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象崇拜的由來
中國古代主要是農耕社會,天體變化、日月交替和風雨陰晴,均對人們的生活直接發生巨大影響。所以說,天象諸神的崇拜起源於原始人類畏懼自然力和自然現象的神秘感,於是他們便賦予自然力和自然現象以人的情感意識,構成了天象崇拜。
古人認為,日是宇宙的中心,日神羲是眾神之主。原始神話以日為題材的故事特別多。如羲和生日、浴日、馭日;扶桑木上有日,每天由烏鳥背著巡行天空;羿射九日;誇父追日等。潮汕等地人稱太陽神為“天公”、“天恩公”。正月初九為“天公生”。人們把對“天公”的崇拜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各家各戶,門設“天公燈”;初一、十五日拜“天公”:各種廟宇前設“天公壇”,拜“老爺”之前,必須首先祭拜“天公”。同時,在中國人心目中變為神的星座,還有太白金星、南辰星、北鬥星、文曲星、天姥星、織女星、木星等,人們還形象地把木星稱為“木星公”。這些都反映出人們對太陽、星辰普遍崇拜的心理現象。民間普遍認為“地上有多少人,天上就有多少星”,每降生一口人,就多添一顆星;每死去一口人,天空就會落下一顆星。人們還認為星辰能預知禍福,每一凡人都占有其中一星為本人之星宿神,這樣,每年都有一星值命。因此,要“祭星”求吉。
在我國,民間還傳說月神名叫常羲,並被視為女性神祗。《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月有二”。早在先秦時期,就把月亮作為祭祀對象的“六宗”之一。秦漢以後直到近代,由於嫦娥奔月神話的傳播,嫦娥便成為月神。從春秋時期到清代,曆代帝王均有在京城西郊設月壇祭月的禮儀風俗。清代以後,這個風俗便逐漸淡化了。
由於古代人對風、雨、雷、電、海潮等自然天象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所以便認為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神在主宰著。風有風神,雨有雨師,雷有雷公,火有火神,閃電有電母,潮汛有水父水母。雷神稱為雷公,傳說雷公形象恐怖、嚇人,鬼頭、鳥嘴,兩肩生翼,左手持鼓,右手執椎,以椎擊鼓,便是打雷。雷聲隆隆,可以打人。至於雷電娘娘,在戲劇舞台上出現的形象是,身披白色大氅,兩手各持一片銅鈸,銅鈸相擊,即生雷電,十分形象生動。可見,古人有著十分驚人的想象力。
中國古代山神崇拜的由來
山神崇拜是民間信仰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富饒廣闊的土地上名山大川不盡其數,民間信仰每一座山內都有一位山神。唐代是山神崇拜的重要發展時期,山神崇拜現象非常普遍,類型多種多樣。山神崇拜也是當時現實社會的曲折反映,構成當時民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古人認為,山神是管山中萬物的。民間普遍流傳著“山神老爺不開口,豺狼虎豹不咬人”的諺語,要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林木茂盛,就得求山神保佑。建國前一般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地方建有山神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祭山神。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崇拜山神尤為突出,在他們的心目中,山神是掌管獵物的神靈,每逢雙月要宰雞祭祀。捕獲大獵物,要用耳、舌、蹄祭獻,以感謝山神的恩賜,並祈求山神保佑再獲得更多的獵物。有的地方在高山大樹上砍去樹皮畫上的一個臉形,獵人路過時,要向它跪拜叩頭,請求山神保佑多打野獸。在吃飯飲酒前,要將飯碗、酒杯在空中繞兩圈,以表示讓山神先品嚐。
因為山與山石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們認為山神崇拜也包含了石頭崇拜。人們將石頭看作是能避邪去災的靈物,故在居民門口或胡同麵向大路口處立石或將石嵌於牆上,有的書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等字樣。這種敬石風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在老城區的胡同裏巷還能見到這種石頭崇拜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