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科技和醫學文化的由來(3 / 3)

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裏麵。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我國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般更適用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四大發明的由來

我國的四大發明舉世聞名,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四大發明是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造紙術。

相傳指南針是在黃帝大戰蚩尤時,用來辨認行軍方向的工具。指南針事實上是一種機械的裝置,指南針在行進時,仙人的手都指著同一方向。在戰國的時候,才出現真正利用磁鐵的磁力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宋代的時候製造指南針的技術大有進步,間接的也使中國的航海事業發展興盛,與中國往來的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因此學會使用指南針,並將它傳到歐洲。

火藥是方士在煉丹的過程中所發明的。火龍炮好象一個火箭筒,在火龍炮的頭尾各有兩隻小火箭,小火箭被點燃後會使火箭筒上升,然後點燃火箭筒裏麵的其他火箭,射向敵軍,通常用與水戰。唐代的時候,火藥已經被用於戰爭,宋朝的時候,已經有鐵罐型的殺傷性武器。中國的火藥是經由蒙古人西征傳到阿拉伯再傳到歐洲的。

在還沒有印刷術之前,書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寫出來的,後來出現了拓印、雕版等印刷的方法,但還是很耗時費力,直到宋代的時候,畢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才使印刷技術大大的改進。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方塊,一端刻上文字,稱為活字印台。印刷時,將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內容排列,固定在塗有粘劑的底盤上成為活字版,然後在版上塗墨,再用紙覆壓就可以印出文字了。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然後有鑄在鍾鼎上的鍾鼎文(又稱金文),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開始將文字刻在木簡上,用繩索貫穿成冊。秦漢時代,文字是用筆書寫在絲布上,直到東漢時代,宦官蔡倫將製紙的方法加以改良後,人們才開始大量的使用紙作為書寫工具。造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這種先進的技術經過一千多年後才傳到歐洲。

絲綢的由來

絲綢是用蠶絲或人造絲織成的織品,源於我國。

絲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有著許多關於絲綢起源的古老傳說,甲骨文中也出現了蠶桑絲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關文物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利用蠶繭抽絲、並用原始腰機織出各種織物。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發現利用蠶絲,並逐步發明了養蠶、繅絲和織綢的技術。商代,我國人民又發現了植物中含有色素,並能夠利用植物中的色素來為絲綢織物染色。當時的王宮內,絲綢應用已相當普遍。春秋戰國前後,我國絲綢已有綢、緞、綾、羅、紗等各種形式的絲織品,還能生產提花織物和彩錦。西漢時代,絲綢圖案與配色已進步到能夠織造花、鳥、魚、蟲等複雜的紋樣,並能生產印花綢。14世紀,多彩的織錦更有發展,富麗堂皇的蘇州“宋錦”、南京“雲錦”、四川“蜀錦”等,在生產技術上已經相當完美。

像這樣關乎民生的重大發明,中國人往往歸功於古聖王,載之史書,代代傳頌。於是,中國絲綢業的起源,就有了黃帝元妃西陵氏始蠶、蜀王蠶叢始蠶和伏羲化蠶等傳說。這其中,以西陵氏始蠶的傳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西陵為遠古四川的一個原始部落,西陵氏為該部落之女,名嫘祖,被中原部落首領黃帝娶為元妃。傳說西陵氏成為黃帝元妃後,便開始教人民種桑養蠶之法,繅絲織綢以供衣服之用,蠶絲業逐漸在中原地區興盛起來。人們感其功德,將其奉為先蠶,即蠶絲業的始祖神。《隋書》在追記南北朝後齊、後周的禮製時,提到京城中有皇後的蠶壇與蠶殿,每年春季先定吉日,皇後要親率貴婦們祭祀蠶神帝和西陵氏,用的祭品是“一太牢”,即一頭牛。祭後舉行皇後親蠶儀市。此後,不少學者認同了這一說法,並引經據典地加以證實。蠶絲業尊稱黃帝元妃嫘祖為始祖神。

琉璃的由來

相傳,琉璃是公元前493年範蠡督造王者之劍時所發現的。範蠡認為這種物質經過了烈火百煉,又有水晶的陰柔之氣暗藏其間,是天地陰陽造化所能達成的極致,於是將其隨劍一起進獻給越王。越王感念其鑄劍之功,原物賜還,還將這種神奇的物質命名為“蠡”。隨後,範蠡遍訪能工巧匠,將“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相傳這就是世界最早的琉璃配飾。

同年戰事起,越國大敗。西施被迫前往吳國和親,臨別時,將“蠡”送還,傳說中,西施的眼淚滴在這“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到西施的眼淚在其中流動,後人稱之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這個名字演變而來的。

我國古代稱琉璃為為壁琉璃,玻璃等。中國琉璃製作技術起源很早,已有千年的文化。公元前138年,西漢出土的玻璃穀紋璧,是漢代時流行的樣式,證明漢王朝已經製作較大的琉璃器。

中國的琉璃創作自清代以來,間有中斷三百年之久,現在得以恢複和發展。現在我們的琉璃作品,每一件都是巧匠的傑作,技術的結晶。透過層層細膩的手工技藝,傳達中國深遂的文化底蘊,充分發揮琉璃材質的光澤、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使琉璃藝術獲得更加深刻的表達,反映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無限渴求。

圓周率的由來

圓周率是數學中最重要的常數之一。對它的計算,可以作為顯示出一個國家古代數學發展的水平的尺度之一。而我國古代數學在這方麵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我國古代最初把圓周率取作3,這雖應用起來簡便,但太不準確。在求準確圓周率值的征途中,首先邁出關鍵一步的是魏晉時的劉徽。他創立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無限逼近圓而求取圓周率值。用這種方法他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也有人認為他得到了更好的結果:3.1416。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繼者南北朝著名數學家祖衝之利用割圓術得出了正確的小數點後七位。而且他還給出了約率與密率。密率的發現是數學史上卓越的成就,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紀錄,是一項空前傑作。

算盤文化的由來

算盤是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製,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

算盤是長方形的,四周是木框,裏麵固定著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著木珠,中間一根橫梁和算盤分成兩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半部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

關於算盤的來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徐嶽在《數術記遺》中記載,他的老師劉洪訪問隱士天目先生時,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采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麵1顆相當於5,下麵4顆每顆當作1。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麵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由於算盤製作簡單,價格便宜,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算又簡便,所以在中國被普遍使用,並且陸續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一批打算盤的高手。使用算盤和珠算,除了運算方便以外,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為打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