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中華民族的標誌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誌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的標誌,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麵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隨著封建製度的確立,廣大人民議論政治是非的權利也被剝奪了,誹謗木上的“諫言”也被象征皇權的六紋龍所代替。它被置於皇宮或皇陵前麵,作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完全失去了指路標的作用。
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機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誌。
萬裏長城的由來
中國萬裏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一,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準確地說,長城不隻有一座。在兩千多年間,各代王朝在中國的北方修建了許多座長城。根據曆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裏,所以稱萬裏長城,這就是“萬裏長城”名字的由來。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裏,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曆史上最長的長城。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裏的邊牆(也有一說是6700公裏)。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曆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複,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登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蒙古包的由來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是我國蒙古族的典型民居,由木柵撐杆、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蒙古包的名稱源自滿語。蒙古包在《史記》、《漢書》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在蒙文中籍裏被稱為“斡魯格台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現代蒙古語則稱“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滿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與“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則作為一種譯音流傳下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
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杆相互交叉編紮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杆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紮在一起,然後內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蒙古族牧民必須隨著水源牧草不斷遷移,蒙古包的結構特點充分適應了這種遊牧生活,各部分之間的連接精巧方便,建造、拆卸、運輸都很容易,且美觀實用,風雪來臨時,包頂不積雪,大雨衝刷包頂不存水,圓形的結構還可以抵禦風暴襲擊。氈的厚度可隨季節增減。底部的圍氈,天熱時可以卷起通風。白色的表麵,還裝飾著由紅、藍、黃等顏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紋,充分體現了功能要求和審美要求的統一。
一個中等規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塊和木柵組成,從外形上看其體量並不大,但包內的使用麵積卻不小。生活在蒙古包裏的牧民,習慣將蒙古包內部平麵劃分為九個方位。正對頂圈的中位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爐;火位前麵的正前方為包門,包門左側,是置放馬鞍奶桶的地方,右側則放置案桌、櫥櫃等。火位周圍的五個方位,沿著木柵整齊地擺放著繪有民族特色的花紋安析木櫃木箱。箱櫃前麵,鋪著厚厚的氈毯,這是家庭成員室內活動的中心,也是夜晚就寢的地方。蒙古族習慣的右為貴,以上為尊,因此,蒙古包內正對火位的一方為尊位,是男性長輩的鋪位,也是招待賓朋的地方;尊位的右側和左側,分別是晚輩和女性成員的鋪位。
公元13世紀中葉以後,受藏傳佛教的影響,蒙古包內大多設有供家庭成員膜拜的佛龕,供有佛像,佛像前麵,擺放供具供品以及黃油銅燈等,稱作“聖壇”,其附近絕對不能懸掛擺放被認為濁的東西,而隻能懸掛男人們使用的象征勇武的弓箭一類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