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中國建築文化的由來(一)(1 / 3)

中國曆代皇宮的由來

皇宮是帝王的居處所在,帝王的住所在其全部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皇宮雄壯、華麗、肅穆,門禁森嚴,有著不可替代的象征意義,象征著帝王的神聖、威嚴和神秘莫測。

曆代帝王,都把營建宮室作為其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由於不斷地改朝換代,兩千年來中國古代的帝都分布在六、七個城市中,每一座帝都,都建立了形製、規模相近的皇宮。然而今天人們能夠看到的完整的宮殿,隻有明清兩代的紫禁城和清入關以前的沈陽故宮。中國古代木質結構的宮殿很難保持數百年。這些宮殿最大的天敵就是火。這些火,有的是平日不小心或者是雷電引起的;有的是戰爭引起的,人為的縱火焚燒宮殿標誌著居住在宮城裏的一姓王朝的失敗。

宮,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的是單一的一座宮殿;一個指的是由幾個或眾多宮殿及其附屬物組成的宮區、宮殿群。中國的曆代皇宮主要有:

一、 秦鹹陽宮——阿房宮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他的都城位於現在西安市的西北部。鹹陽背靠大山,南臨渭河。秦始皇的宮殿幾乎鋪滿了整座城市。

秦始皇構建的宮室,史稱遍及鹹陽內外二百裏,共二百七十座,複道相連。是否確實,不可詳考。但阿房宮無疑是最大的宮殿群。建造工程浩大的阿房宮,是秦朝盛極而衰以至滅亡的轉折點。秦朝雖然因為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而滅亡,但秦朝的宮室並不是曆史上最為華麗、壯美的,這與當時建築技術、工藝水平及社會財富的積累有關係。

二、西漢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

秦朝二世而亡,項羽的一把大火在鹹陽連燒了三個月,當年雄視一切的王朝在大火中消亡,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宮室也被焚毀殆盡。數年之後,漢代的開國君主劉邦住進了尚稱完好的秦興樂宮。之後,劉邦開始建築自己的宮城——長樂宮與未央宮。長樂宮位於長安城的東南角,未央宮位於長安城的西南角。後建的未央宮規模壯麗。

西漢初年的宮廷苑囿,比較而言尚不算奢侈,因而它無法滿足好大喜功的漢武帝的需要。於是他大興土木,增修了明光宮、建章宮,並修繕、擴充原有的宮室。至漢武帝時代,漢代宮室在精美、舒適方麵已經超過了秦代,規模較之秦代也不為遜色。

三、東漢南北宮

東漢的都城位於洛陽,皇宮分南宮和北宮,分別位於洛陽城南北,中間距離為七裏,用複道將兩宮連接起來。洛陽城外,散布著眾多的供皇帝遊樂的苑、觀。苑有西苑、顯陽苑、顯明苑、靈昆苑等。其中西苑為最大,遊樂設施最俱全。漢靈帝在西苑中的遊樂項中層出不窮。一度想以騎驢為樂,便將四條白驢禦為一駕車,漢靈帝一人操轡、駕馭著四驢車奔馳周旋,在車上樂不可支。

四、唐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輝煌的時代,作為統治著唐朝的帝王,宮廷苑囿當然也是輝煌的。唐代在長安有三個宮殿區,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

唐朝三座宮城之外,又有三座大型苑囿,分別為西內苑、東內苑、禁苑。

三苑之中,禁苑的規模最大,東、西兩苑隻有方圓一兩裏。禁苑中有柳園、桃園、葡萄園、梨園,充滿生機。數十座閑雅的小亭散布於苑中,在各個景點附近建有宮殿,供帝後們設宴觀景並休息之用。在漢宮闕的遺址上,重建了著名的未央宮和數座亭台。禁苑中還飼養著多種禽獸,皇帝興之所至,便前來遊玩。

五、宋汴京宮室——臨安宮室

北宋的都城是汴梁,即今開封,當時稱為東京。北宋的皇宮是仿照洛陽宮殿的模式,在五代舊宮的基礎上建造的。南宋的禦園較北宋晚期數量更多、更加興盛。南宋偏安的一百多年中,各朝帝後遊玩、享樂,極盡榮華富貴,過著人間仙境的生活。有詩為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六、元宮城——隆福宮——興聖宮

氣吞歐亞的蒙古帝國,最終選中了燕京作為首都,定名為大都。燕京作為帝王之都,這不是第一次,在蒙古軍隊打敗金人之前,燕京已是全國的首府。戰爭中,金國的宮室變成廢墟,蒙古帝國重又興建本朝的宮室。經二十餘年的興建,元宮的規製與華美又勝於金代一等。

七、明清紫禁城

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至今仍保存完好。從構建的技術、藝術水平上講,紫禁城遙居於曆代宮室之上。

“九五之尊”的由來

北京故宮作為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宮廷建築,處處體現著帝王的至高無上。民間大都知道“九五之尊“的說法,故宮的建築的確與“九“和“五”兩個數字有關聯,如天下聞名的天安門城樓其城台設五個門洞,麵闊九間,進深五間。故宮中許多建築物的開間多為九間或五間,惟獨太和殿的麵寬是十一開間,在整個故宮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為什麼呢?在分析太和殿麵寬為何為十一開間之前,有必要對中國古代有關數字的概念尤其是“九“、“五”兩個數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九”、“五”兩個數字與封建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建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征意義,隻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一種簡單的說法為: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另一種說法認為“九五”一詞來源於《易經》。《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曆來被尊為六經之首,對中華民族的各個領域都有深遠影響,因此“九五”一詞來源於《周易》之說應比較可信。

既然“九”和“五”是封建帝王的象征,為何太和殿麵寬為十一間呢?有關資料顯示,太和殿在明朝時叫做奉天殿,麵闊九間,進深五間,李自成進京後被毀,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時改為十一間。為何改為十一間,據說是當時找不到上好的夠長度的金絲楠木,建成九間的話木材的跨度不夠,隻好改成了十一間,以縮短跨度。

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太和殿作為紫禁城的第一建築,采用十一開間這種獨一無二的形式達到了在建築群落中脫穎而出、鶴立雞群的效果,突顯出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九開間的形式在故宮中被多次運用,在九之上增加一個數字單位隻能是十一。因為要保持建築物正中開門的特征,其開間數必須是奇數。在美學效果上,十一開間還是可以被接受的,十三開間以上除非是長廊,對屋宇建築來說是太多了點。

紫禁城建築中的數字現象還有很多,往往又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不管我們現在是否真正理解它們的原本涵義,其創造者決不是心血來潮,率性而為的,而所有的一切都有著一個統一的目的——禮製、秩序和美的完美結合。

中國古代祠堂建築文化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