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計較眼前得失,就容易失去長遠利益
著名的成功勵誌學家陳安之曾說過這樣一個事例:
我曾經遇到一個人,他說老板隻付他一個月3000元的薪水,老板一直不給他加薪,因此他一個月就隻做3000元價值的事情,我告訴他,這個想法實在大錯特錯。
假如你隻做3000元價值的事情,你如何有理由要求老板加薪,你必須主動做出超過3000元價值的事情,甚至5000、10000元以上價值的工作,這樣,你才有理由加薪!然而,現實中有很多人的想法卻是本末倒置的,所以他們一直悶悶不樂,一直找不到快速提升自己的方法。他們一直維持現狀卻還在怪罪別人,甚至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
在賓夕法尼亞的山村裏,曾有一位出身卑微的馬夫,他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企業家,他那驚人的魄力、獨到的思想,為世人所欽佩。他就是查理·斯瓦布先生。
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非常貧苦,隻受過短短幾年教育。從15歲起,孤身一人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山村裏趕馬車謀求生路。兩年之後,他才謀得另外一個工作,每周隻有25美元的報酬。在這期間他每時每刻都在尋找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沒多久他再次成為卡內基鋼鐵公司的一名工人,日薪1美元。做了沒多久,他就升任技師,接著升任總工程師。過了5年,他便兼任卡內基鋼鐵公司的總經理。到了39歲,他一躍升為全美鋼鐵公司的總經理。
他由弱而強的秘訣是:他每到一個位置時,從不把月薪的多少放在心裏,他最注意的是把新的位置和過去的比較一番,看看是否有更大的前途。
當他還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工人時,他就暗暗下定決心:“總有一天我要做到高層管理,我一定要做出成績來給老板看,使他自動來提升我。我不去計較薪水,我要努力工作,我要使我的工作價值,遠遠超乎我的薪水之上。”
他每獲得一個位置時,總以同事中最優秀者作為目標。他從未像一般人那樣不切實際,想入非非。那些人常常不願使自己受規則的約束,常常對公司的待遇感到不滿,做白日夢等待機會從天而降。斯瓦布深知一個人隻要有遠大的誌向並付諸實際行動就一定可以實現夢想。他從不妄想一步登天,他充滿樂觀和自信,做任何事情都竭盡所能,他的每一次升遷都是水到渠成勢所必然。
在現代企業中,許多人工作是為了老板工作。為老板而工作的人,他前進的動力唯一的來源就是老板的薪水。而在這樣的企業中,隻有老板是為了自己工作,因為他的企業就是他的一切。如果全部的員工都能以老板的心態工作,他就把老板的企業也視為了自己的企業,他工作是為了自己而工作,這樣的人不計較報酬,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奉獻。而世間的無數事例表明,那些越不計較報酬的人,報酬反而更容易登門拜訪。那些越把公司當成自己公司的人,公司越把他當成自己人,給予其更高、更好的平台。
是金子,別人總會看到你放出的光芒。因此,不要過於計較眼前的利益。付出之後,收獲自然會隨之而來,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那種總是在等待別人先付出後,自己才肯付出的人,其實已經在無形中陷入了某一種被動的境地,間接地弱化了自己本身具有的能量,自然難以吸引來正麵的能量。
為了更好地得到,隨時準備好適當地放棄
為了真正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們就要隨時準備適當地放棄另外一些追求和目標,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寧靜。
孩提時代,我們是按照快樂原則生活的。對於我們的願望,父母總是盡量滿足。當我們哭時,會馬上得到食物;當我們害怕時,會得到安慰與保護;當我們生病時,會得到照料和治療。父母關心我們是否感到舒適,隻要我們大哭,他們會馬上過來安慰我們,並按我們的意誌行事。在小時候,我們並不懂得自我克製的必要。幼小的心靈隻想馬上滿足自己的需要,並不懂得推遲滿足或克製這種欲望。長大以後才明白,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需要對許多事物權衡比較,作出適當的取舍。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善惡之間進行選擇,遠不如在兩者兼有的情況下選擇那般艱難。比如,一個人希望發展創造性的組織才能,或者去當一個莎士比亞劇作中的演員,或者是做一個有影響力的牧師。很顯然,他不可能同時都做到這些。在生活中兩種期望可能是並不相容的,因而我們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
在人生的早期,我們並不懂得這一點。在一個年輕人看來,他們想象中的職業都可以在將來試一試。如果要他們進行一次性選擇,他們就會猶豫不決。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放棄自己想嚐試的大部分職業,專心致誌地去實現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