南汝南有個當市掾的人叫費長房,忽然看見壺公從遠方來到街上賣藥,壺公是一位道教真人,可人們都不認識壺公,他賣藥不許還價,他的藥服後不管什麼病都能治好。壺公把藥賣出之後,總要囑咐買藥的人,說服了藥之後會吐出什麼東西,哪一天病會好,他說的話每一次都很應驗。他每天賣藥都能掙好幾萬錢,然後就把錢施舍給街上那些饑寒貧窮的人,隻留下三五十個錢。他經常把一個空壺掛在屋頂上,太陽落山之後,他就跳進壺裏。這事誰也沒發現,隻有費長房在樓上看見了,他知壺公不是凡人。費長房就天天清掃壺公的屋子,供給壺公吃的東西,壺公也不推辭。日子長了費長房仍堅持不懈地照常掃地供食,也不敢對壺公有所請求。
壺公看出來費長房心地很虔誠,有一次就對他說:“到晚上沒人的時候你到我這兒來吧。”費長房晚上來到壺公屋裏,壺公對他說:“你看我跳進壺裏時,你也和我一樣跳。”費長房照他的話一跳,果然不知不覺地已在壺中了。進去後並不覺得在壺中,隻見樓觀重重疊疊,閣道橫空,宛若飛虹,費長房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神仙的世界。後來壺公給費長房一卷封著的符說:“你有了這符就能驅使鬼神,長期當天神的使者,還可以治病消災。”從此費長房為紀念壺公,便懸壺行醫,成為當時的一代名醫。所以中醫除了有岐黃、青囊、杏林等三個名字外,還有第四個名字叫“懸壺”。
懸壺的“壺”不是酒壺,而是葫蘆的一個名字。古代典籍中,對葫蘆的稱呼是不一樣的,僅在《詩經》中就有四種叫法,《邶風》雲:“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雲:“齒如瓠犀”;《幽風》雲:“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雲:“南有木,甘瓠累之”。詩經中所說的:“匏”、“瓠”、“壺”、“甘瓠”,都是指葫蘆,隻是品種不同而已。因此懸壺實際上是懸葫蘆,以後人們就把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看成了中醫的標誌。
曆史上我國將行醫又稱作懸壺,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舊時的走方醫確實有將葫蘆懸於杖上作為招牌的,也有將藥物裝於葫蘆中,所以有句老話叫“不知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
渾天儀的由來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麵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製造的。“渾”字在古代有圓球的意思。張衡說過:“立圓為渾”。渾儀是由許多同心圓環組成的一種儀器,總起來看好象包在一個圓球裏,渾象則是一個真正的圓球。渾儀和渾象又是反映渾天說的儀器,因而在早期常常統稱為渾天儀。
渾儀中有窺管,是一種觀測儀器,其主要用途是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有時也能測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渾儀已有悠久的曆史。何時發明,目前尚難斷定。
渾象屬於表演性的儀器,在一個大球上刻畫或鑲嵌有星宿、赤道、黃道、恒隱圈、恒顯圈等,和現代的天球儀相似。渾象可能是西漢人耿壽昌發明的,張衡的渾象是他設計的漏水轉渾天儀的核心部分。
漏水轉渾天儀是有明確曆史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在渾天儀中應用到的齒輪機構和凸輪機構十分複雜,這中間的轉動如果不使用逐漸減速的齒輪係統,很難作到。遠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時候,中國古人就可以造出這樣複雜的儀器是很值得自豪的。可惜的是,這套複雜的傳動係統因為年代久遠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簡儀的由來
簡儀是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於公元1276年創製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該儀器的結構和使用上都比渾儀簡單,而且除北極星附近以外,整個天空一覽無餘。故稱簡儀。
簡儀的主要裝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麵平行於地球赤道麵,叫做“赤道環”;另一個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叫做“赤經雙環”。雙環中間夾著一根裝有十字絲裝置的窺管,相當於單鏡筒望遠鏡,能繞赤經雙環的中心轉動。觀測時,將窺管對準某顆待測星,然後在赤道環和赤經雙環的刻度盤上直接讀出這顆星星的位置值。有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金屬軸,支撐著整個觀測裝置,使這個裝置保持著北高南低的形狀。這是我國首先發明的赤道裝置。
簡儀的創製,是我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後才出現類似的裝置。
地動儀的由來
東漢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著名科學家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在公元132年,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公元138年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裏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
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曆史早一千多年。
24節氣的由來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古代沒有時鍾,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人們將竹竿插在土地上,依竿影看時間。他們發現,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長短不同,且變化有規律。這種測日影的方法叫做“土圭”。以此定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