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運動文化的由來(1 / 3)

蹴鞠的由來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係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遊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曆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曆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曆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杯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杯的人的自豪。”

舞龍的由來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之一,每逢喜慶的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初是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曆,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隻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隻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複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隻要照我的樣子紮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幹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舞龍運動作為一項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它已跨越出了體育的範疇,成為凝聚華夏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另外,舞龍運動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千百年來在華夏民族中代代傳承,它與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舞獅的由來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曆史了。

中國社會曆來以農為本,為了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祥和,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這種形式漸漸具有了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不再滿足於立門墩、屋簷、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誌》,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

據傳說,舞獅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麵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獅舞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我國雖然不出產獅子,但是卻有著源遠流長的舞獅文化,演變到今天,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

龍舟競渡的由來

龍舟競渡也稱“賽龍船”,是中國一項曆史悠久的傳統體育項目。關於這項運動的起源,最普遍的觀點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人民都紛紛劃船去救他,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都以劃龍舟紀念他。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大魚把屈原的身體吃了。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