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中國武術文化的由來(1 / 3)

五禽戲的由來

象形習性是人類固有的品性,因而人類的象形活動伴隨著人類的形成而發展。在舊石器石代,我們的祖先就會像百獸之形了。原始社會出現的猿猴舞、雀鳥舞、熊舞等模仿各種動物動作的舞蹈,在《尚書》中被稱為“百獸舞”,其中許多動作被後來的武藝吸收,形成五花八門的象形拳。到漢代,已經出現了模擬動物或吸收動物動作特點的拳種。

漢代末年,名醫華佗受“熊經鳥伸”的啟發,並吸收了鹿、猿、虎等動物的動作特征,創立了“五禽戲”,“亦以除病,並利蹄足”,就是說既可以健身治病,又能使人手足靈活有力,從而能自衛擊人。

華佗創五禽戲的動機主要是起健身作用,並無攻防搏擊的成份,隻是模仿動物的體操而已。但後人仍將華佗的“五禽戲”視作各種象形取義的仿動物拳種的鼻祖,大概因為華佗的思路開創了一塊全新的天地,直接影響了仿生術式武術的發展。

氣功的由來

中華大地是氣功的故鄉,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氣功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目前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1975年在青海樂都地區柳灣三坪台出土的馬家窯時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個練氣功站樁的人形,說明中華氣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曆史。

古代人把這種鍛煉方法不叫氣功,而稱之為導引、按蹺、吐納等.在出土的戰國時代竹簡中就有“氣在身,身在長,長者寬,寬者天,天者地,地者功”的記載。據說這是古代練功人的“口訣”。在我國較早的醫學典籍《內經》中也記載,不過那時的名字叫“吐納引導術”。

殷商時期,農業生產較前發展,生活和文化較前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漸增進。對身體各部分結構已有觀察,對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認識,並具有了一定的醫藥知識。這都為氣功養生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相繼出現,形成了曆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隨著人們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逐步加深,開始積極探索生命的生長壯老規律以及與之相應的衛生保健方法,導引、食氣(服氣)、吐納、行氣之術逐漸為人們所采用,為氣功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太極拳的由來

太極拳是中華重要拳種之一。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明代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有的說是南朝梁韓拱月、程靈洗所創,有的說是唐代許宣平或李道子所創,還有的說是明代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族長陳卜所創。

據我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最早的太極拳於明末清初傳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家溝的太極拳是陳姓家族中九代陳王庭所創。陳氏太極是各類太極拳的根源,由此派生各派太極拳。清乾隆年間,山西武術家王宗嶽以《周子全書》中太極陰陽的哲理,太極陰陽的對立統一,轉化解釋太極拳理,著《太極拳論》,自此“太極拳”這一稱謂得以確認。

八卦掌的由來

八卦掌是中華拳術之一,又稱“八卦轉掌”、“遊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按八卦方位,縱橫交錯運動,與“周易”八卦的卦象相似,所以叫做八卦掌。

八卦掌的創始人為清代河北文安人董海川。董海川自幼力氣過人,成年後在江南遊曆時得道家學說啟示,以繞圓走圈導引結合武術技法,形成八卦掌的基本運動形式,以八卦的卦理解釋拳理,形成“以動為本,以變為法”的八卦掌拳理。經過董海川的傳授,八卦掌逐漸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流傳,並擴大到全國各地。

八卦掌不但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內家拳之一,在國內各地廣為流傳,而且更為國際友人所喜愛並廣為傳播。

少林功夫的由來

天下功夫出少林。人們一提中國功夫,必稱少林,少林武術成為中華武術的象征。五嶽之中,嵩山並不以高峻取勝,而是因為凝聚了諸多的文化元素而得名。嵩山由兩座群山組成,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少林寺就坐落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關於少林武術的起源,說法很多,其中以達摩或跋陀創造兩種說法流傳最廣。但據當代有些學者考證,達摩和跋陀主持少林寺的時候,弟子們完全是虔誠的佛教徒,與習武毫無關聯,所以兩人不可能是少林武術的初創者。

少林寺習武最早的是少林寺的第二任主持稠禪師。稠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少林寺習武風氣漸濃,在特定的社會曆史環境和條件下,逐漸形成了精湛、豐富的少林武功。

少林武技揚名於世,大約始於隋末。當時少林寺有十三武僧,應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參加了討平王世充的戰役。他們憑著超群的武藝,活擒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逼降王世充。勝利後論功行賞,除曇宗一人受封大將軍外,其餘十二人不願受封,回歸少林,但均獲賜紫羅袈裟,另賜少林寺大量的田地、銀兩,並賜“立僧兵”、“酒肉”等“榮寵”。自此少林寺遂以武功聞名於世。

少林武術的豐富和發展,與僧人來自民間有關。少林的僧人多來自中原一帶,有些入寺之前就會武功,入寺以後就互相切磋,這樣就不斷總結提高,發展創造。

明末清初的時候,少林寺吸取了北方許多拳係的精華,又學習了福建的棍術和四川的槍術,在本寺武功的基礎上融彙提煉,終於形成了內容博深的少林拳係。由於少林武術的名氣越來越大,北方的不少拳係也托名少林以自重。這樣,少林武術就成了中國北方武術的總稱。

武當功夫的由來

在中國武術中,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之說。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一大名宗,曆史悠久,它深深根植於數千年華夏文化的沃土中,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哲理奧妙,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用於拳理、拳技、練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

一般認為,武當拳特指由張三豐所開創的一派帶有道家修煉內涵的拳術派別,而且是後世內家拳的始祖。武當拳後來不斷傳到各地道教廟觀和民間,並有所發展,但因為它源自武當,並且其內涵和精神緣出一脈,所以也就自然沿稱為武當拳。

武當派之所以與少林派齊名,就是因為創立了以道家文化為內涵的內家拳,並且把以武證道作為內家拳的最終目的。

武當拳發展到近代,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其中也可以看到不少武當拳種明顯受少林拳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張三豐“太極十三式”的文化歸依和理論框架下,武當派的曆代傳人不斷地吸取民間武術包括少林武術的營養,而發展成為豐富多彩的武當拳,以至形成與少林齊名的武當派。這種武術派別的形成軌跡其實是和少林派並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