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中國建築文化的由來(一)(2 / 3)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是一種紀念性的建築。

祠堂分為先賢祠、宗祠、神祠。先賢祠和神祠是為了祭奠古代先賢和傳說中的神仙而設立的。宗廟是中國皇帝專有的祭祀場所,而宗祠建築最普遍,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古村落中,祠堂是規模最大、用料最好、工藝最精的建築物,是民居的代表作。了解民間建築文化,非看祠堂不可。

祠堂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一方麵,由於中國社會傳統的宗族觀念的影響,祠堂成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是宗教意義上的引力場;另一方麵,祠堂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也是家族的重要社交場所。

典型的漢族祠堂,多為四合院式的院落結構,根據族人繁衍人口的多少,以及權勢的大小來確定祠堂的規模。祠堂內多搭有戲台和比武場,逢年過節時常有一些儀式上演。堂內多樹立堂號,匾額等,作為族人炫耀自己,光宗耀祖的重要資本。

祠堂是個舞台,千百年來宗族的大事和民俗,都要在這裏上演,一代一代人的思想在這裏交流。文化是民族之魂,祠堂文化是宗族之魂。民族由宗族組成,祠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形式之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曆史、文化研究價值。

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文化的由來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它萌芽於唐,興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麵普及於明清,清末改製為新式學堂,延綿1000餘年,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書院繼承了古代私學的傳統和特色,同時也汲取佛教寺廟講經說法和官辦學校的一些長處,因此其建築既具學府之精髓,亦有傳統民居特色。同時,書院作為由儒家士大夫創辦並主持的文化教育機構,成為儒家文化的標誌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儒家士人把書院看成獨立研究學問的安身立命之所。創建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超世脫俗的精神追求,因此,書院創建者總是把書院建在僻靜優美的名勝之地。書院既不同於作為一種統治象征的盤踞城中的學宮,也有別於一般民間建築。它映襯自然,構成了一獨立整體,成為地方風景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書院建築多為一組較為龐大嚴謹規整的建築群,但由於重視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卑後高,層層疊進,錯落有致;加以庭院綠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閣點綴,山牆起伏,飛簷翹角,構成生動景象,與自然景色有著巧妙的聯係,因而收到“骨色相和,神彩互發”之效。書院建築雖較封閉,而環境的開拓則十分開敞,兩者相互映發,構成有機聯係,反映了書院教育的特點,成為溝通天人關係的一種顯現。儒家士大夫們在其中把置身寧靜閑適的大自然、寄情山水作為自己的生活理想,自然恬淡的心境和寧靜幽美的山水悠然合一。

書院建築一般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選山林名勝之地為院址;二是由於講學、藏書和供禮三部分建築組成;三是名人學者碑刻較多。

中國書院衰亡於清末,留在了曆史的記憶中。曾經遍布在九州大地上的書院建築,也隻給我們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無數書院在曆朝曆代的更替中成為廢墟,但在尚存的瓦礫間,我們依稀看到了書院曾經的儒雅風範。

中國古代會館建築文化的由來

會館是中國城市公共建築的一種,是擁有會場、劇場、宴會廳,並具有辦公和居住等功能的建築群。

會館分同鄉會館和行業會館兩類。前者為客居外地的同鄉人提供聚會、聯絡和居住的處所;後者是商業、手工業行會會商和辦事的處所。會館大多建於首都、省會和商業、手工業發達的城市。清末,北京宣武門外有會館百餘處。這種建築在明清之際已經定型。

中國會館的建築形式大致同大型住宅相似,有些就是大型住宅改建而成的。同鄉會館為維係鄉誼,多在正廳或專辟一室為祠堂,供奉鄉賢。正廳為同鄉聚會宴飲之處,其餘房屋供同鄉借居。有的大會館設有學塾,供同鄉子弟入學。清代北京的一些省級會館規模很大,建有戲樓。如江西會館、奉天會館、四川會館和現存的湖廣會館等。

行業會館與同鄉會館風格不同,但總體布置仍近似住宅建築。館內多供有這個行業的祖師或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有演戲酬神用的戲台,或獨立建造,或建在大門背麵上層。觀眾席設在正廳、廂樓或庭院中,有的還在庭院上空加建棚蓋。為誇耀本行業的興盛富裕,行業會館多講究裝飾,常用繁複雕刻和金彩裝飾。會館建築也是中國建築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到現代,借鑒西方建築的特點,逐漸發展成賓館、酒店等現代建築。

中國園林建築文化的由來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曆史悠久,在世界園林建築藝術史上久負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國就有了最早的宮廷園林。此後,中國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無不建造園林,中國城市園林豐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園林體係中占有光輝的地位。

以山水為主的中國園林風格獨特,其布局靈活多變,將人工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巧奪天工的奇異效果。這些園林建築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隱建築物於山水之中,將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國園林建築包括宏大的皇家園林和精巧的私家園林,這些建築將山水地形、花草樹木、庭院、廊橋及楹聯匾額等精巧布設,使得山石流水處處生情,意境無窮。中國園林的境界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種。

中國儒學中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政治意義的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這一境界多見於皇家園林,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中約一半的景點體現了這種境界。

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園林時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注重表現中國道家思想中講求自然恬淡和修養身心的內容,這一境界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台、四川青城山的古常道觀、湖北武當山的南岩宮等。

自然境界重在寫意,注重表現園林所有者的情思,這一境界大多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等。

如今中國園林建築的倩影遍及世界各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

中國寺廟建築文化的由來

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築之一。起源於印度的寺廟建築,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這些建築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麵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