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牧民在蒙古包內的這些居住習俗,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所形成的。到蒙古包內作客,如果了解這些習俗,尊重這些習俗,一定會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款待。蒙古族牧民的心胸,就像大草原那樣坦蕩、寬廣。
黎族船形屋的由來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關於它的曆史,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據說,古時海南島上沒有人煙。大禹坐天下時,南海有一個俚國,國王有個叫丹雅的公主。她嫁了三個丈夫,三個丈夫先後都死了。相師傳言她是掃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居國國亡。一時弄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紛紛請求處死丹雅公主。此時,丹雅公主已身懷六甲,國王不忍下手,便在一個北風呼嘯的清晨.備了一隻無舵無槳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穀種,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養的一條小黃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風中飄入了茫茫大海。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曆盡劫難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個荒島岸邊擱淺了。她看到了遠處的高山峻嶺,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無憂無慮地穿行於林間,所有的憂鬱和恐懼一下子消失了,在飽餐了野兔和鳥蛋之後,丹雅公主在這個荒島定居下來。
為了躲避風雨,防禦野獸的侵襲,丹雅公主在海灘豎起幾根木樁,然後把小船倒扣在木樁上當屋頂,又割來茅草圍在四周,她有了屬於自己的家。白天,她帶著小黃狗上山打野獸,采野果。晚上睡在這船屋裏,小黃狗忠實地守在門口。後來,船板爛了,她割下茅草蓋頂,這就是後來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雛形。
侗族吊腳樓的由來
侗族人住房具有本民族特色,多為外廊式二三層小樓房,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房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簷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於此,設宴接待賓客。居平壩地區者,如天柱新晃榕江縣的連江一帶,大都是兩層樓房,樓下住人,樓上存放糧食雜物。堂屋中設有“神龕”,兩側為臥室廚房豬牛圈皆設於屋側房後。也有的豪紳富房,住高樓深院,“四合天井”,雕枋刻柱,龍鳳花窗,門懸金字大匾,室內懸吊宮燈,擺鏤刻漆椅,富麗堂皇,與漢族富戶無異。居於泔工河畔或陡坡陡坎的寨子,則依地形而建,屋簷柱腳高達數尺以至丈許,室內陳設,基本上與平壩住宅大同小異,差別不大。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幹闌”式建築的特色,多為三屋以上的幹闌式木樓,底層為豬牛等養牲雜屋,人居於樓上,大樓都有走廊伸出,飾以欄杆,欄杆邊備有固定式長凳供人休息,俗稱“吊腳樓”。這種木樓,有高達五六層的,結構謹嚴,不許用一顆釘子,全係卯榫嵌合,顯示了侗族建築工藝的高超。
室內布局,二層樓有火塘,是做飯和待客的場所。他們還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飲食用矮腳幾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難找到高腳桌椅。做飯時柴火要由西方放進。因為傳說西方是侗族發源的地方,火種是祖先從西方帶來的。侗族是個愛美的民族,喜歡把環境打扮得十分美麗,如房屋的柱頭,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樓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欄幹。寨裏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個小屋蓋起來,井內還要放些紅白黑相間的花魚。寨前寨後都有古樹遮蔭。就連寨裏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鋪砌時,人們總是把它砌成各種圖案,十分美觀,故稱“花街”。所以,進入侗鄉,使人有如進入畫廊之中。
吊腳樓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窯洞的由來
窯洞是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常數洞相連,有的在洞內加砌磚券或石券,防止泥土崩潰,或在洞外砌磚牆,保護崖麵。流行於陝西、甘肅和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
人類初始,為了躲避野獸侵襲,免受風雪寒暑之苦,天然洞穴便作為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早期休息和日常活動的場所而被廣泛使用。進入氏族社會之後,伴隨著先民對自然環境的進一步認識以及工具使用,製作水平和智力水平逐漸提高,“挖穴而居”的營建方式逐漸替代了原始被動的洞穴野居,居住條件也隨之轉變。直至今日,黃河中上遊黃土漫布著約六十萬平方公裏的陝西、甘肅、寧夏、河南等地,大約有四千多萬民眾沿襲著古老的居住方式,隻不過名字由“洞穴”演繹為“窯洞”。
關於窯洞的由來,民間傳說為女媧娘娘所造。相傳在遠古開天辟地之時,沒有人類,女媧娘娘便用黃土摶捏造人,從此開始了人類的生息繁衍。但是由於狂風暴雨和凶禽猛獸等惡劣自然環境的襲擊,導致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死傷慘重,為了避開這些對人類存活構成極大傷害的不利因素,女媧娘娘便教人挖穴而居,用一些有利的自然因素去對付另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人類才終於繁衍生存下來。這則民間神話傳說固然可以不信,但從女媧“摶土造人”與“挖穴而居”兩者之間的對比來看,足以說明窯洞房屋的營造對於人類自身繁衍生息的重要意義。
黃土高原地區地勢較高,高原成群,溝穀縱橫,黃土漫延,眾多自然形成的溝穀崖麵為挖掘窯洞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窯洞構成的類型若按其構築材料可分為土窯、石窯和磚窯三種。由於黃土具有疏鬆易采、結構均勻、富含鈣質、直立性強等優點,故生活在黃土高原地區的廣大民眾,自古以來一直都保存著挖窯洞穴居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