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知識戰勝恐懼,求知的渴望是不可抗拒的磁力(1 / 3)

有知才能無畏,知識是醫治恐懼的良藥

要想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就不應該淪為運氣的玩偶,而應該成為命運的寵兒。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該擁有知識。當一個人獲取了越來越多的真理,未來便會在他麵前鋪出光明之路。“愚昧是產生恐懼的源泉,知識是醫治恐懼的良藥。”的確,人們對某些自身無法解釋現象的懼怕,往往是由於缺乏對恐懼對象的了解和認識。

比如說,有些人由於受到封建鬼神思想的毒害,懼怕所謂的“鬼火”,以為真是在鬧鬼,所以,每逢夜晚路過荒山野嶺見到閃爍不定的“鬼火”,心髒就“怦怦”地跳個不停。如果這些人學習過有關“鬼火”的科學知識,明白“鬼火”其實隻不過是人或動物的屍骨散發出來的磷化氫自燃產生的現象,那麼他們對“鬼火”的恐懼感就會自然消失。

事實上,對於其他事物和場景也是如此。隻要通過不斷學習,了解其本質及規律,才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本質,進而消除對這些事物或場景的不必要的恐懼心理。

所謂恐懼心理,是在真實或想象的危險中,個人或群體深刻感受到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狀態。其表現為:神經高度緊張,內心充滿害怕,注意力無法集中,腦子裏一片空白,不能正確判斷或控製自己的舉止,變得容易衝動。

恐懼是思想的一種強有力的形式。恐懼能夠麻痹神經中樞,影響到血液的循環,而這些反過來又會影響肌肉係統。因此,恐懼影響著整個生命存在,身體、大腦和神經,這些影響包括身體的、精神的和肌肉的。具體說來,恐懼非常容易引起各種“心因性”疾病,長期的極端恐懼,甚至會令人身心逐漸衰竭,最終失去寶貴的生命。不正常的恐懼心理,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學習、工作、事業甚至前途。

要想贏得健康和進步,必須下定決心,鼓足勇氣,努力戰勝自己不健康的恐懼心理。除了努力學習,擴大知識麵之外,以下幾種方法也是戰勝恐懼的良方。

1.主動去接觸引起自己恐懼的對象

經常主動去接觸引起自己恐懼的對象,在實踐中去了解、認識、適應和習慣該事物,就會慢慢消除對它的恐懼。比如,有些人對老鼠、貓、遊泳、開車等深感恐懼,其實隻要多接觸、多觀察、多實踐、勤鍛煉,就會增長見識和膽識,消除不健康的恐懼感。

2.將注意力從恐懼對象本身轉移到其他方麵

將注意力從恐懼對象本身轉移到其他方麵,也是可以減輕或消除內心對該事物的恐懼的。比如,為了戰勝當眾演說的恐懼心理,你可以多參與一些實踐和鍛煉,也可以在輪到自己演說時把你的注意力從聽眾的目光、表情轉移到演說的內容上,再配上“有什麼好怕的”等積極的心理暗示,情緒就會變得淡定,說起話來也就比較輕鬆自若了。

3.積極進行自我調適

對於輕微的恐懼心理,通過下麵幾個步驟,能有效幫助你擺脫恐懼的困擾。

第一步:把能造成你緊張、恐懼的各種場麵,按由輕到重依次列成表(越具體越好),分別寫在不同的卡片上,把最不令你恐懼的場麵放在最前麵,把最令你恐懼的放在最後麵,卡片按順序依次排列好。

第二步:進行鬆弛訓練。具體方法如下:坐在一個舒服的座位上,有規律地深呼吸,讓全身放鬆。進入鬆弛狀態後,拿出上述係列卡片的第一張,想象上麵的情景,想象得越逼真、越生動越好。

第三步:如果你覺得有點不安、緊張和恐懼,就終止想象,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鬆弛下來。完全鬆弛後,重新想象剛才失敗的情景。若不安和緊張再次襲來,就再停止後放鬆,如此反複,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會再使你恐懼不安為止。

第四步:按同樣方法繼續下一個更使你恐懼的場麵(下一張卡片)。注意,每進入下一張卡片的想象,都要以你在想象上一張卡片時不再有恐懼和不安為準則,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最好不要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五步:當你想象最令你恐懼的場麵也不感到心慌、臉紅、手心冒汗或身體顫抖時,便可再按由輕到重的順序進行現場鍛煉,如果在現場出現緊張不安,同樣讓自己做深呼吸放鬆來對抗,直到不再恐懼和緊張為止。

如果你沒有進步,就代表你正在被淘汰

優秀的人從不故步自封,而是會勇於向新事物、新知識發起挑戰,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你沒有進步,就代表你正在被淘汰。比爾·蓋茨對年輕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永不知足。他之所以會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對知識、對取得的成績永不滿足,始終激勵著自己向前發展。

有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曆最高的一個人。

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

他隻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麵上如飛地走到對麵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漂回來了。

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廁所非得繞10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裏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麵,我博士生不能過。隻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位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這故事啟示我們,即便我們擁有再多的知識,再高的學曆,也要抱有一顆進取之心。“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應該時刻銘記,每天所遇見的每個人,都可能增益我們知識的堆積。比如說,如果你遇見的是一個印刷師,他能灌輸你許多的印刷技術。一個雕塑家能告訴你許多你前所未聞的東西。即便是一位山村的老人,你也能從他那裏得到許多知識。我們需要的就是“用好自己的嘴”,不懂就要問。

從每種可能的處所,努力攝取知識,這是使人知識廣博的唯一條件。而廣博的知識,可以使得人們胸襟廣闊、開通;不致流於狹隘、鄙陋。這樣的人,能夠從多方麵去接觸人生,領會人生;而他的趣味,也是廣大、濃厚的。這樣的人,大致是饒有趣味的人,因為他們是有著廣博的多方麵的知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