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人際吸引力法則的了解有多少
在周遭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總能獲得眾人的關注和尊重,有人卻被忽視和冷落;有人總能一呼百應,有人卻落落寡合、形單影隻。這是為什麼呢?在很多人看來,卓越人士的成功似乎是奇跡。但仔細探究,就會發現所謂的“奇跡”之所以會在他們身上發生,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人際吸引力。正是人際吸引力法則這個社交利器幫助他們在人際關係中無往不利。
所謂“人際吸引”,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建立感情關係的第一步。如果一個人毫無吸引別人之處,就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兩人之間不能彼此吸引,也建立不起親密的感情關係。所謂人際吸引,也稱人際魅力,是指人與人之間彼此注意、欣賞、傾慕等現象。根據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人際吸引現象會不會出現,通常會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製約。
1.接近並彼此接納
由於人與人之間在活動空間內彼此接近,因而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這是一種最自然的現象。同學、鄰居、同車同路等,都是使人接近的機會。當然,空間上彼此接近,未必一定彼此吸引,隻能說“近水樓台先得月”,不能說近水樓台“必”得月。那麼多的芸芸眾生,彼此吸引的往往隻是少數。在接近的條件下要想進一步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彼此接納,無疑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所謂接納,是指接納對方的態度與意見,接納對方的觀念與思想;對他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不但感興趣,而且表示適度的讚許。隻有在接近的條件上彼此接納,才會繼續來往溝通;有溝通,才會彼此相知;彼此相知,才會成為心意相契的金蘭之交。
2.相似或互補
套用兩句成語:“惺惺相惜”與“剛柔相濟”,前者指才智相似的人會彼此愛憐,後者指兩個性情極端不同的人,卻能和諧相處。從心理學的觀點看,相似有助於相交,一方麵,具有相似興趣與態度者,多趨於參加同類活動,增加了相識相交的機會;另一方麵,年齡、學曆、興趣、信仰等各方麵相似者相交往時,彼此間的意見容易溝通,引起共鳴。至於互補性也構成人際吸引,除兩性之間的自然互補之外,在個人興趣、專業、特殊才能等方麵,一般人大都有希望自己所缺者由別人補足的心理傾向。
3.性格與能力
在人際交往中,性格與能力是引人注意與令人欣賞的重要條件。很多人可能都曾經曆過,而且也會同意,一個人如果具有誠懇、坦率、幽默等性格,在人群中比較能夠吸引大家的注意,也容易獲得大家的讚賞。至於說到能力,一般認為能力越高,成就越大,他獲得的評價自然也就越好。不過,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最被人欣賞的,並不是全能的人,而是精明中帶有缺點的人。
4.儀表
一個人的容貌、穿戴、風度等儀表因素、也會影響到人們彼此的吸引力。特別是在初次見麵時,容貌因素有重要作用。在人群中,容貌好壞與是否受人喜歡也確有相當的關係。但從長遠來看,容貌所產生的人際吸引力是比較有限的——人際交往的時間越長,容貌因素的作用越小,人際吸引力將從外貌轉向內在品質。
那麼,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人不容易對他人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呢?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對他人缺乏熱情,不關心他人的悲歡離合,甚至把別人當作自己使喚的工具。
(2)有“自我中心主義”的人,隻關心自己的利益和興趣,忽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隻能與他人建立膚淺的關係,而不可能患難與共,達成深交,成為知己。
(3)對人不真誠,以獲得為前提和別人交往。人們不喜歡誇誇其談、表麵真誠實則勢利的人,更提防損人利己之輩。
(4)過分服從並取悅別人的人,過分懼怕權威而又不關心他的屬下的人。
(5)過分依賴他人而又喪失自尊心的人。因為暫時困難而不得不求助於人,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寄人籬下、不思進取,就會被人恥笑。如果事事依賴別人,自己不能自立,則充分暴露了你一無所長、窩窩囊囊。
(6)反抗性和妒忌心強的人。動不動就和人吵鬧、衝突,隻會把已有的朋友趕跑,更不用說吸引力了。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不容人,心存妒忌,猜疑不定,在感情上使人反感。
(7)猜疑性格的人。懷有偏激、敵對情緒的人,往往容易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陷入僵局。為什麼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就是因為身為宰相,誌存高遠,統攬全局,心胸開闊,機智靈活。他如果性格怪僻,屢屢樹敵,怎麼能當得了宰相?當然,宰相不是人人能當的,但其中的道理卻是很樸實的。
(8)過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的人,或過分自誇的人。人貴有自知之明,一般交往也好,做事也好,應不卑不亢,從容鎮靜。
(9)鬱鬱寡歡、不喜歡與他人交往的人。
(10)懷有偏見、固執、不願意接受別人規勸的人,過分使用防禦的人,報複性強的人。
培養主動意識,積極打造人際吸引力
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是打造人際吸引力的關鍵。簡單地說,就是要主動營造一個適於吸引別人的、適於成功的人際氣場。我們與同事、上級以及員工的關係是我們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沒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即使再有知識和技能,也得不到充分施展的空間。一個不懂得主動培養人際吸引力的人,任憑他曠日持久地守株待兔也不會有人際關係主動來撞上門。
甲對乙說:“我申請了兩份工作,其中,我比較喜歡那份競爭激烈的工作,但很多人也都在爭取那份工作。我現在隻好選擇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錄用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報到了。”乙聽完後,滿臉驚詫地問:“既然你很喜歡第一份工作,為什麼你這麼被動,隻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動爭取呢?你要明白,被動就等於是棄權,不作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李開複曾這樣指出,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應該是因你的決定而發展、變化的,而不應該是因為你無所作為才變成現實的。不要讓事情找上你,應主動對事情施加影響。人際關係中的情況也是如此。要想做一塊真正吸引人的“磁石”,你就必須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如果你還是躲在角落裏不被人注意的醜小鴨,那就使用這種方法來讓自己變成一隻引人注目的閃亮大天鵝吧!
京城“火花”首富呂春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原是北京一所小學的美術教師。一天他在雜誌上看到有人利用收集到的火柴商標引發學生們學習興趣和創作靈感的報道,他決定收集火花。於是,他展開了廣泛的交際活動。首先油印了200多封言詞中肯、情真意切的短信發到各地火柴廠家,不久就收到六七十個火柴廠的回信,並有了幾百枚各式各樣的精美的火花。
此後,他主動走出去以“花”為媒,以“花”會友。1980年,他結識了在新華社工作的一位“花友”。這位熱心的花友一次就送給他20多套火花,還給他提供信息,建議他向江蘇常州一花友索購一本花友們自編的《火花愛好者通訊錄》,由此他欣喜地結識了國內100多位未曾謀麵的花友。他與各地花友交換藏品,互通有無;他利用寒暑假,遍訪各地藏花已久的花友,還通過各種途徑與海外的集花愛好者建立起聯係。就這樣,在廣泛交往中他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樂趣和享受,為他成名創造了機會。
他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了幾十篇有關火花知識的文章,還成為北京晚報“諧趣園”的撰稿人。他的火花藏品得到了國際火花收藏界的承認,並躋身於國際性的火花收藏組織的行列。
1991年他的幾百枚火花精品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中華百絕博覽會”……他以14年的收藏曆史和20萬枚的火花藏品,被譽為“火花大王”而名震京城、獨領風騷。
不難看出,呂春穆的成功得益於交際。他以“花”為媒,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人際吸引力,結識到一些朋友,然後又通過朋友再認識新的朋友,一直把關係建立到全球。也正因為如此,機遇一次次地降臨到他的頭上,使他走向了成功。事實一再證明,人們的機遇的多少與其人際吸引力和交際活動範圍的大小幾乎是成正比的。因此,我們應培養“主動”意識,把開展人脈活動與捕捉機遇聯係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交際能力,不斷擴大自己的人脈網,發現和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進而擁抱成功!
讚美別人是處世交際最關鍵的課程
人際吸引律中有一種“對等性吸引律”,說的是人們在交往中存在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被喜歡者對喜歡者的評價與喜歡者對被喜歡者的評價是對等的。或者說是喜愛引起喜愛,人際交往中我們更喜歡那些喜歡自己、讚美自己的人。
美國《幸福》雜誌下屬的名人研究會研究的結果也表明:人際關係的順暢是事業成功的最關鍵的因素,而讚美別人是處世交際最關鍵的課程,因此如果你懂得如何去讚美別人,再加上你聰明的腦袋,還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就等於事業成功了一半。從很大意義上講,學會讚美他人是事業成功的階梯。
一個花匠去一位著名的法官家做園藝活兒。當他在幹活的時候,那位法官跑出屋子來提了不少好建議。花匠說:“法官先生,您的業餘愛好可真不少哇!我特別喜歡您那隻漂亮的狗,我知道您在家犬大獎賽中贏了不少藍彩帶。”這小小的讚美之辭竟然帶來了驚人的效果。法官馬上興奮地說道:“是啊,是啊,養狗的樂趣真是無窮!你願意參觀一下我家的狗窩嗎?”
法官花了將近一個小時領花匠看他養的狗,並介紹那些狗贏得的各種獎品。然後,法官問花匠:“你有孩子嗎?”花匠回答:“有。”法官又問:“他想要小狗嗎?”花匠急切地說:“怎麼不想,如果有了,他會非常開心的!”“好吧,我送你一隻。”法官說道。接著,法官又對花匠講了如何給小狗喂食,講完後又熱切地說:“光給你講你就會忘了,我把它寫出來吧。”於是,法官寫下了喂狗的方法。
最後,法官在花匠身上花去了85分鍾的時間,送給他一隻值100美元的狗。這一切都是因為花匠真誠地羨慕他的嗜好以及他取得的成就。
這個故事便反映出“人際吸引律”之中的“對等性吸引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決定一個人是否喜歡另一個人的最強有力的因素,是另一個人是否喜歡他。大家都希望“被人喜歡”,因此,“喜歡他”和“被他喜歡”互為因果。“喜歡”除了表現在評價態度上外,還表現在自我暴露的對等和尊重相容的對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