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此時此刻,是戰勝憂愁、焦慮以及恐慌的最佳方案。
專注於此時此刻,你的身上就不會背負著沉重的負擔,也不會倍感巨大的壓力。
在浩瀚的宇宙中,時間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無法複製的,更是無法重複的。你想要收獲一個愉悅的人生,就得需要活在當下,好好地過每一刻。智者總是以當下作為他們注意力的主要焦點,從不認為當下的時刻沒什麼價值,想方設法“打發”它!相反,他們總是會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因為他們明白任何計劃和朝一個特定目標的努力,都是在當下完成的。
如果你為自己製定了一個奮鬥目標,並且朝著它努力,你就是在利用鍾表時間。你明了自己人生發展方向的同時,也尊重並對當前的步驟給予全部的注意力。
如果你過度地專注於擬定好的奮鬥目標,或許是因為你要借由這個目標,追求一種幸福和滿足感,或是一份成就感,那麼,當下就不再受到你的尊重了。這時,當下會被貶低成一個本身不具價值,而隻是通往未來的踏腳石。你的人生不再是一場冒險之旅,而是一連串需要去實現、去獲得、去“完成”的執迷不悟。這樣一來,你就會對展現在你眼前的生命之美和奇跡而視若無睹。
我們隻有專注並把握好每一個此時此刻,才能充分欣賞到人生與生命的美景。
積極跟當下的苦痛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無論是誰,要想擺脫虛幻的自我,培養出一個完整而真正的自己,必須積極跟自己以及他人的苦痛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苦痛(或者說是“痛苦”)這個詞,僅僅是聽到就令人心生厭惡,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它常常讓我們防不勝防。避免苦痛,其實是健康的基礎,將痛苦降至最低是智慧的象征。
其實,人世間沒有誰能夠完全免於生命的苦痛和悲傷。人生而脆弱,難以避免生病、犯錯、失敗、失去所愛、對生活際遇產生失望。那麼,問題難道不是在於如何與它們並存而不是試圖躲避嗎?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學會跟苦難和平共處,並與之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那麼,我們該怎樣麵對苦痛,與之建立起健康的關係呢?
說實話,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故意視若無睹,從頭到尾強顏歡笑:“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天又不會塌下來。”有人引以為豪:“我的麻煩事比你多得多。”有人喜歡炫耀痛苦,對其進行詳盡地敘述:“我的那段悲傷史說起來可有年頭了,且聽我從頭給你一一道來。”有人則怨天尤人,深信自己是遭到天譴或詛咒:“這種事老是發生在我身上!命運怎麼可以如此待我呢!”有人抱怨個沒完,即使痛苦已經消除,依然杞人憂天地揣想可能到來的痛苦,唯恐痛苦到來時自己會措手不及。有人始終表現得如臨大敵,不管值不值得如此大費周折。也有人垂頭喪氣,沒有絲毫鬥誌,甚至放棄生命:“我投降。”
上述種種應對痛苦的方式效果都不理想。它們或許能帶來些許虛幻的安慰,可是痛苦並不會因為虛幻的安慰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反而痛苦會延續更長時間甚至愈演愈烈。
我們應該懂得,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來自於內心不自在才聚集而成。所以,我們應該從這方麵著手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人不是冷冰冰的機器,可以借用其他的外部力量來控製操縱,並徹底改變其根本屬性。僅僅想憑借外部世界的某種手段,去強行消除自己內心深處的種種不快,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痛苦主要是由心聚集而成,所以應該依靠內心來使自己得到安詳和平靜,應該依靠產生痛苦的心識本身來消除痛苦。
打個比方,痛苦之身就像活著的每一個實體一樣想要存活。隻有當你無意識地認同它時,它才能“維持生命”。接下來,它就要騎到你的頭上,掌控你,“變成你”,透過你“展現生命力”。它需要透過你取得“食物”。它以任何與它同類能量相呼應的經驗,以任何各種形式:憤怒、毀滅、怨恨、悲傷、情感的戲碼、暴力、甚至於疾病所創造出來的痛苦為食。所以,一旦痛苦之身掌控了你,便會在你的生命中,創造一個可以和它能量場共振的情境,好讓它取食存活。痛苦隻能以痛苦為食,不能以喜樂為食,因為痛苦是無法吞咽下喜悅與快樂的。
有道是“解鈴還須係鈴人”,既然痛苦由心而生,那麼,應對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依靠坦誠和勇敢之心,直接麵對它。想從痛苦的另一頭出來,就得敢於正視痛苦,進入痛苦的一頭。這種情形就好比是你想從隧道的另一頭探出,就得先進入隧道。倘若一味逃避痛苦,躲進一個自身營造出來的虛幻世界裏,實在是自欺欺人之舉。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人類的苦痛中,其實有絕大部分都是不必要的。它其實是你那個沒有受到觀察的心智主宰你的生命時,所自編自導出來的。
痛苦的強度,根據你對當下這一刻抗拒的程度而定,而抗拒的程度,又取決於你與心智認同的強度。心智總是想方設法去否認當下、逃避當下。換言之,你越認同你的心智,你所遭受的苦痛就越多。這就意味著,你能夠尊重和接受當下的程度越高,你免於痛苦和受苦的程度就越大。痛苦,也許是你眼中一隻危險的怪獸,讓你沒有勇氣觀望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其實是一個紙老虎,在你尊重當下、接受當下的態度下,是不堪一擊的。
把別人當作你的鏡子,擺脫虛幻的自我
擺脫虛幻的自我,需要我們把別人不當成人,那當什麼?
首先,要把別人當作佛,當作自然力的安排,一定不要把別人視為魔。實際生活中,如果你能夠把最難容忍之人當成是好人對待,那麼,你的佛性就顯露出來了。佛就是把魔當成佛修煉而成的。
再有,正所謂“眾生皆我相”。平日裏,要把別人當作你的鏡子。如果你發現別人有什麼缺點的話,最好拿來反觀自己,檢省一下自己是否也具有這樣的缺點,以免遊離在渾然不自知的狀態。
有個年輕人,他見別人不守信用,許諾他的事情沒下文,他反省自己,瞬間醒悟:“原來我也總是這樣輕易許諾呀。”於是,自此改過。
還有一位叫何莉的學員,她不喜歡她的母親,因為她覺得母親吝嗇得跟葛朗台似的。何莉每次回家都要給家裏的所有人準備昂貴的禮物,還經常請朋友們出去K歌、吃飯、看電影。她為自己的這種慷慨大方而自豪。由於對待金錢的理念不同,母女兩人關係非常不好。
一位老師告訴何莉,她必須承認自己也有吝嗇的一麵,隻有這樣她才能跟母親重歸於好,但是她並不相信老師的話。老師跟何莉進行過好幾次這樣的談話,每次她都覺得自己待人非常大方,根本沒有吝嗇的一麵。
幾個星期後的一天,何莉在一家超市裏給老師打了個電話。她說,她忽然意識到自己剛剛花了近2小時的時間,對比各種商品的價格和分量。她花500美元買一件運動衫都不會眨一下眼睛,但卻會為了節約幾分錢而糾結良久。突然之間,她意識到,她其實也有吝嗇的一麵,隻不過表達的方式跟她母親不同罷了。她一邊說一邊抽泣,壓抑了這麼多年的情感突然爆發出來,讓她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一段時間,何莉終於意識到,吝嗇的特質同樣能給她帶來收獲。她學會了買東西時精打細算,並且開始為將來退休後的生活積累存款。在此之前,她花錢總是大手大腳,從來都存不下錢。隨著何莉的改變,她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改善了很多。
可見,一個人隻有承認和接納了自己身上具備的所有特質,才能擁有真實的自我。如果你總是刻意避免表現出某一種特質,你的生活就會受到很大的限製;如果你無法表現出慵懶,就無法徹底放鬆下來;如果你無法對別人表現出憤怒,就容易受人欺負;如果你因為討厭別人身上的某種特質,刻意朝著相反的方向去表現,那就說明這種特質是你刻意壓抑的;如果你特別反感某一類人,就應該尋找自己與他們的相似之處。
事實上,我們不僅會把自己的消極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也會用自己的積極特質去影響別人。許多富有才幹和創造力的人,都會對周圍的人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你希望變得像這些人一樣,就說明你也具備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些特質,隻不過表現得不那麼明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