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由來
形意拳中華拳術之一,也叫“心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講究“象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其內意和外形高度統一,故名。另說此拳象形思意,表現各種動物的形態之意,故名形意拳。據傳為姬隆豐所創,又說為宋代嶽飛所創。清初在山西、河北、河南一帶廣為流傳。
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傳,其說不一。影響較大的說法有兩種:
一說為南宋愛國名將嶽飛所創。由於嶽飛是我國曆代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嶽飛之名有利於形意拳的廣泛傳播,因此這種說法極易被廣大武術家所接受,輾轉流傳至今。
另外一種說法,是形意拳的創始人是明末山西蒲州人姬隆峰。據文獻記載姬氏曾讀書古寺,見雄雞相爭,悟其理,於是變槍法為拳法。
在眾多武術家及傳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之一。
長拳的由來
長拳是中國拳派之一,“長拳”一詞最早記載於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書·拳經提要篇》中:“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
查拳、花拳、炮捶、紅拳均屬長拳之列。古代也有專稱長拳的拳種,如太極拳等。該拳的特點是在出手或出腿時以放長擊遠為主,其動作撐長舒展、筋順骨直,有時在出拳時還配合擰腰順肩來加長擊打點,以發揮“長一寸強一寸”的優勢。套路動作數量和趟數一般較多,長拳中也間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動作是以長擊動作為主。長拳的基本技法規律包括:頂頭豎脊,舒肢緊指(趾);形合力順,動迅靜定;以眼傳神,以氣助勢;陰陽相依,相輔相襯。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體委把流傳廣泛的查、華、炮、洪、彈腿、少林等拳種,根據其風格特點,綜合整理創編了一種長拳。現代新編長拳吸取了諸拳種之長,把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躍等基本動作規格化,按照長拳運動方法編成包括竄、蹦、跳、躍、閃、展、騰、挪和起伏轉折在內的各種拳械套路。
長拳的特點是姿勢舒展大方,動作靈活快速,出手長,跳得高,蹦得遠,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動迅靜定,節奏分明。現在長拳也成為基礎武術訓練和全國武術表演比賽項目之一。
南拳和北腿的由來
南拳北腿是中國武林的習慣說法,這種說法不是指拳術流派,而是根據地域來劃分的拳術風格。
所謂北腿,是武林中一種習慣性的說法,形象地概括了北方武術的本質特點。其實北方武術不光是用腿,也有相當厲害的拳術,如八極拳,太極拳、三皇炮拳、形意拳等等,都是以用拳見長的武術門派。不過相對於南方的武術而言,北方武術卻是以腿功見長。這大概是因為北方人高大有力,但軀體較不靈活的緣故。
拳經上雲:“少林武功全在腿,彈踢蹬掃擺合威”;“手是一扇門,全靠腿打人”,說出了北腿的精華。
北腿的代表拳術有查拳、華拳、炮拳、少林拳。其共同的特點是善用身高腿長優勢、攻殺主要靠腿,打鬥往往以腿法取勝。其風格舒展大方、大開大合、放長擊遠,講究“一寸長,一寸強”。
所謂南拳是指中國南方流行的拳術,主要流行於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相對於北腿,南拳用腿較少,而拳法十分豐富。因為中國南方人普遍小巧靈活,手短腿短個子矮,於是便有了講究近身短打的南拳。
南拳沉橋大馬、步法沉穩、以聲催力、勇猛剽悍,尤重橋手、鋼爪、鐵胳膊,往往誘使對方先出招發腿,然後用橋手堵截、防化,上下逼封,肩撞肘擊,貼身近戰取勝。
南拳流行最廣的有廣東的五大名拳,即洪家拳、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福建的詠春拳、五祖拳、鶴拳和羅漢拳等;湖南、湖北、江西則流行鄔家拳。
散打的由來
散打也叫散手,古時稱之為相搏、手搏、技擊等。簡單而言就是兩人徒手麵對麵地打鬥。散打是中國武術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為主要進攻手段。另外,還有防守、步法等技術。
散打起源與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同步。它從先輩的生產勞動,生存鬥爭中緣起,但又服務於此,演化至今成為華夏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獵取食物,長期與野獸搏鬥,學會了與野獸搏鬥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腳踢、抱摔等簡單的散打技術,並學會了一些野獸獵取食物的本領,如:貓撲、狗閃、虎跳、鷹翻等。春秋戰國時期,散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現在的散打發展成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進行徒手對抗的現代體育競技項目,散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武術的精華,也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多年來在民間流傳發展,深受人民喜愛。
劍術的由來
劍,被稱作“短兵之王”、“百刃之君”,它便於攜帶,利於近戰,是防衛的最好兵器,同時,劍製作精美、舞練瀟灑,是人們尚武的標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古代人們盛行好劍之風。
劍的起源古籍有記載認為源於原始部落時代,黃帝之時,開采首山之銅,鑄造了劍。這種說法不足為信,因為黃帝時代尚處於石器時代,人們還沒有掌握冶煉金屬的本領,采銅鑄劍自然無從談起。民間也流傳一些傳奇故事,演繹劍的起源,不過大多不可信。
比較可信的劍出現的時間應是青銅器時代的商周,當冶金術發展到能鑄兵器的時候,首先鍛鑄的便是劍,這一點可以在考古發掘所得的文物中證實。目前,我國已出土的劍,最早是商代的銅劍,即1956年、1957年在河南陝縣虢國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四柄青銅劍。
劍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就神聖化了,人們在劍前冠以“寶”字,稱之“寶劍”,將劍視作“神兵”、“神器”,王公貴族均備名劍,佩劍之風盛行。
劍畢竟還是兵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劍術也逐漸發展流傳起來。
但在早期,劍術多以鬥劍的形式出現。統治者以觀賞鬥劍尋歡作樂,他們豢養劍客,作為競技場上的犧牲品。
在民間,劍術卻得到了健康發展,出現了眾多劍術高超的武術家,如越女、魯石公等。越女,是春秋戰國民間武術家,精於劍術,劍術理論也非常精辟,對後人影響頗大。魯石公的劍道也出類拔萃。
在中國古代,劍是武、武備、武功、武術的象征。在它上麵,集結了一種尚武的精神力量。可以說了解了劍,也就基本了解了中國武術的真諦。
刀術的由來
刀是武術常用的兵器,被列為十八般兵器之首,也是曆史上最早使用的兵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