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南北朝時代大規模興建寺廟成風,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詩中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可見南朝寺廟之多。
我國古代寺院的布局大都是正中路前為山門,山門內左右為鍾鼓樓,正麵為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麵是大雄寶殿,再後便是藏經樓。正中路左右布置有僧房、齋堂等建築。一般寺院都有大雄寶殿,是寺院內最主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寶殿是供奉“大雄”的地方,“大雄”即佛教的始祖“釋加牟尼”。
白馬寺是中國官方營建的最早的佛寺,是漢明帝劉莊在洛陽按照佛教的要求和傳統式樣建造的。白馬寺建成後,佛教在中國的勢力大大發展起來,對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佛教又從我國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等國,對中外文化起了推動作用。所以,白馬寺被稱為佛教的“祖庭”。
我國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建築的特點是佛殿高、經堂大,建築物多困山勢而築。例如,屹立在拉薩市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我國最著名的喇嘛建築。布達拉宮整個建築依山壘砌,形式多變,在陽光下顯得金碧輝煌。
我國還有的寺院淩空架起,表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技巧。象北嶽恒山的懸空寺,上靠危岩,下臨深穀,依山做基,就岩起屋,造型奇特,的確為建築史上所罕見,到此遊覽的旅遊者無不叫絕。
總之,我國寺廟建築全國各地比比皆是,不論是建築規模,還是建築藝術都是被中外學者所稱道的。
中國陵墓建築文化的由來
中國帝王的墳墓,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類型。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
從新石器時代起,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到了後來,帝王的陵墓——地下寢宮裝飾得越來越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一個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築,氣勢雄偉。
明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的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蘇省南京外,其餘各帝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總稱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個陵區前都設置總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紅門、石牌坊等,造成肅穆莊嚴的氣氛。其中定陵已經考古發掘,地下寢宮分前殿、中殿、後殿和左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構築。
那麼,古代帝王的墳墓為什麼稱“陵”呢?
“陵”原為大土山之意。其實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都稱“墓”而不稱為“陵”。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為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占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
我國古代建築陵墓製度很嚴,依規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皇帝陵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老百姓的墳墓,不但要稱為“墳”,還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違法,要接受處罰的。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製,不能隨便逾越。
中國皇陵綜合體現了傳統的風水學、建築學、美學、哲學、景觀學、喪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為研究中國曆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四合院文化的由來
四合院在中國民居中曆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裏,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有一種悠然自得的氣氛。
四合院的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構成有它的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麵房屋各自獨立,又有遊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麵房門都開向院落;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
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誌,風雅備至,充滿濃鬱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麵,修建一個影壁,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麵,一般都有花卉、鬆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麵。上書“福”、“祿”、“壽”等象征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鬆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采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麵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麵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長輩居住。
如今這些蘊含著古都曆史和人文精神的傳統四合院,就像一位飽經風霜而無言的老人,引導著後人去感悟逝去的歲月中曾擁有的輝煌與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