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知識戰勝恐懼,求知的渴望是不可抗拒的磁力(2 / 3)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美國《財富》雜誌每年評出的世界500強企業當中,在1970年名列世界500強的,到了2000年的時候,大約2/3就已經銷聲匿跡了,大型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40年。公司失敗的原因大都在於,組織學習的障礙妨礙了組織的學習及成長,使組織被一種看不見的巨大力量所侵蝕,乃至最終被吞沒了。個人同樣如此,如果你不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你也終將被整個社會的看不見的力量所吞沒。

2010年6月24日小組賽最後一輪F組斯洛伐克與意大利的比賽結束後,最終斯洛伐克以3︰2擊敗意大利。誇利亞雷拉倒在草地上抱頭痛哭。這一幕世界冠軍的慘敗,讓人說不出的寒心。誠如新聞中報道的:2010年南非世界杯創下了世界杯有史以來最恥辱的紀錄:衛冕冠軍、亞軍集體在小組賽出局,這樣的事,世界杯自創辦以來的80年曆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衛冕冠亞軍一起告別16賽,是世界杯曆史上的一個新紀錄。世界杯冠亞軍在小組賽齊齊出局,開了世界杯80年曆史的先河。從此,誰都可以不把誰當回事。

有位網友這樣說,是意大利那屆世界杯讓我記住了足球,這支衛冕冠軍讓多少球迷寄予了厚望。也許球迷們從不懷疑意大利是一支世界級的強隊,從不懷疑他們可以打出自己的風格,但當淘汰變成現實的時候,也許隻能去接受。意大利慘敗的結局可能不是意大利不行了,隻是,當別人都在進步的時候,即使自己原地踏步走,也已經是後退了。

與斯洛伐克的比賽,一分一秒繼續下去的時候,人們終於發現,這支意大利太過陌生,穿著的是一成不變的藍衣,但飄出的卻是不同於意大利足球的味道。

也許是意大利隊沒有了明星,缺少明星氣勢,球隊的攻守銜接無人組織串聯。阿根廷的梅西、巴西的卡卡、葡萄牙的C羅等等,並不是明星上陣就能勝券在握,隻是,有明星在場,不但是隊員能心裏有底,球迷們也會徒勞地增加一些認可,甚至解說員也會在明星帶球進攻時忘情地一遍遍道著他的名字。

本來,在此屆世界杯上,意大利隊分入了實力最弱的一個小組,但他們卻3戰2平1負小組墊底,被淘汰出局。這也是他們自從1974年世界杯以來,第一次死在小組賽階段。實力最弱的進步了,即使實力最強的,也隻能是後退了。

這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球迷們傷心、憤怒,不願去機場迎接他們,想當年意大利捧回大力神杯時,有近10萬的球迷迎接、助威、慶祝遊行,如今,隻有廖數幾個,還對著他們背影痛罵。甚至有意大利媒體在頭版放了11口棺材,稱他們是“另一個世界的冠軍”。

也許,沒有親自上場踢球,我們誰也沒有資格妄加評論。但比賽就是比賽,既然有勇氣、有實力參加,就應將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現出來,而不是隨便應付。當不被人看好的黑馬殺出來的時候,即使作為冠軍,在努力進步的隊伍麵前,就會望塵莫及而成為後退者。

“如果你沒有進步,就代表你正在被淘汰。”足球領域如此,知識領域亦如此。芒格說得好:我活這麼久,見到了不計其數的人獲得成功。這些人或許天資不是最佳,他們甚至不是最用功的,但是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睡覺的時候要比早上起床的時候要進步一些,特別是在長時間堅持學習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的確,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總是在尋找機會學習、應用、進步、成長。不管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有多豐富,仍然是虛懷若穀,渴求新知。他們是終身學習者。世間有太多的人之所以沒能成就卓越,究其原因,關鍵在於他們不願意學習和進步。他們喜歡安於現狀,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裏。然而,隻要你想成為最棒的人,就不能如此享受安逸,你必須把自己推出舒適圈,力求進步。記住:“你要麼進步,要麼後退,不可能停留在原地。”如果你沒有進步,那就代表你正在後退,正在被淘汰,正在滑向泛泛之輩的邊緣。

知識永無止境,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許多人以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裏麵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漲破腦袋。殊不知,學校裏學到的隻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的選擇。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學習不光是學問家的事情。無論從事哪一種事業,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隻有學習才能擴大視野,獲取知識,得到智慧,把工作做得更好。

大凡傑出的人,都是終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識的人。在漫長的人生經曆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們也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學習既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又是他們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們看來,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也應該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使他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遠年輕,也使他們的事業日新月異。

紐約市戴爾·卡耐基學院的一位學員名叫埃德·格林,他是一位十分傑出的推銷員。他的年收入能超過5萬美元,相當於在今天經濟條件下的12萬美元。格林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