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是傾聽的必修課
理解孩子,是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的第一步。沒有理解,你將無法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妨嚐試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傾聽孩子的聲音,你將會發覺一切是那麼的豁然開朗。
10歲的路易·波恩最近總是鬧脾氣,凡事喜歡拗著來,這在父母看來真是有點莫名其妙。以前的路易·波恩是多麼懂事、聽話啊,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他的爸爸媽媽開始感到頭疼,有時甚至覺得自己生了一個“怪胎”。
媽媽使出最大的耐心跟路易·波恩講道理,可路易·波恩就是直搖頭,根本不把媽媽的話當一回事。
“路易·波恩,不是跟你說過了嗎?沒事的時候不要去爬山,那樣很危險!”
“路易·波恩,你應該像以前一樣聽話。”
“路易·波恩……”
媽媽講了一大堆話,可路易·波恩呢,根本就沒有聽。
一天,路易·波恩又不聽話了,本來按照爸爸媽媽的計劃,應該去野外郊遊。可小路易·波恩就是不去,怎麼拽他都不去。媽媽生氣地大聲訓斥:“你想幹什麼?你說啊!”路易·波恩小聲地回答說:“我想去歡樂穀,我喜歡那裏。”爸爸說:“嗯,不錯啊,歡樂穀也不錯。路易·波恩,你的主意好得很,歡樂穀是個不錯的選擇。我們現在就出發吧?”
小路易·波恩的想法終於得到了爸爸的支持,路易·波恩高興地跳了起來,他趕緊跑進屋裏收拾自己的東西……整整一天,小路易·波恩都沒有鬧過一點脾氣。
為什麼當他的父親說到要帶路易·波恩去歡樂穀時,路易·波恩就聽話了呢?他們仔細回想了今天所發生的事,終於明白小路易·波恩已經“長大”了,他開始有自己的主意了,他再也不是過去那個任人擺布的小家夥了。
此後,他們開始嚐試傾聽小路易·波恩的想法,嚐試理解小路易·波恩各種舉動背後所蘊藏的含義。果然,小路易·波恩再也不像他們以前所想的那樣不可理喻了。
2.耐心傾聽,與孩子共鳴
孩子的內心其實是特別敏感的,當他們和父母溝通時,渴望父母與自己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否則便會認為父母不懂得了解他們。
當孩子遇到煩惱和困難時,最需要的是有人能了解,有人能傾聽,有人能給予情感的接納和支持,而不是需要他人太快、太早地提供意見,也不僅僅需要一味地安撫、寬慰。安慰的做法有如封住冒氣的瓶塞,讓人的心靈有不被了解、不被關心的壓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麵對孩子的煩惱最常見的處理方式便是安慰、勸導、解釋等,自然結果往往徒勞無功,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便是沒有同理傾聽孩子的心聲,沒有同理理解孩子的感覺。
父母積極傾聽的同時,一定要以關愛與同理心來聽,也就是要和孩子產生共鳴,因為我們在說話時都希望別人明白自己的感覺如何。畢業於美國奧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係、博士生導師的鍾思嘉學者如是說,並把“停、看、聽”作為三部曲來譜寫親子溝通的樂章,還舉例對此加以闡述:
孩子放學回到家,向你報告一件事:“我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處罰……”身為父母的你會采取以下何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為什麼?是不是你不乖?”
第二種反應:“我現在很忙,等一下再說。”
第三種反應:“好了,不要難過,下次改進就是了。”
第四種反應:“看你的樣子很傷心,願不願意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以上幾種反應,第四種才是同理心的傾聽。通常,情緒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父母應運用“停、看、聽”三部曲,來完成良好親子溝通的樂章。
“停”是暫時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注視對方,給孩子表達的時間和空間。
“看”是仔細觀察孩子的臉部表情、說話的聲調和語氣、手勢和其他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的行為。
“聽”是專心傾聽孩子說什麼,同時以簡短的語句,如“你覺得老師不公平”、“你很生氣自己被冤枉”等,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反映和引導出來。
也許孩子的行為確實有不對之處,不要急於批評和糾正。傾聽反映之後,試著去接納孩子,如“我了解……”“我體會到……”別擔心孩子會誤解你的意思,因為點頭不表示讚同,接納也不表示違反自己的立場。等孩子傾吐心聲、情緒較平穩後,以柔和堅定的態度和孩子商討解決之道,如“有什麼方法不再被處罰?”“以後如何改進?”等,激勵孩子思考,幫助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3.在傾聽的同時尊重孩子的意見
一個小女孩兒,長相漂亮、身材苗條,而且特別喜歡舞蹈,業餘時間參加了舞蹈班。經常在家中對著鏡子練習,還收集了很多楊麗萍的藝術照片和演出照片。但是做父母的堅決反對孩子的興趣,在他們看來,舞蹈出名的機會太小,而且要吃很多苦,還不如把學習搞好上一個好大學實惠。於是,他們在校外給孩子報英語班、數學班,還不辭辛苦每天接送。孩子不感興趣,為逃避上課經常撒謊,放學不回家,結果一個學期結束什麼也沒學會,這對夫妻十分傷心。
其實,家長要是真的關心孩子的未來和發展,就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隻要不涉及到原則問題,就不要過多地進行幹涉。讓孩子順其自然的發展配合以因勢利導,促進其發展。父母千萬不能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主觀地為孩子設計好一切,強迫他們去做,這樣隻會壓抑孩子的興趣,使其產生逆反心理。
要在傾聽的同時尊重孩子的意見,如校外興趣班,上或不上要征求孩子的意見,隻要孩子說得有理,就要采納。如果那個女孩兒的家長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她學舞蹈,孩子感興趣,沒有家長陪著,她也會盡力的,因為興趣是成功的動力。
這是一位母親的教子記錄:
“三年前,女兒中考,這對她來說,也是人生的一道關口。當她的同學都在計劃著如何考一所重點高中時,她來和我商量。她說,自己喜歡美術,想考藝術類的院校。女兒從小喜歡畫畫兒,一年級時曾辦過一個畫展,但上學後,就再也沒有工夫畫畫兒。她不喜歡數理化,窮於應付,效果也不好。女兒表示說,如果高中的學習能和自己的興趣和誌願相結合,她會很快樂。我支持了女兒的選擇,並幫助她準備應考。女兒如願以償,考進了美術學校。盡管有些朋友認為我的想法有問題:竟然不讓女兒讀高中!但我不認為這是錯的,這是我們母女達成共識後的選擇。而且我發現她現在的學習是全身心投入的。”最後,這位開明的母親說:“看女兒快樂地學習、生活,我也同樣快樂。”
這位傾聽孩子心聲、支持孩子上藝術院校的母親十分推崇的一句話就是“多年母女成姊妹”,雖然這有悖中國的傳統。在很多老人的觀念中,父子、母女的關係,應該是一種從屬的關係,一種上下級的關係,一種指導和被指導的關係,也許不能說這些看法都錯,但是父母與子女間的民主和平等更重要,因為這是傾聽的前提。
4.從孩子的言語中及時捕捉孩子的情緒
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還包括父母要善於從孩子的言語中快速、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的消極情緒,並對孩子的這種消極情緒及時地加以引導,使之朝著積極健康的情緒發展方向前進和成長。
瑪麗亞和6歲的兒子在湖邊玩球,兒子的一記遠射讓球掉進了湖裏。“嗨!”兒子歎了口氣說:“老天總是和我過不去!真是掃興啊!”瑪麗亞意識到對於6歲的兒子來說,這可不是好情況。於是,她用快活的聲音說:“瞧,老天從來沒有和我們過不去,它想要我們用一種新的方式開始這場遊戲啊!”
於是,母親脫掉鞋子,踩著水花去撿球,做母親的故意把水花踏得啪啪響,兒子樂顛顛地跑來和母親一起去撿球,把水花一樣踏得啪啪響。“這樣不是比剛才還好玩兒?”瑪麗亞問。見到兒子表示肯定,母親又說:“如果剛才我們的球掉到井裏的話,那又該怎麼辦呢?掉到荊棘叢裏麵呢?沒有人喜歡你的牢騷,媽媽和上帝都一樣……可是有一點你要記住噢,寶貝兒,如果沒有大人在你的身邊,一個人在湖邊或者井邊就很危險了,尤其是現在,雖然你會遊泳,但是你的氣力還不夠!聽見了嗎,我的寶貝兒子?”
5.做出專心傾聽的姿態
傾聽的時候不可居高臨下,而應該低下身來,與孩子平視。
身體微微向前傾,眼睛溫和地看著孩子,表現出對孩子說話很感興趣。
不要用手捂著嘴巴,兩手抱著胳膊,或隨手翻看著書,或邊聽邊做其他的事情。這些舉動都會對交流造成障礙。
6.靈活運用表情變化
在傾聽孩子說話的過程中,要保持微笑,並時不時地做出驚訝的表情。孩子最愛吃驚,用大人的話是“大驚小怪”,他們渴望看到父母對自己所說的事情表示出吃驚的樣子。這樣會讓他們有成就感,有助於進一步提高他們說話的積極性。
7.有技巧地進行語言表達
在傾聽孩子說話的過程中,用簡單的諸如“太棒了!”“真是這樣嗎?”“咱們的想法一樣!”“你的想法不錯,接著說!”“我不太敢相信!”等等話語來表示你的傾聽興趣。再有,要及時告訴孩子你所聽到的以及你的想法。不要總是逐字逐句地重複孩子所說的話,應該使用相似的語言表達同樣的意思,並通過總結孩子所講的內容,用語言對他所說、所想、所感的事情作出反應。
特別強調指出的是,孩子在講話中最掃興的是聽到父母說:“我早就知道了。”如果你這樣對孩子,就是對孩子缺少尊重。孩子才說兩句,你就不耐煩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別煩我!”“該幹嗎幹嗎去吧,誰有工夫聽你胡扯這些!”孩子聽到這些話語,情緒會非常失落。長此以往,孩子將會向你關閉心扉,甚至變得自卑、自閉起來。
積極回應孩子快樂情緒的表達
孩子,尤其內向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他們從心理和情感上都無一例外地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特別是父母的認同和讚揚。當他們的期望化作泡影時,心靈便會產生創傷,久而久之,便會對其性格的發展造成消極的影響。因此,當他們為成功地做完一件事情感到欣喜和愉悅時,即便是內向的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表露出這種快樂情緒。這種情況下,明智的父母應該積極回應孩子的快樂情緒,以便增強孩子的喜悅感,增加孩子做事的自信,並為日後孩子勇於、樂於向父母表達情緒奠定基礎。否則給孩子帶來的將會是毀滅性的災害。
下麵內容是塞德爾茲向他的好朋友哈塞先生講的事例:
我的同事,心理學教授羅塞爾先生曾經做過這樣一件極為愚蠢的事。他有三個孩子,這位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學者,居然采取了荒唐的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兒子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不幸。
羅塞爾教授的大兒子吉姆,從他剛剛落地時起,就一直表現出超出常人的才華。
吉姆3歲時就會閱讀和書寫了,這一點他和小塞德爾茲幾乎一樣。假如他能夠得到正確的指導和合理的教育,他的成就絕不會低於小塞德爾茲。
然而這個孩子的不幸就是由他的才華引起的,吉姆不但有才華,還是一個開朗的孩子,常常把自己的快樂與他人分享。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他的這種快樂性格卻引起了父親的不滿。因為吉姆的父親羅塞爾先生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打交道,也不喜歡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個人應該謙虛、穩重,不要總是自以為是。
“吉姆,你又在嚷什麼?”當吉姆正在高聲歡笑時,羅塞爾先生問道。“爸爸,我又讀完了一本書。”吉姆高興地向父親彙報。
“讀完一本書是很平常的事,又何況每一本書都是有趣的:你用不著那麼高興。”羅塞爾先生說道。
“可是,這本書的確太令我高興了。還有,我居然能把這麼難懂的書讀完,真是感到興奮。”吉姆說道,似乎正在等待著父親對他的肯定。
可能是吉姆的性格與他不同,也可能是他認為受到了兒子的幹擾,羅塞爾先生突然發怒起來:“你吵吵嚷嚷的幹什麼?你認為隻有你才有這個本事嗎?我看你就是個驕傲自大的孩子。你在等待我的表揚嗎?告訴你,我永遠不會表揚你。”
“爸爸,我做錯了什麼?”受到責罵的吉姆委屈地說道。“當然,你沒做錯什麼。但我警告你,不要成天嘰嘰喳喳的,真是讓人煩透了。”羅塞爾先生繼續訓斥兒子:“你不要以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我鄭重地告訴你,你什麼都不是。我以後永遠也不想聽到你的那種讚揚自己的聲音了,你是個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羅塞爾先生說完“砰”地一聲關上了房門。
站在門外的吉姆傷心地哭了起來,他不明白父親為什麼這樣。他本想和父親一起來分享自己的快樂,還想向父親請教一些他不明白的東西。可是現在,他突然發現父親並不喜歡他這樣。
突然之間,他的那種良好的心態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種極壞的感覺湧上了心頭,他的快樂和自信被另外一種東西所取代:我是個很糟糕的孩子。從那以後,再也沒有看到吉姆臉上的笑容,他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這個原本極有才華的孩子最終卻一事無成。
這個事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最關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愛。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願,尤其是繼續做事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父母對之進行鼓勵性的回應和讚賞。一旦父母對孩子表達出的快樂情緒采取冷漠、訓斥的態度,孩子的心裏便會衡量:“這樣做是不對的”“我是個很差的孩子”等,極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赫各洛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兒童分成四組:統製類、讚賞類、斥責類和忽視類。要他們連續做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數各組大致相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讚賞類的成績不斷進步,其他類組成績則逐漸落後。
赫各洛克認為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就在於讚賞類的孩子認為“父母對我們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對孩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點滴進步,做父母的都應加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滋生得意忘形,驕傲自滿的不良情緒,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你說考試成績得了滿分時,還可以再加上一句:“這次你考得很好。你應該不斷努力,那麼就可以每次都得滿分了。”
有一次我的兒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張獎狀,高高興興地給我們看,我們看了,當然很高興,稱讚了幾句:“好!這獎狀我們把他掛在你的房裏!好好學習,將來當科學家,為人類造福。”這時,同他來的還有鄰居的一個小女孩,我們知道她很聰明,從前也總是班上前三名,便順便問她:“關明月,你這次得了什麼呢?又考了幾個一百分?”哪知這一問,小女孩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說:“我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的獎狀,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不要獎狀和一百分!”
後來,我們把這事告訴了關明月的父母。她母親想了好久,才醒悟地說:“唉,都是我一時的疏忽。關明月這學期期中考試,得了幾個一百分,她興衝衝地把試卷給我看。我當時正忙著公司裏的事。心裏很煩,就沒有多看,隻是說了一句‘好’,就又顧著想自己的心事去了。”她停頓了一下,然後恍然大悟說:“怪不得這幾個月我覺得關明月這孩子變了,有些疏遠我,和我談話也談得少了,念書也不專心了。”
當關明月考試得到幾個百分時,無疑,她的心底是快樂、自豪的,也希望能和媽媽共同分享這種快樂與榮譽,然而當她向媽媽傳遞愉悅情緒時,媽媽對此卻十分冷漠,隻顧忙自己的事情。因而在關明月的心中便產生了一種被冷落的失落感,進而對媽媽失去了信賴感,對讀書的興趣也大減。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同樣麵對孩子積極快樂情緒,家長作出不同的回應,如讚美性的回應、冷漠、訓斥,對孩子性格和情緒發展造成的影響也是截然不同的。冷漠、訓斥的態度極有可能導致孩子性情冷漠、性格趨於內向。作為家長的你,應該如何回應孩子的積極快樂情緒呢?相信此時你已經心知肚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