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給予獲得長久的回報,幫助你身邊的每一個人(1 / 3)

利用負債心理,讓對方給予你更多的回報

我們送出什麼就會收回什麼,給予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幫助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假如自己越吝嗇,也就越會一無所有。

欲有所得,當先給予。人人都有負債心理,你在關鍵時刻幫對方一把,對方也會在重要時段助你一臂之力!初看起來這似乎是等價交換,然而,不管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都不可能孤身一人打天下,尤其是要使自己的人生局麵推廣開來,更離不開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要想讓別人將來幫助你,你就必須先付出精力去關心別人、感動別人。因此,高明的做人技巧就是急人之難,關鍵時刻幫人一把。

一隻螞蟻在河邊喝水,不小心掉了下去。它用盡全身的力氣想靠近岸邊,但沒過一會兒就遊不動了,在原地打轉,小螞蟻近乎絕望地掙紮著。

這時,正在河邊覓食的一隻大鳥看見了這一幕,它銜起一根小樹枝扔到小螞蟻的旁邊,小螞蟻掙紮著爬上樹枝,終於回到岸上。

當小螞蟻在河邊草地上曬幹身體時,一個獵人輕輕地走過來,手裏端著槍,準備射殺那隻大鳥。小螞蟻迅速地爬上獵人的腳趾,鑽進他的褲管,就在獵人扣動扳機的瞬間,小螞蟻咬了他一口。獵人一分神,子彈打偏了。槍聲把大鳥驚起,振翅飛走了。

盡管螞蟻是比大鳥弱小許多的小動物,但它卻用了自己的力量幫助大鳥躲過了一次殺身之禍。小螞蟻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當初大鳥可憐小螞蟻幫了它一把,小螞蟻感恩圖報,救了大鳥的命。這是動物乃至人類的本能,它(他)們會在得到別人的恩惠後,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回報別人的負債心理,一有機會,一定連本帶利去報答。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主動給別人帶了一份早餐回來,通常,在他中午出去吃飯的時候,你請他能否順便給你帶回來一份時,即使外麵太陽熾熱,他也會答應給你帶回來。但是在你沒有給他任何小恩小惠的情況下,他通常都會委婉地對你說:“要不,我們一起去吃吧。”或者直接對你吼道:“熱死人了,我還懶得去買呢。”

俗話說:“受人一飯,聽人使喚”;“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通常,人們在接受了他人給予的恩惠後,都會產生一種必須回報的負債感,隻要有機會,就會回報給對方,報答對方的恩情,以期達到心理和感情上的自由和平衡。

這些都是人的負債心理在起作用。這種在得到對方的恩惠後,就一定要報答對方的心理,是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一個行為準則。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證明了這種心理的普遍存在。他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會有一些回音,但卻沒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而其實他們都不認識他啊!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到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自動就回贈了一張。

也許他們想,可能自己忘了這個教授是誰了,或者這個教授有什麼原因才給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要給人家回寄一張,總是沒有錯的。

當從別人那裏得到好處,我們總覺得應該回報對方。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會幫他一次,或者給他送禮品,或者請他吃飯。如果別人記住了我們的生日,並送我們禮品,我們對他也會這麼做。

中國古代講究禮尚往來,也是負債心理的表現。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負債心理可以使人們答應一些在沒有接受恩惠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

負債心理的威力在於,可以把對提出請求者的印象完全掩蓋住,即使是一個陌生人,或者是一個不討人喜歡或不受歡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們一點小小的恩惠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會大大提高我們答應這個要求的可能。

為什麼負債心理有如此大的威力?關鍵就在於一旦受惠於人,就會總感覺虧欠了別人什麼似的,如芒刺身,渾身不自在,必須回報,才能讓自己的心理重壓獲得釋放,讓自己的心靈獲得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

我們可以有效地利用人的這種受了恩惠要回報的心理傾向,先主動給予對方一些好處,非常自然的好處,對方就會回報給你多得多的好處和方便。

為別人付出一分,你的生命就能增值一分

太多的時候,我們隻是在為自己而付出。付出我們的汗水和辛勞來換取我們所應得的回報,但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需要另外一種付出——為別人付出。同時,獲得自己所需的財富和精神上的滿足。

一個小個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個不相識的婦人的來信,信裏附著鈔票,要他每周給她的兒子墓前放一束鮮花。有一天,這位老婦人親自到墓地來了,她坐在車裏,司機匆匆來到守墓人的小屋,說:“夫人病得走不動,請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紀的、孱弱的婦人坐在車上,表情有幾分高貴,但眼神已哀傷得毫無光彩,她懷抱著一大束鮮花。

“我就是亞卡夫人,”她說:“這幾年我每周都給你寄錢……”“買花?”守墓人叫道。“對,給我兒子。”“我一次也沒忘記買花,夫人。”

“今天我親自來,”亞卡夫人說:“因為醫生說我活不了幾個禮拜了。死了倒好,活著也沒意思,我隻是想再看一眼我兒子,親手來放這些花。”小個子守墓人眨巴著眼睛,沒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試著再說幾句。

“我說,夫人,這幾年您總寄錢來買花。我總覺得可惜。”

“可惜?”

“鮮花擱在那兒,幾天就幹了,沒人聞,沒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這麼想?”

“是的,夫人,請別見怪。我自己常跑醫院、孤兒院,那兒的人可愛花了,他們愛花聞花,那兒都是活人,可這兒……”

老婦人沒有作答,默默禱告一陣,沒留話便走了。守墓人後悔自己一番話太直率,太欠考慮,這會讓老婦人受不了的。

可是幾個月後,這位老婦人又突然來訪,守墓人驚得目瞪口呆。她這回是自己開車來的。“我把花都送給那兒的人們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你說得對,他們看到花可高興了,這真叫我快活!我病好了,醫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覺得活著還有些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