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寬恕法則:海納百川的胸襟,吞吐萬物的氣量(2 / 3)

盡管在大多數的情形下,客觀地了解傷害事件和傷害者,有助於踐行寬恕。其實,隻有在開始寬恕之後才可能產生客觀。很多時候,我們要走到寬恕曆程的最後階段,才能發現自己並不是遭遇嚴重不公義的受害者,而是受害於對事件缺乏了解,隻不過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並不清楚罷了。再有,通常寬恕和悔改要同時進行。還有些情況,悔改之前要先進行寬恕,因為在消除怒氣和痛苦過後,當事人才能客觀地評估自己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程度。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熟記於心,並在適當的狀態下身體力行的。

如果你想要快樂,寬恕是唯一之道

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對白:

寒山老人問道:“當世人謗我、辱我、輕我、騙我、欺我、笑我、惡我,當如何處之?”

居士答曰:“隻是忍他、讓他、耐他、由他、教他、避他、不理他,過幾載,你再看他。”

在這個世間,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加上個體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有一些磕磕絆絆,生活中也時常會有一些無法避免的過節。如果你無法寬恕,那麼痛苦的人會是你自己,因為怨恨和憤怒是附著在你身上的,被你所怨恨的人是體會不到的。寬恕會讓你從痛苦中獲得解放。所以,如果你想要快樂,寬恕是唯一之道。你隻有在釋放了批判和憤恨之後,才有可能體會到快樂與喜悅。

你討厭、憤恨一個人,隻因為他犯了個錯?事實上,每個人都會犯錯,如果你因為他們犯錯就憤恨他們,那你豈不是要憤恨所有的人嗎?難道你能夠保證自己不犯錯嗎?肯定不能吧!因此,就像放掉手中的大石頭一樣,放手讓氣憤和怨恨離開你的身體吧!抱著“大石頭”會讓你生活得過於沉重,放掉它你才能減輕負荷,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好運。

戰國時期,楚莊王親自統率大軍出外討伐,結果大獲全勝。當他班師回到京城鄂都之時,百姓夾道歡迎。為了慶賀戰功,莊王宴請群臣,與眾臣同樂,並招來嬪妃和群臣同席暢飲。不知不覺中日落西山,莊王興猶未盡,遂命點起蠟燭夜宴,又命令寵妃許姬斟酒助興。

不料,忽然刮來一陣大風,蠟燭都被吹滅了。黑暗中,有個人趁著混亂居然拉住了許姬的衣袖,許姬惱怒,又不便聲張,掙紮之中衣袖被撕破,直到她機警地扯斷那人帽子上的緞帶,那人才驚慌溜掉。許姬走到莊王跟前,附耳稟報了實情。莊王聽罷,沉吟片刻,吩咐左右先不要點燭,然後命眾人摘下帽子,解開纓帶,盡情暢飲,這時莊王才命人掌燈點燭,在燭光之下,但見群臣絕纓飲酒,已無法辨認誰的纓帶被扯斷了。莊王就像沒發生過這件事一樣,與群臣飲至深夜方散。後來,莊王也再沒提起此事。

又過了幾年,莊王出兵伐鄭,命襄將軍為前軍統帥,其部下唐角請命,願為大軍開道。由於唐角驍勇善戰,鄭軍被殺得落荒而逃,直取鄭重都陳陽。慶功會上,莊王召見唐角,並當眾加倍賞賜。唐角忙跪下道:“臣受君王之恩賜已經很厚了,哪敢再領賞?”莊王驚訝道:“寡人並不識卿,怎麼說受過我的賞賜呢?”唐角愧色滿麵,低聲謝罪:“絕纓夜宴上扯美人衣袖的就是罪臣,大王不究死罪,小臣感恩不忘,所以舍命相報。”

得饒人處且饒人,才能得人舍命相報。倘若楚莊王不能容人之過,諒人之短,而在絕纓宴上明燭治罪,又怎能得到唐角的拚力死戰呢?寬恕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紅樓夢》中的薛寶釵也是一個善於以寬恕化解僵局的典範。黛玉、寶玉和寶釵構成了一種微妙的“三角”關係。對於寶釵與寶玉的親近,孤傲清高的黛玉自然心懷嫉妒,把寶釵視為“情敵”,因而每有機會,黛玉總要醋溜溜地貶損寶釵一番。而寶釵總是采用恰當而巧妙的辦法予以化解,對於黛玉無關緊要的敵意,她不予理睬;對於某種有辱人格的諷刺挖苦,予以適當的回敬,一旦發現了轉機便緊緊抓住,努力爭取和解。

有一次,賈母等人猜拳行令隨意玩樂,黛玉無意中說出了幾句《西廂記》和《牡丹亭》中的豔詞。黛玉這樣的名門閨秀怎麼能讀禁書,說豔詞?這會被人指責為大逆不道。好在許多讀書的人沒有聽出來,但此事瞞得過別人卻瞞不過寶釵,然而寶釵卻沒有感情用事,圖一時痛快,借此機會讓黛玉難堪。

事後,到了背地裏,寶釵便叫住黛玉,冷笑道:“好個千金小姐,好個尚未出閣的女孩兒!滿嘴說的是什麼?”她先給黛玉來了個下馬威,讓對方感到問題的嚴重。黛玉隻好求饒說:“好姐姐,你別說與別人,我以後再也不說了。”寶釵見她滿臉羞紅,不再往下追問。這種適可而止的寬恕態度又讓黛玉覺得感激。寶釵還設身處地開導黛玉,在這些地方要謹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因為她是出自真心實意的關心。“一席話說得黛玉垂下頭來吃茶,心中暗服,隻有答應一個‘是’了。”

此事之後,寶釵守口如瓶,沒有向任何人透露一點黛玉失言之事。她的信守諾言,使黛玉改變了對她的成見。黛玉誠懇地對她說:“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而我又是多心的,竟沒有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那樣教導我……比如你說了那個,我斷不會放過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若不是前日看出來,今日這些話,再不對你說的。”至此,寶釵和黛玉已達成和解。

寶釵的最大優點、可愛之處就是善解人意,珍重友情。她並不以和解為止,而是和解之後對黛玉關懷體貼,加深相互之間的感情。她深知黛玉心中的苦楚,黛玉生病,她來探望,當得知黛玉怕別人說三道四而不願熬燕窩的時候,立刻將自己家的燕窩送給黛玉吃。當黛玉悲歎自己孤苦伶仃的時候,她便勸慰道:“你放心,我在這裏一日便與你消遣一日。你有什麼委屈繁難隻管告訴我,我能解的替你解一日。”如此勸慰體貼,便使黛玉覺得自己到底有個可以相伴談心知己,自然更加親近。

寶釵又說:“我雖有個哥哥,但你也是知道的,隻有個母親比你略強些,咱們是同病相憐!”一個同病相憐,一下子使兩顆心緊緊貼在一起。

黛玉最初對寶釵抱有敵意,後來卻視寶釵為可靠的知己,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中當我們用一顆寬恕的心對待別人時,同樣也會為自己開創出一片新天地。我們要學會寬恕,即使是對一些侵害過我們利益或傷害我們感情的人也要適當地容忍。假如人人都能行寬恕之舉,世界將變得更加可愛。

你行的寬恕,能吸引來別人的溫情

寬恕,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一種“胸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的人生境界。這既需要來自上天的力量幫助,又要經過一番生活的磨煉。記住,有時給別人一點空間,等於是在給自己回旋的餘地。你對別人多行一些寬恕,才有可能吸引來別人對你的百倍溫情。

生活中,能得到別人寬恕的人是幸福的,能寬恕別人的人是高尚的。寬恕了別人,等於是在善待自己。它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而快樂。經曆過風風雨雨,才能領悟到人生的苦和樂、愛與恨,才知道人生中應該忘記什麼,原諒什麼,放棄什麼,學會什麼。

這是一場慘烈的戰爭,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喪命於敵人的刀劍之下。

命運將兩個地位懸殊的人聚到了一起:一個是年輕的指揮官,一個是年老的炊事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