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腳踏實地,逐步達到自己的理想生活(1 / 3)

隻有不間斷地腳踏實地,理想才會突然實現

一個人充滿理想,這是好事情。但人們還必須懂得,理想隻有在腳踏實地的行動中才能得以實現。“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是眾所周知的成功企業家,他的經營哲學便是:日積月累,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鬆下幸之助指出:“我並沒有那麼長遠的規劃,珍視每一個日日夜夜,做好每一項工作,這是有今日輝煌的秘訣。創業初期,一天的營業額僅一日元,後來又期盼一天有兩日元,達到兩日元又渴望三日元,如此而已,我們隻不過是熱心地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他在一次演講中還說道:“迄今每遇到難題的時候,我都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以生命為賭注全力對待這項工作?當我感到非常煩惱苦悶時,往往是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由此我便洗心革麵,全力向困難挑戰。有了勇氣,困難便不成其為困難了。”“讓青年胸懷大誌的確是件好事,然而,為達此目的,需要日積月累,珍視每一天的每一件工作,由此而循序漸進地有所進步,長此下來,最終將成就偉大的事業。”鬆下幸之助就是這樣去實踐的。

我國著名大企業家李嘉誠也指出:“不腳踏實地的人,是一定要當心的。假如一個年輕人不腳踏實地,我們使用他就會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廈,如果地基不穩,上麵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實現理想之路就像爬山一樣,必須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向前走。下麵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道理。

有一座高山,上山的路有三條,有一位年輕人往四周看了看,在山腳有一位賣茶水的老人。年輕人就來到老人麵前,問道:“老大爺,我要上山去,該走哪條路才近呢?”老人伸出三個指頭,反問道:“左、中、右三條路,你想走哪一條?”年輕人想了想,回答說:“左邊。”“左邊的路坎坷不平!”年輕人二話沒說,走了。

時間過去了很久,年輕人又一次出現在老人麵前。“老大爺,我都爬了半天了,怎麼也走不出那些坎坷,您能不能再指點我一條上山的路呢?”老人又伸出三個指頭:“左、中、右三條路,你想走哪條路?”“右邊的。”年輕人聲音很輕。“右邊的路,布滿荊棘。”年輕人呆呆地望了老人一會兒,轉過身去,一步一步地走了。

時間又過去了很久,年輕人第三次來到老人麵前。他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老大爺,我必須上山啊!可是走來走去,老在原地打轉,怎麼也走不出迷惑的荊棘,請您老人家無論如何幫幫忙,告訴我上山的路吧?”老人還是伸出三個指頭:“左、中、右三條路,你想走哪一條路?”“我想走一條平坦的路!”年輕人這一次毫不猶豫地回答,臉上掠過一絲笑容。“平坦的路是沒有的啊!”老人說完,眼光裏似乎充滿了鼓勵。

年輕人用沉思的目光掃了老人一眼,似乎突然明白了老人的用意。他背起背包,重新上山了,一步一步,堅定地向上攀登著。

也許你會說,我每天也在重複地盡自己的職責,這不就是腳踏實地嗎?確實,每個人都會做卻又不屑於做的動作和事情,它們貫穿於每天的工作,甚至你完成了這樣的一個動作,自己都不記得。比如,你每天都會把文件送到上級手裏,你會記得你是用怎樣的動作送過去的嗎?這也正像全世界都談論“變化”、“創新”等等時髦的概念一樣,“腳踏實地”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可是你真正做到了新涵義的“腳踏實地”了嗎?

腳踏實地地做事並不等於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韌性而不失目標,時刻在前進,哪怕每一次僅僅是延長很短的、不為人所矚目的距離。

我們看這樣一個實驗:給你一張足夠大的紙,你所要做的是重複地對折,不停地對折。我的問題就是:當你把這張紙對折了51次的時候,所達到的厚度有多少?一個冰箱那麼厚或者兩層樓那麼厚,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然而通過計算機的計算,這個厚度居然接近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沒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動作,是不是讓你感覺好似一個奇跡?為什麼看似毫無分別的重複,會有這樣驚人的結果呢?換句話說,這種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就像折紙一樣,最後達到的高度與每一次加力是分不開的,任何一次偷懶都會降低你的厚度,所以動作雖然簡單卻依然要一絲不苟地“踏實”去做。而且後一次所達到的厚度與前一次是分不開的,環環相扣的“踏實”可以達到分散幾次望塵莫及的效果。也就是說,“突然”的成功大多來自這些前進量微小而又不間斷的“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首先從集中你的注意力做起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專注什麼,就得到什麼”。專注之所以有如此魔力,是因為你在心中創造了一個看見“已經擁有想要的事物”的畫麵,於是你就會產生“現在就已經擁有它”的思想和感覺。強力專注在畫麵上的思想會引發同樣強烈的感受。當你把注意力集中於某件事物上的時候,你就是向宇宙發出強大的頻率。吸引力法則會捕捉這個有力的訊號,把與你心中所想的一模一樣的畫麵傳回來給你;反之,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也不會腳踏實地,最後自然難以成事。

你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否經常容易精神渙散,注意力轉移?你是否經常剛想做點事情,就開始心猿意馬,腦子裏不知道在想些什麼?你是否幹什麼事情總是不能持久?你是否明明知道對方說的話很重要,也很想認真聽,可就是不知不覺地走神兒?你是否隻要找到感覺就能專心工作,可就是進入不了狀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上述現象均屬於注意力缺乏症。注意力缺乏症包括兩種:一種是A類型的專心不足傾向,另一種是B類型的專心過剩傾向。想弄清楚自己的注意力是否缺乏,並且屬於哪種類型的問題,可以通過下麵的題目做個自我測試。

測試題分為兩部分,凡是你覺得“經常會”“總是會”的,請在題目後麵做個標記,如果覺得“完全不會”“偶爾會”的就略過去。

測試一

(1)一開始做事馬上就走神了。

(2)無論學習、工作甚至是遊戲,都很容易厭倦。

(3)豎著耳朵一字不落地聽別人講話,感覺時間很難熬。

(4)工作和完成別人托付的事都要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

(5)工作和辦事總是在關鍵時刻功虧一簣。

(6)自己的房間、桌子、皮包、衣櫃等雜亂不堪。

(7)常常遲到,總是急急忙忙,完成任務必須要留出時間餘量,在時間的安排上總讓自己疲於奔命。

(8)經常找不到東西。

(9)出錯多是因為粗心大意。

(10)總是忘事。

(11)不知不覺地開始發呆、做白日夢。

(12)總是覺得“無聊”、“沒意思”。

(13)被上司說:“還想不想幹了?”

(14)覺得很累,渾身懶散。

(15)滿腦子都是放心不下的事。

上麵15道問題中,如果被標記的題目超過7項,那說明你是A類型專心不足,且傾向很嚴重,超過5項則在危險範圍內。

測試二

(1)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而且總是不弄得筋疲力盡不罷休。

(2)被人稱為“整理癖”、“計劃癖”。

(3)和其他人相比總是擔心事情進展得不順利。

(4)經常頻繁地使用“但是”、“可是”之類的字眼。

(5)經常和別人的意見相左,喜歡抬杠。

(6)一旦有了不祥的預感,就總是揮之不去,同一件事情顛來覆去地想個不停。

(7)盡管也知道是一件不應該做的、無聊的、不想做的事,但還是停不下來,直到把它做完為止。

(8)對變化和變更異常反感。

(9)對討厭的、不合自己心意的事總是耿耿於懷。

(10)當從一個話題轉入下一個話題或從一個任務轉向其他任務時,感覺極為不適應。

(11)非常不善於根據情況的不同進行多選項的比較和選擇。

(12)固執己見,絲毫不聽取別人的意見。

(13)無論去做什麼還是不去做什麼,一旦形成模式和習慣,就絕對不會輕易改變。

(14)對待各類事情有自己固定的一套對策,哪怕略有偏差都會覺得不舒服。

(15)周圍人都評價說:“過於在意了”、“想得太多了”。

以上測試也是以7項為界限,如果達到7項以上則屬於B類型的專心過剩傾向。

不管是專心不足還是專心過剩,都容易對工作、對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當務之急就是改變注意力缺乏現象,把精力集中起來,並讓這種專心致誌的狀態保持較長的時間。

小事成就大事,切忌對小事不屑一顧

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小的一件事,也要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地去完成。小事成就大事,小事情的順利完成,有利於大事情的順利達成。隻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才不會輕易跌落,成功的真正能量就蘊藏在其中。

一位青年滿懷煩惱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學畢業後,曾豪情萬丈地為自己樹立了許多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依然一事無成。他找到智者時,智者正在河邊小屋裏讀書,智者微笑著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說:“來,你先幫我燒壺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