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寬恕法則:海納百川的胸襟,吞吐萬物的氣量(1 / 3)

什麼是寬恕?誰又有權選擇寬恕

寬恕是無比珍貴而重要的,我們絕不能輕視它或是像看漫畫一般,一笑置之。寬恕,意味著一個人的自愛達到了能夠使自己做到誠實、開朗,在生活中樂於進取而不妥協的程度;意味著一種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後的愛和關懷;意味著我們要學會不僅對我們的錯誤,而且對我們的全部經曆心懷感激之情。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頑固不化、獨斷專行的國王,非要臣民尊稱他為“睿智而高貴的神”。他喜歡這個名號,對它十分向往。有一天,他發現有個老人不肯這樣稱呼他。於是,國王便派人將那老人找來,問他為什麼不願意遵照聖旨稱呼國王為“睿智而高貴的神”。

“我不是因為叛逆也不是不敬,純粹是因為我不覺得你是那樣的人,”老人說,“要是我這麼稱呼你,那我就是不誠實。”結果老人為自己的誠實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王下命令把他關押進一個陰森可怕的地牢裏。

一年後,國王又把他召到眼前。“你改變心意了嗎?”

“很抱歉,可是我還是不覺得你是那樣的人。”

於是,他又被投放到暗無天日的地牢裏關了一年。他的三餐隻有麵包和水。

又過了一年,老人變得更加瘦骨嶙峋了,可是他的心意依舊未變。

國王很生氣,但也感到好奇。他釋放了老人,然後暗自跟蹤他返回家園。待老人回到漁夫的破屋,妻子對老伴的平安歸來喜出望外,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趁著夫妻倆談話的空兒,國王躲在暗處偷聽。隻聽那女人很是怨憤國王,責怪國王把自己的丈夫羈押了兩年,還如此虐待他。然而,老人並不那樣認為。老人說:“咱們的國王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壞,”他說,“再怎麼說,他是個好國王。他照顧貧苦人、修築道路、建設醫院、製定公正的律法。”躲藏在暗處的國王聽聞此番言語,異常感動——老人對自己不但毫無怨言,反而看到了自己的優點……

於是,國王內心翻騰不已,悔恨交加。他流著眼淚,從藏身處走出,站在老人夫婦麵前說道:“我太對不起你們。我做了這麼壞的事,你還是不怨恨我。”老人見到國王突然間“大駕光臨”,十分詫異,說道:“我剛才說的都是真心話,睿智而高貴的神。你是個好國王。”

國王嚇了一跳,“你剛才稱我‘睿智而高貴的神’。為什麼?”

“因為您具備了請求寬恕的能力。”老人平靜地回答說。

正確了解、運用寬恕的曆程,可以幫助人從生氣和憤恨中釋放出來。

每一位受傷害的人都可以選擇寬恕,但是你隻能寬恕那個人對你做的事,你並無法代替另一個人寬恕這個人。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因此,我們同樣尊重受害者選擇不寬恕的權利。正如故事中老人,對於國王施加給自己的地牢之災,他選擇了寬恕;而老人的妻子則選擇了氣憤。她的選擇無可厚非,畢竟,國王讓她的丈夫吃盡苦頭,損耗了形體。老人雖然不能幹涉妻子的選擇,但他在向積極的方向引導妻子的態度,讓妻子選擇寬恕。至於妻子是否能夠寬恕國王的行徑,那是她個人的事情了。

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欠我1萬元,我可以不計較,但是我不能說你可以不必償還欠他人的債務。同樣的道理,瑪瑞拉可以寬恕綁架女兒的人對她造成的傷害,但是她不能代替女兒寬恕他,因為隻有她女兒才能作這個決定。

需要提醒的是,寬恕並不等同於既往不咎。如果你是過去某個不公義事件的受害者,因害怕曆史重演而無奈地保持沉默,這並不是寬恕;寬恕也不需要繼續困於受虐之中;寬恕既不需要接受不公義,也不是自以為是的正義,以為自己在道德上勝人一籌,所以一方麵為自己的高貴情操和慷慨大度洋洋自得,另一方麵卻還惦記著那個不善待自己的“敵人”,念念不忘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承受煎熬。寬恕的意思單純是,你不願意再為一樁陳年舊事而把憤怒越養越大,從而毀了你的生活。

寬恕是一項技能,你踐行得越多,就越容易做到。多加練習有十足的益處。當然,寬恕要比技能更多一些,它是能發展出善心與德行的態度。當你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不斷踐行寬恕,它甚至可能成為你的自我認同以及你這個人的一部分。當你真正理解並且踐行寬恕時,它能改變你的人格特征和人際關係。

寬恕是開啟複合的一扇門,但並不包括相信不值得信任的人。即使傷害者不思悔改,你也可以做到寬恕並重新恢複生命的平靜與健全。決定權掌握在你手中。

絕不寬恕的心態會帶來無盡的傷害

當我們提到“寬恕”理念時,往往能聽到類似這樣的歎息:“對於那些對不起我的人,我為什麼要寬恕他?我又不是什麼大聖人!”“我也很想寬恕他人,但我就是做不到!”“我覺得我已經寬恕了,可是為什麼總是有一種痛苦感縈繞內心,揮之不去?”

這是因為寬恕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行動,它更是一連串的“正念”所累積出來的“心胸”。寬恕他人,並非是聽幾次演講或閱讀幾本關於“心靈雞湯”的圖書就能獲得的經驗。寬恕與個人的無知、恐慌、逃避、自責、封閉、抗拒等隱藏的心態聯係密切,我們必須一個結一個結地化解掉那些內在的障礙,才有可能參透寬恕的真諦。此刻,也許有人忍不住發話:“既然寬恕他人要做出這麼多的自我修正,那我不寬恕不就得了?”如果你也抱持這種態度,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絕不寬恕的心態會帶來無窮的傷害。

意大利的皮耶羅·費魯奇曾把不肯寬恕的人比喻成一座交通完全堵塞的城市。道路不通,車輛寸步難移,隻能一邊排著廢氣一邊幹巴巴地等待,廢氣汙染了整個天空。城市的垃圾沒辦法清掃,隻能留在路邊滿溢出來的垃圾桶內生腐變得臭氣熏天。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垂頭喪氣、動彈不得,工作也做不了。相信沒有誰會喜歡這樣的生活。這種情景就類似不寬恕的狀態:死水般呆滯的仇恨將誘發出更多的仇恨,阻塞生命活力,束縛個體思想,毒害千姿百態的生活。

費魯奇還指出,我們隻要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你我對寬恕就會有更多的認識:人體每個元素都會相互影響。感情影響身體;某個器官的運作影響其他所有器官;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又影響未來;你跟某人的關係影響到你和他人的關係;以此類推。這些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在寬恕上尤其顯見。比如,假設12年前我的伯伯哈裏得罪了我,而我一直都無法忘懷,這段記憶就會影響到我跟我表弟喬的關係,因為他是哈裏伯伯的兒子。如果我把車子借給朋友雪麗,她還來的車子卻有了一道嚴重刮痕,這件事很可能會改變我對借貸、車子甚至是人的態度。如果我和一個女子談過一場甜美而刻骨銘心的戀愛,可最終卻飽嚐傷害,要是我永遠不寬恕這樣的傷害,我可能對女性從此沒有安全感,更有甚至還會產生不信任和憎恨。

研究表明,我們每個意念都會影響到身體的每個細胞。每個意念都會牽動血壓,因而影響到身體所有部位的血流。人體的生理機能能夠感受到我們意念的好壞。那麼,我們要製造仇恨、報複的念頭,還是要情感和快樂的思維呢?一個有名的實驗中,研究學者請受試者回憶兩個背叛的經驗,一是被父母,一是被伴侶。受試者被聯機在多部壓力探測機器上,血壓、心跳、額頭肌肉的緊張程度和皮膚反應一一被做成記錄。結果非常明顯。受試者自動落入涇渭分明的兩個組別:願意寬恕者和不願意寬恕者。不願意寬恕的人壓力讀數較高,而願意寬恕的人健康問題較少,也較少去看醫生。另一個研究表明,寬恕的人身體狀況較佳,較少有焦慮、憂鬱之苦。寬恕,能使我們的生理、心理健康雙雙提升。

菲勒對丈夫從前的事業夥伴懷有很深的怒氣與憤恨,她認為這個人和女兒的自殺有關;菲勒認為丈夫事業失敗造成家庭壓力,這使得女兒產生憂鬱,最後自殺。事實上,有相當證據顯示,菲勒的女兒是罹患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而與丈夫的事業無關。菲勒害怕自己會因女兒的死受到責難,因為無法麵對這種害怕,於是將自己的生氣感覺轉移到丈夫的事業夥伴,丈夫的事業夥伴可能因為經營上的判斷力不足而犯了錯,但卻不應為少女的死而受到非難。菲勒的怒氣嚴重影響她的健康以及其他的孩子,試著和她講道理也沒有用,谘詢師無法說服菲勒,讓她明白自己有不合理的怒氣。最後,菲勒的谘詢師鼓勵她寬恕丈夫的事業夥伴造成短暫的家境困難,而不是他造成女兒的死亡。直到寬恕之後,她才逐漸一點一滴地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