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中國武術文化的由來(3 / 3)

據出土石器推測,在舊石器晚期已有石刀出現。原始的石刀、骨刀、角刀子。是生產工具,同時也是防禦野獸襲擊的武器。這些刀,可斫、可砍、可刺,也可擲擊,很適於拚殺。骨刀的銳利,已不亞於近代的刺刀。隨著陶刀的出現,使刀製技術發生了變化,銅刀問世後,又使刀發生了“質”的飛躍。殷商時代已有專作為兵器的銅刀。隨著鐵器的使用,刀的作用越加明顯,種類也在不斷增多。現在武術中的短刀有單刀、柳葉刀、九環刀等。

刀術的特點是勇猛、快速、氣勢慓悍。演練起來有氣勢逼人之感。故武諺中有“刀如猛虎”、“刀走黑(凶狠),劍走青(敏捷)”之說。用刀實戰時可砍、可刺,也可格擋,進則可攻退則可守,靈活易變很適於戰場拚殺。刀術高超者,煉刀時,刀風呼呼寒光逼人,似有“潑水石入其身”之感。

長拳和短打的由來

當代的競賽長拳並不是一個門派,而是在以少林拳為主的北方拳種中歸納出來的一種套路。這裏所指的長拳是指與短打相對而言的,以少林拳為主的一類北方拳種,包括查拳、華拳、洪拳、炮拳、花拳、少林拳、六合拳、戳腳、翻子拳等。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臂腿和身體各關節活動幅度大,以延長擊點,其動作舒展、節奏明顯,包括有躥蹦跳躍、閃展騰挪、起伏轉折的動作。

“長拳”一詞最早記載於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書·拳經提要篇》中:“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

短打是相對於長拳而言。一般來說,所有的南拳都可以包括在短打之內,不過也有例外,如八極拳,既具有近身靠打等典型的短打特征,但是又流行於東北、河北、河南、山東一帶。八極拳又名“開拳”、“開門拳”。相傳為清康熙年間一雲遊僧人傳給滄州吳鍾,後世代相傳,不斷演進,練者頗眾。也有傳聞其源於河南焦作嶽山寺,故又稱“嶽山八極”。此拳內容有六大開(頂、抱、擔、提、挎、纏)、八大招、四十八個大架子和六十四種手法。技擊中要求眼隨手轉,手腳齊到,上打下封,緊逼硬打,短打兼施,尤擅長“進身靠打,挨身肘發”,屬於一種攻防意識很強的短打拳術。八極拳實戰性很強。抗戰時期,溥儀的偽滿洲國,當時的皇帝護衛為河北人霍殿閣。霍殿閣一身武藝,尤精八極拳。他多次與日本人比武,未嚐敗陣。

還有一種拳術叫短拳,流行於河北高陽一帶。短拳的所謂“短”,一是指出手較短,多用寸勁;二是指套路短小精悍。短拳的特點是:拳法密集,猛起硬落,一氣嗬成。技擊上講究緊攻硬逼,近身則靠打,挨身則肘發。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記載:溫家的“八閃番”、“十二短”、“綿張短打”均屬短拳。此套拳套路共有十六趟,綿掌拳、隨手、劈心掌、玉環步、裏外發、鴛鴦拐、開天辟地、八卦掌為其前八趟。

南拳和北腿的由來

南拳北腿是中國武林的習慣說法,這種說法不是指拳術流派,而是大致從地域來劃分的拳術風格。

所謂北腿,是武林中一種習慣性的說法,形象地概括了北方武術的本質特點。其實北方武術不光是用腿,也有相當厲害的拳術,不過相對於南方的武術而言,北方武術卻是以腿功見長。這大概是因為北方人高大有力,但軀體較笨,於是便有了大開大合,講究“一寸長,一寸強”的查、華、戳腳、少林等拳法。拳經上雲:“少林武功全在腿,彈踢蹬掃擺合威”;“手是一扇門,全靠腿打人”。充分利用身高腿長的優勢,攻殺主要靠腿。所以有稱手是“蝴蝶手”的,喻其翻飛起伏不定,其作用僅是借以迷惑對手。

提到北腿不能不提到戳腳。戳腳是典型的北腿,腿法十分豐富。戳腳的發展有悠久的曆史,大約宋朝就有了傳承。如《水滸傳》描寫了豐富的武打場麵,其中二十八回中描寫的武鬆醉打蔣門神,使用的就是戳腿。

所謂南拳是指中國南方流行的拳術,主要流行於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也有傳人。相對於北腿,南拳用腿較少,而拳法十分豐富。中國南方人普遍小巧靈活,手短腿短個子矮,於是便有了講究近身短打的南拳。南拳沉橋大馬、步法沉穩、以聲催力、勇猛剽悍。南拳尤重橋手、鋼爪、鐵胳膊,往往誘使對方先出招發腿,然後用橋手堵截、防化,上下逼封,肩撞肘擊,貼身近戰取勝。

南拳流行最廣的有廣東的五大名拳,即洪家拳、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福建的詠春拳、五祖拳、鶴拳和羅漢拳等;湖南、湖北、江西則流行鄔家拳。

南拳中比較有名的還有詠春拳,當代武打影星、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就是從小練習詠春拳的,其後他所創立的截拳道就吸取了詠春拳的許多招式。

十八般兵器的由來

“十八般兵器”又稱“十八般武藝”,是中華武術流行甚廣的一個術語,其實,“十八般兵器”一詞在古代典籍中未曾出現,現在有據可考的隻有“十八般武藝”之說。

那麼,“十八般兵器”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我國古代典籍中一般記載黃帝造刀、槍、弓、箭,其實,這些兵器的出現是更加久遠的事情了。元代,“十八般兵器”已基本定型,在元雜劇中,已出現了“十八般兵器”的類似說法。

我國古代,兵器眾多,為什麼唯稱“十八般”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九是數字之極,所以曆來都喜歡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表示數目極多。“十八般”是九的倍數,說起來也順口,於是就如三十六計、十萬八千裏這些流行術語一樣,“十八般兵器”流傳至今。當然,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所列的主要兵器,代表著這些兵器的普及程度,反映了這些兵器的風格和使用特色。

“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呢?因為地區、年代和流派不同,說法各異,彙總起來主要有:

“大十八般”:“指刀、槍、劍、戟、棍、槊、鏜、斧、鉞、鏟、鈀、鞭、棒、鐧、槌、叉、戈、矛。

“九長九短”:槍、戟、鉞、叉、鏜、撓、鉤、槊、環(以上為九長);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以上為九短)。

戲劇界公認的說法: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等。

所以,“十八般兵器”之說,實際反映了不同時期武術發展的一些實際情況,內含非常籠統、寬泛。其來源無非兩個方麵:一是古代戰場上使用的兵器,如刀、劍、弓矢、戟等;另一來源是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品演變而來的,如叉、鏟、錘、棍、棒等。

“十八般兵器”是中華武術發展演變過程中積累的寶貴遺產,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影響,它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我國武術世代相承、繁榮發展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