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孩子學會自我調節消極情緒
情緒包括人在生理和心理許多水平上的整合,與其心理過程有著廣泛的聯係。它是體驗,也是反應;是衝動,也是行為。與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緒也有消極和積極情緒之分。大約1歲左右,孩子的情緒開始分化,2歲時出現各種基本情緒,即憤怒、懼怕、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和愉快、喜悅、歡樂等積極情緒。
與其他類型的孩子相比,內向型的孩子更易產生消極情緒,並且通常把消極的情緒壓抑在心裏。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壓抑”並不能改變消極的情緒,反而使它們在內心深處沉積下來。當它們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出來,給個體本身和他人造成傷害。比如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好脾氣”的人,有時會突然發火,做出一些使人吃驚,或者讓他自己也後悔的事來,這往往就是平時壓抑的結果。同時壓抑還會造成更深的內心衝突,導致心理疾病。另外,把喜怒悲傷都藏在心裏的孩子即使性格不內向也容易逐漸形成內向、自我封閉、憂鬱的個性特征。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粗心的醫生,將兩個病人的診斷報告弄錯了。原本沒有癌症傾向的病人因為錯誤的診斷報告,而極度地傷心、痛苦、焦慮,並且情緒極不穩定。沒過多久,在醫院的再次檢查中,果真發現了癌症的傾向。而那位本應有癌症傾向的病人,由於拿到了沒有癌症傾向的診斷證明,情緒變得高漲,心情變得愉悅,病情漸漸好轉。
這個例子說明:不良的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調節,就可能誘發生理疾病。積極的情緒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戰勝悲傷,起到治病的作用。而消極的情緒表現過於強烈,或者受到壓抑,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對個體的身體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或使個體身心機能失去平衡,甚至影響其人格建構。
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講,家長也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善於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指導孩子的情緒支配,讓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使其消極的情緒朝著積極的方麵演變,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和潛在能力的發揮。
1.教孩子及時轉移不良情緒
根據現代生理學的研究,人在遇到不滿、惱怒、傷心的事情時,會將不愉快的信息傳入大腦,逐漸形成神經係統的暫時性聯係,形成一個優勢中心,而且越想越鞏固,日益加重。故如果個體不能把不良情緒及時轉移,就會感到更加強烈。比如,憂愁、悲傷者越是朝憂愁、悲傷的方麵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許多值得憂慮、悲傷的理由;發怒者越是想著發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發怒完全應該。但是如果把不良情緒馬上轉移,想高興、愉快的事,盡可能地向大腦傳送愉快的信息,爭取建立愉快的興奮中心,就會有效地抵禦、避免不良情緒。
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當他察覺到自己的情緒非常激動,眼看控製不住時,不妨及時采取措施,有效地轉移不良情緒。
(1)自我暗示法
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你靜下心來,在心中默念喜笑顏開、開懷大笑,並且想象這些情景,你會產生什麼感覺呢?你也許會產生一種真的很高興的感覺。這個實驗,說明了語言能對人的情緒產生暗示作用。因此,當孩子發怒時,不妨教孩子用語言暗示自己:“不要發怒,發怒有害無益”;當孩子衝動時,學會暗示自己:“不要做衝動的犧牲品”“過一會兒再來應付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等。當孩子陷入憂愁時,讓他暗示自己:“憂愁沒有用,無濟於事,還是振作起來吧。”這種緩解情緒的方法便稱為自我暗示法。
(2)轉移注意力法
轉移注意力,顧名思義,就是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的事情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這樣就可以使人從消極情緒中解脫出來,從而激發積極、愉快的情緒反應。
轉移注意力可以通過改變注意的焦點來達到目的。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告訴孩子要暫時放下令自己感到憤慨或者悲傷的事情,轉而去做一些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情或活動。如玩遊戲、打籃球、下象棋、聽音樂、看電影、上網等正當而有意義的活動,使其從消極情緒中解脫。轉移注意力還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達到目的。當孩子情緒不理想時,建議孩子到室外轉一轉,到風景優美的大自然或者其他環境中走一走,這樣容易使其調整情緒,忘卻煩惱。千萬不要對“孩子把自己困在屋裏”沉溺於消極情緒的行為聽之任之,因為這樣不僅不利於其消除不良情緒,而且可能加重不良情緒對孩子的危害。
2.讓孩子學會強迫自己冷靜
我(指下文中的韓嘯)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跟一個名叫李琦的家夥做同事,他時常對我說些侮辱性的粗話,還爭取別的同事站在他的一邊和我作對。雖然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裏,但是由於某種原因我極力想知道這一點。
有一次,休假回來,一個朋友告訴我“嘿,韓嘯,你不知道剛才李琦都說了你些什麼,你最好防著他點。”好幾次我都忍不住想揍他,但我還是設法保持冷靜,把他的愚蠢行為擱置一旁。每當他侮辱我時,我都善意地對待他,把這件事當作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我想,若堅持這樣做,問題總會解決吧。幾個月後,事情有了轉機,李琦看到我不跟他生氣,終於變得輕鬆起來。有一次他甚至告訴我說:“我試圖激怒你,但你就是不生氣。”共同工作一年後,現在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保持冷靜,選擇積極處事的方法來平衡自己有時候會給事情帶來轉機。當孩子遇到一些較強烈的外界刺激時,家長不妨讓其用強迫冷靜法控製自己較強的情緒。所謂“強迫冷靜法”即指在遇到較強的情緒刺激時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再采取表達情緒或消除衝動的“緩兵之計”,盡量使自己不陷入衝動魯莽、簡單輕率的被動局麵。
比如,當被別人無聊地諷刺、嘲笑時,如果你頓顯暴怒,反唇相譏,則很可能會與雙方爭執不下,怒火越燒越旺,自然於事無補。但如果能提醒自己冷靜一下,采取理智的對策,如用沉默為武器以示抗議,或隻用寥寥數語正麵表達自己受到傷害,指責對方無聊,對方反而會感到尷尬。
安徒生的穿著一向儉樸。他戴著破舊帽子在街上行走時,有人嘲笑地問:“你腦袋上邊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安徒生回敬說:“你帽子下邊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安徒生對嘲笑者的反嘲笑無疑是戰勝對方最好的武器。
無獨有偶,英國詩人喬治·莫端是一位木匠的兒子,他很受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尊重。他從不隱諱自己的出身,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有一天,一個紈絝子弟和他相遇,那紈絝子弟對詩人嫉妒異常,欲惡語中傷他,結果引出的話題,卻把自己給傷了。
紈絝子弟:“對不起,請問閣下的父親是不是木匠?”
詩人:“是的。”
紈絝子弟:“那你父親為什麼沒有把你培養成木匠?”
詩人:“對不起,閣下的父親想必是紳士?”
紈絝子弟(驕傲十足):“是的!”
詩人:“那你父親怎麼沒有把你培養成一位紳士呢?”
由上可知,即便是受到對方的無理嘲笑或譏諷,用詼諧的話語對其反唇相譏,遠比氣憤的效果要好得多。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3.幫孩子分析情緒的原因和解決之道
家長還要教育孩子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學會獨自處理問題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幾個步驟:
明確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雙方分歧的關鍵在哪裏?
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哪些?
哪些解決方式是衝突一方難以接受的?
哪些解決方式是衝突雙方都能接受的?
找出最佳的解決方式,並采取行動、積累經驗。
舉個例子,小尤這幾天情緒不好,原來是和媽媽因看動畫片發生了矛盾:媽媽希望她放棄看動畫片,專心學習;小尤自己對動畫片卻如癡如迷,不想按媽媽的意誌行事。明確了分歧的原因之後,接下來就考慮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哪些?方案有如下四種:
放棄看動畫片,專心於學習;
放棄看動畫片,也不專心學習;
堅持看動畫片,因此影響學習;
合理地安排時間,既堅持看動畫片,又能兼顧學習。
其中,第二、第三套方案是媽媽難以接受的,而第一、第二套方案則是小尤不願接受的,既然第四套方案可為雙方接受,不妨試一試。
4.做深呼吸運動
通過慢而深的呼吸方式,來消除緊張、降低興奮水平,使人的波動情緒逐漸穩定下來。做深呼吸運動的步驟:站直或坐直,微閉雙眼,排除雜念,盡力用鼻子吸氣;輕輕屏住呼吸,慢數一二三;緩慢地用口呼氣,同時數一二三,把氣吐盡為止;再重複三次以上。
5.自我警戒和激勵
清代虎門銷煙的一代英烈林則徐稟性耿直而善怒,為了警策自己克服急躁易怒的脾氣,他特地書寫鬥大的“製怒”條幅懸掛在壁,以便隨時提醒和督促自己。
自設警句,對於培養孩子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自我糾正偏激性情和不良行為方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孩子在消極的情緒中,家長也可以讓其通過名人名言或英雄人物來進行自我激勵。
6.平時注意多訓練孩子的耐性
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業餘興趣、愛好,選擇幾項需要靜心、細心和耐心的事情對孩子進行一些針對性的訓練,如練毛筆字、畫國畫、製作精美的手工藝品等,不僅陶冶孩子的性情,還可豐富其業餘生活。
最後特別指出的是:指導孩子的情緒支配,幫助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是一件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因為讓孩子懂得支配自己的情緒,對其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非常有益。
給孩子列一份情感教育計劃表
楚國大將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三國演義》中吳國大將周瑜怒不可遏,吐血而死;《嶽飛傳》中的牛皋因高興而亡,這些都是情緒過度的表現。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也要讓孩子把情緒的表達控製在一定的程度和範圍內,學會自己支配和調節情緒。另一方麵,從父母的角度講,還要幫助其建立情緒的外部指導和監督機製,給孩子列一份情感教育計劃表: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絕;懼不能驚慌失措,使孩子做到喜怒有常、有度,不可大悲大喜。並要嚴格實施情感計劃,孩子一旦違反必究。
比如說,告訴孩子在發泄情緒時,不許用暴力、不許說侮辱人或者不禮貌的話語等。若違反情感教育規則,則作出相應的懲罰。比如取消周末去動物園的安排,減少他的零花錢或者對他實施暫時的隔離等軟政策。
下麵我們就來簡要介紹一個行之有效的策略:暫時隔離法。
實施暫時隔離起初便要以最簡短的速度,盡量做到言簡意賅,盡量在10個字之內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盡量在10秒鍾內將孩子送入隔離地點,依據一歲一分鍾的原則或者自己選取一個合適的時間段。隨後設定好鬧鈴,並將鬧鈴放在孩子能聽見聲音的距離內。特別注意的是,家長在等待鈴響的全過程中千萬不要給孩子任何關注或者話語。等鬧鈴響後,再走到隔離帶,嚴肅地問孩子為什麼被隔離。
賈媛媛正在飯桌上畫畫兒。媽媽手裏端著一摞餐具對她說:“請把彩筆和畫本收起來,我要擺餐具了。”孩子不理媽媽的要求。媽媽再次說道:“寶貝兒,現在就把彩筆和畫本收起來吧,咱們準備吃飯了!”賈媛媛回答道:“我還沒畫完呢,真討厭!”媽媽立刻說:“暫停!這是很不禮貌的。違背了咱們製定的規則第五條,現在就按照規則進行處罰,實施暫時隔離!”孩子噘著嘴,不高興地離開飯桌走向客廳的角落,麵壁思過。媽媽拿起鬧鍾,設定了5分鍾,並將它放在客廳的酒櫃上。5分鍾後鬧鈴響了,孩子回到了廚房。
媽媽問:“為什麼你要被暫時隔離?”
賈媛媛答:“我對您說話不禮貌。”
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中,隨著暫時隔離法的反複應用,賈媛媛明顯地減少了言辭無禮。她找到了一種更好地對媽媽和他人講話的方式。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孩子違反情緒規範表的有關行為進行適當的懲罰很必要,但是這裏說的懲罰絕不是體罰。體罰是一種極端的形式,如果長期對孩子進行體罰、打罵,會造成孩子膽小、內向、缺乏自信心、易否定自己,出現與人交往的問題或易導致孩子具有暴力傾向。因此家長不能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錯用、濫用懲罰,那種企圖通過粗暴的打罵手段教育孩子的行為,最後的結果肯定會南轅北轍,事與願違。
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防止虐待兒童會於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訪問366位家長及350多名中學生,調查發現,有83%的家長表示曾經體罰子女,希望讓子女知道犯錯要受罰,以及透過體罰實時停止子女的一些行為。調查又發現,超過80%的受訪學生認為,體罰不僅使他們身心受創傷,也會影響親子關係;50%的學生更表示,因為曾經受過體罰,他們會用暴力表達不滿情緒。
《北京晚報》也有過類似問題的報道:加拿大學者就體罰對孩子將來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做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調查。被體罰的兒童成年後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兒童的兩倍,而且患上焦慮症、反社會行為傾向和抑鬱的幾率大大增加。在偶爾被打的受訪者當中,有21%患上焦慮症,70%患上抑鬱症,13%酗酒,17%嗜毒。為此家長應該慎重對待體罰。
兒童心理學指出: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生理的發育,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來越強。自尊心是對自己個性品質肯定的評價,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推動孩子積極上進的一種動力。而對於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自尊心往往更強,他們一旦有了錯誤和過失,更易感到內疚,受到良心責備,下決心改正。父母如果這個時候用體罰、變相的體罰和諷刺挖苦、訓斥辱罵等形式讓孩子糾正過失,則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嚴重傷害,會造成三種不良後果:
其一,產生對立情緒,甚至會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對抗、頂牛、惡作劇。
其二,是懾於壓力,表麵服輸,內心不服,形成“兩麵”性格。
在拳頭、棍棒的威脅下,有的孩子“好漢不吃眼前虧”,學會文過飾非、弄虛作假、欺騙說謊,以求“過關”。這種“成功”的經驗,在他們性格中注入了見風使舵,看臉色行事,投機取巧的因素,以致發展成油腔滑調、巧言善辯、逢迎討好,人前一麵、人後一麵的雙重性格。
其三,思想絕望,走向極端,采取行動,不計後果。
天津某中學有個初中一年級學生被體罰後,為圖報複,當晚竟到學校的煤棚放火,釀成火災。還有個經常被他父親毒打的小學生,性格由內向、沉默變得凶狠殘忍。自己用電熨鬥熨衣服稍不如意,當即狠狠地把衣服撕成碎片;跟同學逗著玩,急了就抄家夥,往死裏打,以致把同學的胳膊打成骨折。問他什麼這樣凶?他滿不在乎地吼叫:“我爸爸就這樣打我,你們也嚐嚐吧!”形成“殘暴乖戾”性格。體罰孩子是一種精神虐待,會引起他們從思想到行動的種種反應,這或許就是某些人所說的“興奮點轉移”吧。但他們的“興奮點”轉移到哪裏去了呢?果真能製止“不良行為”起到“懲戒教育”的作用吧?上述事例中體罰造成心理反應的嚴重後果,不是不言自明嗎?
此外,兒童心理學研究還表明:唯有個性心理得到健康、充分、自由、和諧發展的人,才能成為創造型、開拓型、競爭型人才,積極主動適應和促進現代化社會發展。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長中起著決定的作用。而體罰則會對孩子的心理因素,特別是非智力因素(興趣、情感、意誌、性格)的發展極為有害。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人員針對“家庭體罰現象”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498名大學生中,1/3的學生認為體罰對自己的性格造成了消極影響,其中15.99%的人認為體罰使“自己性格內向,不敢與外界接觸”,12.27%的人認為體罰“使自己性格孤僻、憂鬱”。這一統計數字應該引起廣大家長朋友們的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