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科技和醫學文化的由來(1 / 3)

中醫的由來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習慣上中醫指漢族的醫學,而中國傳統醫學還應包括藏醫,蒙醫,壯醫,彝醫等等。

中醫起源很早。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鬥爭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症,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複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於對實踐的總結,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中,係統地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當時的其他自然科學成就,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麵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於漢之前,相傳係秦越人所著。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麵,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中醫辯證論治原則。以後,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現今是世界上作為一個體係所能保留最完整的傳統醫學係統。

中藥的由來

中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耕種和畜牧之時,我們的祖先為了維持和延續生命,便要尋找食物來源。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吃了某些“毒物”,而發生嘔吐、腹瀉,甚至昏迷、死亡等中毒現象,從而促使人們不得不辨認這些毒物並選擇利用。為了同疾病做鬥爭,人們又注意到某些具有毒性作用的自然產物在對抗疾病時發揮的作用。經過反複的實踐,不斷總結交流,從而形成了早期的藥物療法。

相傳約公元前2700年,有一位“神農氏”,曾經親自嚐百草,來辨別每一藥物的性味和功能,以治療人們的疾病,至今還流傳著他曾一日遇七十毒的故事。

西漢的《五十二病方》是一部迄今為止最早的醫方,方中共載藥名二百餘個。到東漢時期,現存最早的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問世,標誌著藥學的發展已趨向成熟。曆代醫藥學家的不斷總結,使中藥學不斷得到發展,先後出現了諸多“本草”著作,對國內外醫學的發展,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針灸的由來

針灸是傳統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和灸是兩種不同的施治方式。

在遠古時期,人們有時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麵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類似情形多次重複出現後,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已掌握了挖製、磨製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致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除了用來刺入身體以治病外,砭石在當時還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鑱石。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隨著曆史的發展,創製了金屬針具代替了砭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針具也不斷改良,發展至今天的不鏽鋼針。

灸法可能是在熱熨法的基礎上產生的。據推測,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篝火防獸時,有時可能會被迸出的火星燒灼燙傷皮膚,但同時這種局部的燒灼也可以減輕某些疾病的症狀。這種情形反複多次出現,就使人們受到啟發,他們開始有意識地選用一些幹枯的植物莖葉作燃料,對局部進行溫熱刺激。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針灸在中國及亞洲一些國家已流行了數千年,經曆了漫長的曆史考驗,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跟疾病鬥爭的寶貴實踐經驗。

拔火罐的由來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也叫“拔罐子”或者“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做“火罐氣”,在《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

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起初並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後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替代。

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

由於這種療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曆代沿襲,至今不衰。

刮痧的由來

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發展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針刺術、刮痧法的萌芽階段,刮痧療法可以說是砭石療法的延續、發展或另一種存在形式。

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是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醫得效方》。清代《痧脹玉衡》王庭《序》中所說:“先是鄉人用糞穢感痧,例製用錢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為婦人,為名醫所不及”。

“刮痧”這個“痧”字也就是“痧症”。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於痧症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症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就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鬱積得越厲害,那麼它就越劇烈,象發急如燎原之勢,對於這種情況,就必須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像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隨著曆史的發展,刮痧未能像針灸等療法一樣得以係統發展,而是流傳於民間。

食療的由來

中國的食療是一門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的,研究如何通過烹製食用食物並結合中醫藥從而達到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輔助身體恢複以及減緩衰老之目的的學科。食療同針灸,推拿,氣功等都屬於中國傳統醫學的特殊學科。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食療”顧名思義,即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成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食療”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融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食療”可稱舉世無雙,是中華民族科學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

“食療”曆史悠久。《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這些話的意思是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肴腐敗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中國食療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唐代名醫孫思邈,享年101歲。他在《千金方》一書中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仍用藥爾”。可見我們的祖先對食物療法是何等的重視。

現在我國食療學已逐漸與現代營養治療學相結合,成為一門新興的醫療保健實用科學。不僅在國內風行,也己走向世界,令各國驚歎不己,群起效仿,近年來,五湖四海到處興起了“中國食療熱”。

“倒藥渣”的由來

過去,我國民間服中藥的有一種習慣:煎服過的藥渣一定要例在門口的路上。這個風俗的由來據說是從唐代孫思邈給人看病時流傳下來的。

孫思邈是隋唐時候的一位大醫學家,據說他的醫術太高明了,所以天上的龍和山裏的虎都來找他治病。

有一天,孫思邈正在路上行走,一隻虎從後麵追了上來。孫思邈大吃一驚,要跑已經來不及了,他就趕忙把擔草藥囊的扁擔拿在手中,準備和虎搏鬥。可是奇怪,老虎追到孫思邈的跟前站住了,絲毫沒有傷害他的意思,虎眼中倒流露出哀求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