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地向孩子教授吸引力法則
當我們向孩子們教授吸引力法則的時候,循序漸進,使用孩子們易於接受和理解的詞彙是非常重要的。
在成年人之間教授吸引力法則時,我們可以使用“思維”,但教授對象是孩子的話,我們最好選用“感覺”這個詞。比如,作為一名教師,對著一群二三年級的孩子闡述吸引力法則的時候,不妨使用能引起他們聯想的簡單話語與他們進行交流。你可以這樣提問:“誰能給老師說一些感覺不好的事情呢?”孩子們可能會爭先恐後地發言——
“當我爸爸一整天都不抽煙的時候,他就會感覺不舒服。”
“當我的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我就會感覺不好。”
“當我在馬路上看見小偷偷東西的時候,我就會感覺非常氣憤。”
“當我半夜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我就會感覺很恐怖。”
別低估了孩子的聯想能力。他們能夠確切地知道什麼是消極思維的表現(盡管他們可能不太明白“思維”到底是何物),或者至少知道擁有這樣的思維感覺並不好。
然後,你可以分別畫一幅窗戶打開和窗戶緊閉的圖像。“開窗”代表著一種良好的感覺,而“關窗”則意味著關上了良好感覺的大門,變成了一種不好的感覺。在孩子們一致認可擁有一種積極的感覺比擁有一種消極的感覺更舒服之後,你就可以問他們是否樂意掌握一種把不良感覺轉變成一種良好感覺的方法。他們肯定會眉飛色舞地說“我願意”。
接下來,你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們在白紙上寫下“不要”“不是”和“不”,並予以解釋:“當我們使用這些詞的時候就是一種消極的感覺。”然後,向他們提問:“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使用過這些詞的情況呢?”盡量給其充裕的時間供他們琢磨,然後讓他們暢所欲言,給出自己的答案。此外,你還可以使用下麵的句子引導他們思考。
“不要遲到早退。”
“不要把你的袖口弄得髒兮兮的。”
“不要在紅燈的時候橫穿馬路。”
“不要把你的玩具隨便亂放。”
“不要以大欺小,仗勢欺人。”
“不要隨地吐痰。”
“不要在飯前吃馬鈴薯口味的薯片。”
當你把上述例句寫在黑板上後,可以帶著孩子們大聲地朗讀。然後提問:“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你們的感覺是否良好?”當孩子們一致認為這些句子會讓他們感覺不好的時候,你就可以實施下一個舉措了。
你要不失時機地告訴他們:有一種方法能把不良的感覺轉變成良好的感覺。選用這個方法可以把“緊閉的窗戶”(不良的感覺)轉換到“開窗”的圖景(良好的感覺)。這個方法就是問自己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不要”、“不是”和“不要……那麼,我想要什麼?”
“不要遲到早退,要按時出勤。”
“不要把你的袖口弄得髒兮兮的,要保持衣服幹淨整潔。”
“不要在紅燈的時候橫穿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
“不要把你的玩具隨便亂放,要把玩具擺放得整整齊齊。”
“不要以大欺小、仗勢欺人,要愉快地與其他人玩耍。”
“不要在房間裏打球,要在運動場或足夠大的空地打球。”
“不要在床上吃馬鈴薯口味的薯片,要在餐桌上吃。”
當孩子們一致認為,說出他們想要什麼時的感覺,要比說出他們不想要什麼時的感覺更好,這時,就表明孩子們已經抓住了如何從不良感覺轉變成良好感覺的竅門。另一方麵也表明你已經成功地向孩子們傳授了“吸引力法則”這個驚天的大秘密!
最後,還要告訴他們:“當你們聽到父母、外公外婆、姥姥姥爺、兄弟姐妹或同學、朋友等使用‘不要’、‘不是’和‘不’的時候,記得問問他們:‘那麼,你想要什麼呢?’”以此啟發更多的人進行自省,加入到吸引力的漩渦中來。
教授孩子學習吸引力法則的四大妙招
加拿大著名培訓師、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實踐者邁克爾·勞塞爾總結出教授孩子們學習吸引力法則的幾個好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1.磁性板遊戲
在每一個家庭或孩子們中間都可以玩一個簡單的遊戲,這種遊戲叫做“‘不要、不是和不’磁性板遊戲”。開始遊戲之前,要準備好一塊磁性板(類似的東西亦可),然後在磁性板上寫上每一位家庭成員或小組成員的姓名。我們要使用趣味性的磁鐵來完成這個遊戲。遊戲的目的是在一周結束的時候,每一位成員都要盡可能多地把磁鐵吸引在自己名下。
遊戲開始時,分發給每一位成員5塊磁鐵。每一次當一位成員聽到其他任何一位成員說出“不要、不是和不”的時候,他就能從使用這些詞語的成員那裏拿來一塊磁鐵。
在每周結束的時候,要給予獲勝者一定的獎勵,目的是確保該遊戲的趣味性。
你可以把磁性板擺放在房間中比較顯眼的位置。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做這個遊戲最理想的場所是靠近餐桌或者接近冰箱門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你容易注意到。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遊戲,為人父母者、老師都可以帶領孩子們玩這個遊戲。
2.電源開關貼圖
對孩子們來說,這個遊戲裏的電源開關貼圖應該是相當具有可視性的。使用這種貼圖能夠幫助他們理解不良感覺和良好感覺之間的區別。
首先,你要和孩子們一起創建一個能夠代表不良感覺和良好感覺的詞彙列表。然後,讓孩子們把能夠代表良好感覺的詞彙貼在電源開關貼圖“開”的一邊;同樣,也讓他們把能夠代表不良感覺的詞彙貼在電源開關貼圖“關”的一邊。
作為師長,不論什麼時候注意到孩子們的情感,都要使用電源開關貼圖,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情感是在電源開關貼圖“開”的一邊還是“關”的一邊。
這種電源開關貼圖有助於孩子們清楚不良感覺和良好感覺。為能夠隨時參考,你需要把這種電源開關貼圖貼在比較顯著的位置。
3.吸引力法則問題提示
這個工具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回憶當他們使用“不要、不是和不”時所想到的那個問題。你要給孩子們準備好圓形獎章,然後讓他們貼上標簽。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將其貼在身上,有助於他們捫心自問:“那麼,我想要什麼呢?”
4.家庭或團體聚會
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和少年而言,一周聚會一次是比較好的學習和分享吸引力法則的方式。下麵列出的一些問題,你可以在聚會時引用。
你是否注意到你正在減少使用“不要、不是和不”的次數?
你是何時發現自己使用“不要、不是和不”?
這周什麼人教你或與你一起分享吸引力法則?
你注意到哪些你吸引更多想要的事物以及更少不想要的事物的證據?
這周你想要吸引來哪些事物?
為了能持續不斷地在聚會間隔期間練習吸引力法則,要確保每個人都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比如在提出“那麼,你想要什麼呢?”這樣問題的時候。每個人要請求別人的幫助,並且也要給予別人一定的幫助。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請求,“當我注意到你使用‘不要、不是和不’的時候,我能不能提示你注意?我迫切希望在我提及這些詞語的時候,你可以及時提醒我注意措辭!”
引導孩子學會說“太好了”
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現代社會,“太好了”已經成為極有必要讓孩子學會說的三句話之一(另外兩句是:“我能行!”“你有困難嗎?讓我來幫你吧”)。事實上,讓孩子學會說“太好了!”也就是讓孩子無論身處於什麼樣的特殊情況和艱難困境下,都要有一個信念,就是“太好了!上天又給了我一個鍛煉的機會”,以此培養孩子帶著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質,有利於優化其人格特質。在遇到問題時,有助於孩子從積極的角度去考慮,樂觀向上;遭遇挫折時,則能以良好的心態去承受,百折不撓。
1.“太好了”是一種積極的心態
“太好了”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樂觀的精神。看待同一事物,從積極的角度看,會看到希望;從消極的角度看,便會看到一片陰雲和霧氣。
美國總統羅斯福小時候家裏曾進了賊,結果丟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家人都非常沮喪,可羅斯福卻沒有覺得這是一件多麼糟糕的事情,反而覺得被盜至少有三點好處:首先,家中隻被偷了一點兒東西,盜賊沒有將全部東西偷走,這是一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啊!其二,隻是丟了東西,家裏的人全都平安無事,更是萬幸!其三,盜賊是別人,不是我們家裏的任何一個人,起碼我們家的人都是善良、有公德心的好人,這是不是也值得慶祝呢!聽完羅斯福的分析,家人無不為羅斯福的樂觀精神所感動,很快就摒棄了不良情緒。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進高低各不同”,一件事情是好是壞,關鍵取決於一個人的心態。學會說“太好了”,擁有積極心態的人們往往能把弱勢變成強勢,把壞事變成好事,把不利因素變成有利因素。
有人曾這樣形象地比喻:在心靈的世界裏,住著兩個小人,一個叫“太糟了”,另一個叫“太好了”。叫“太糟了”的人,每天在人們心中編織著痛苦的網絡,無論遇到什麼,他都緊皺著眉頭道:“太糟了!糟透了!煩死了!”他給人們帶來的永遠是煩惱,跟隨著他,人們走進的是一個悲慘的世界;叫“太好了”的人,每天在人們心中編織著歡愉的網絡,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微笑著說聲:“太好了!”他有一種力量,能把負變成正,把壞事變成好事,把不利變為有利。靠這種力量,他能把人們帶入一個光明的、充滿快樂的世界。
引導孩子學會說“太好了”,摒棄“太糟了”,有助於孩子的心態由易悲觀傷感向著積極樂觀的方向轉變。
2.生活的鏡子會反射“太好了”
如果想讓孩子解除煩惱,樂觀開朗起來,那就讓孩子學會說“太好了”,引導孩子走進“太好了”的世界,用“太好了”的心情去對待學習和生活。讓孩子明白: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對他說聲“太好了”,他就會對你說“太好了!”孩子擁有了“太好了”的心情,就擁有了讓人生快樂的財富。
美國著名黑人運動員,奧運冠軍。1960年羅馬奧運會女子100米賽跑冠軍,成為第一個黑人奧運女子百米冠軍,是當時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這個女人便是威爾瑪·魯道夫,一個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和肺炎的女孩。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孩,最後卻征服了世界,成為百米冠軍,究竟是什麼給了她巨大的勇氣和毅力?
威爾瑪·魯道夫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小時候因為感染肺炎引起高燒,結果造成非常嚴重的小兒麻痹症,她的左腿嚴重萎縮,必須靠著鐵架矯正鞋才能勉強走路。因為身體上的殘疾,威爾瑪·魯道夫自卑感非常強,她拒絕所有人對她的幫助和好意,將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當時,鄰居家有一位因戰爭失去一條胳膊的老人,老人非常樂觀,魯道夫也非常喜歡聽老人講戰爭的故事。
一次,魯道夫和老人一起去附近的一所幼兒園觀看小朋友們表演。當孩子們表演完畢,老人突然解開襯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他在用一種特殊的方法為孩子們“鼓掌”。魯道夫被他的舉動深深感動了,失去一條胳膊,照樣可以鼓掌!魯道夫的家人也借此機會給她鼓勵。那天晚上,父親寫了一個紙條:“一隻巴掌也能拍響”,貼在魯道夫臥室的牆上,告誡魯道夫要積極樂觀地麵對人生。
從那之後,魯道夫抱著積極的心態麵對挫折和困境,開始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各種複健訓練和運動,並開始嚐試扔開支架走路。雖然整個過程漫長而痛苦,但魯道夫始終沒有放棄。終於,希望戰勝了一切。11歲的那一年,她終於脫掉沉重的鐵鞋,赤腳和哥哥們一起嬉戲玩耍;12歲時,她完全擺脫了鐵鞋;16歲時,她入選美國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短跑代表隊,第一次參加了奧運會。之後,她又順利地入選美國羅馬奧運會代表隊,並獲得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三項運動的世界金牌,被譽為田徑場上的“黑羚羊”。
20世紀80年代,魯道夫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致力於培養年輕的運動員。魯道夫希望這個基金會能夠帶給更多的人希望,讓更多的人在挫折和困境麵前擁有“太好了”“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從容和決心,讓更多的人樂觀、積極地善待自己的人生。
3.父母要親踐“太好了”
除了讓孩子學會說“太好了”,父母也要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用“太好了”的心態麵對生活、麵對工作、麵對孩子。這樣,孩子會從父母身上汲取更多的樂觀因素,並因此受到非常鼓舞。
女兒想競選班幹部,結果當選了,你微笑著說:“太好了!你有機會為大家服務了!”若結果落選了,你也要微笑著說:“太好了!你把成功的機會讓給了別人!”
當要去考場參加大考的兒子膽怯地對你說:“爸爸,我真擔心,考不了第一,別的同學會怎麼看我?”你不妨微笑著對他說:“太好了!我的兒子要上考場了!別想結果,隻想過程。平時怎麼學,考試就怎麼寫。爸爸不在乎第一,而在乎你平時的努力。”結果兒子考試獲得了好成績,你也不妨微笑著說:“太好了,你的努力沒有白費!”兒子考砸了,也要微笑著說:“太好了!這回你知道自己哪兒不會了!成功永遠躲在失敗的後麵。”
同理傾聽孩子的心聲很重要
絕大多數的家庭關係是這樣的:父母並未察覺到自己的引導係統,所以他們無法給自己(或彼此)振動一致的行為模式。他們往往認為要由孩子來改變行為,好讓他們感受到正麵的體驗。因此,在孩子進入他們的生命體驗後沒多久,他們就想引導孩子的行為模式,讓孩子的行為符合他們的主觀喜好。但是,這樣的期望往往很難達成。他們沒有跟自己本來的麵目達成一致的頻率,反而要求孩子用行為讓他們有更好的感受。
殊不知,父母如果沒有一雙善於傾聽孩子心聲的耳朵,也就意味著為人父母者缺乏一顆寬容、理解孩子的心。而對“親子”的吸引力又是以充分尊重孩子為前提的。隻有尊重他們,才能使孩子對你的親子產生愉悅、自信、向上的情緒,而在這種情緒下的孩子便是教育的最佳狀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千萬不要再沿用“棍棒理念”。畢竟,孩子們非常渴望自己的心聲能被他人尤其是被父母傾聽,以便在與人傾訴和被傾聽中使自己負重的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
要做明智的父母,就得學會傾聽孩子心聲,並注重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父母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反過來又會為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創造了良好條件。記住這句話吧:“你越善於傾聽,孩子便會越善於向你表達自己的情緒。”
據調查顯示,在父母最令孩子反感的做法中,不肯傾聽占了重要的位置。以下幾點是孩子反感的父母行為:
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愛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談不上什麼尊重,使孩子的愛好、特長得不到發展。
過分地限製孩子的自由。在調查中,反感父母限製自由的占80%,主要表現在:不讓出去玩,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不讓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不讓孩子有自己的秘密,甚至連吃多少飯都要定量。
不考慮實際地加大學習量,濫報各種輔導班。有關調查還反映出一個問題,一些父母虛榮心過強,天天讓孩子做練習題,不給孩子一點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刺激孩子。有70%的學生特別反感父母拿自己同別的孩子比。
不相信孩子。孩子一旦考得好,家長劈頭就問:“這是你的真實成績嗎?”
而傾聽孩子心聲則可以體現父母對孩子內心、權利的尊重。在傾聽的過程中,家長的尊重自然會無形地傳遞給孩子,這樣就讓孩子在傾吐心聲的同時學會了選擇、尊重、理解,有利於增進親子關係,贏得孩子對家長的好感。
如何使你的傾聽更有效
在上一節的內容中,我們了解到為人父母者做到同理傾聽孩子的心聲非常重要。家長俯下身來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可以與孩子的心靈進行最親密的接觸,進而成為孩子心中最開明的父母。如果你是一位“不耐心傾聽”的人,那麼,你必須做出改變。否則,你會後悔終生。下麵是關於傾聽的小建議,如此操作將使你的傾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