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因果法則:習慣成自然,世間萬物皆有因果(1 / 3)

任何想法皆為因,任何境遇皆為果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任何想法皆為因,任何境遇皆為果;由是之故,控製自己的想法以產生令人滿意的外部環境,絕對是本質之所在。這個因果是逃也逃不掉的——我們有什麼樣的感覺,就會把什麼樣的感覺吸引回來,而且我們的感覺多源自於自己的想法,然後立即造成電磁連鎖反應,導致接下來的事情發生了、遏止了,或是毀掉了。

更明確地說,我們的想法和感覺會以電磁波的形式,從我們的身上釋放出去,而不管我們釋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頻率,都會自動地把同樣頻率的電磁波吸引進來,所以造成事情的結果(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結果)都是因為相同的振波與你產生了共鳴所致。也就是說,我們的境遇是果,想法和感覺是因。我們不能將兩者的順序顛倒。

所以,如果一個人想要免於遭遇恐懼的經曆,從控製別人的行為與願望下手,那根本是背道而馳。正確的做法是:積極調整自己的振動引力點,這樣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如果對吸引力法則一無所知,對於自己與自己振動引力點的互動又不能有意識地察覺,那也就難怪你試圖控製周圍的環境了。但是,周圍的環境又豈是你完全能夠控製的?然而,一旦了解吸引力法則,並知曉自己因想法而產生的感受,那麼,對於生活中的不盡如人意之處,你就再也不會感到恐懼了。你會明白,人生中的任何事都不會不請自來。因為,在這個萬有引力的宇宙中,如果你沒有與其形成共振,或好或壞的事情是無論如何都降臨不到你頭上來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以時速180公裏開車,不小心撞上了一棵樹,結果絕對不容小覷。但是,如果你的車速是每小時8公裏,撞上同一棵樹,其結果自然與時速180公裏有很大的不同。我們說開車撞到樹的意圖在於說明——你願望的力量就好比是你的車速。換句話說,你想要某事越是迫切,或者你專注於願望的時間越長久,其能量移動的速度就越快。至於用來做喻的那棵樹,代表的則是抗拒或者是有可能出現的相反想法。

隻要不是傻子,任何人都明白,開車撞到樹可不是什麼好事。同樣地,強烈的願望遭到了巨大的抗拒,當然也不是令人喜悅的事情。為了避免“欲速不達”的弊端,有些人幹脆用極其緩慢的速度行駛。也就是說,他們極力地抑製願望,或是束之高閣。有的時候,甚至還費九牛二虎之力,把自己願望的力量分散到某個程度,但與其這樣,還不如設法減少障礙物來得明智些。

我們的每一個願望,都是自己專注於對照自然產生的結果。可以負責任地說,整個宇宙的存在,都是在激發新的願望。因此,如果想要逃避自己的願望,就是跟宇宙作對。就算你能夠將願望壓製下來,更多的願望還是會不斷地在你的內在形成,因為,進入這身體,進入這個極端對照的環境,是有備而來,是要透過你強力聚焦的觀點,集中創造世界的能量。因此,在整個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你源源不絕的願望更為自然。

必須銘記的是,你的願望為你吸引了多少能量,基於你眼下所專注的想法與信念,你跟自己的願望之間的關係如何,以及包含了多少你吸引來的能量,每種情緒都會告訴你。如果你感受到強烈的情緒,無論是正麵還是負麵,那都表示你的願望極為強烈,那麼,你也就吸引了大量的本源能量趨向你的願望。

當負麵的強烈情緒出現時,比如說憂愁、恐懼或氣憤,那就表示你在抗拒自己的願望。

當正麵的強烈情緒出現時,比如說同情、熱情、期盼或關愛,那就表示你不是在抗拒自己的願望。因此,在振動上,就沒有抵觸透過願望所吸引而來的本源能量。這就意味著你正處於讓願望開展的積極狀態。所以,令人滿意的創造狀態就是:你真真切切地盼望,並確確實實地相信可以願望成真。唯有願望與信念在你的內在相結合,事情才會迅猛而輕易地在你的人生中開展。

但是,如果你想要某些事情,卻又不相信有成真的可能,或者你雖有所願,但卻不抱有什麼指望——盡管隻要願望足夠強烈,就算是信念有所欠缺,仍有可能成事——願望開展得就不會那麼順利,因為,你根本還沒有真正地將願望注入自己的人生。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依照吸引力法則,我們的境遇取決於精神上的態度。精神的態度從很大程度上看又是性格造成的結果,而性格的形成又受到精神態度的重要影響。作用和反作用都會對兩者產生深遠的影響。似乎在每個經曆的背後,“幸運”、“機會”和“命運”都在盲目地發揮著作用。其實並非如此,每一次經曆都會受永恒的法則控製著,而我們可以掌握這些法則從而創造出我們所期望的條件。

好習慣造就輝煌,壞習慣毀掉人生

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同人的性格一樣,決定著人的命運。這裏麵隱藏著人類本能的秘訣。習慣也稱為慣性,是宇宙共同法則,具有無法阻擋的一股力量。正如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說:“習慣是一條電纜,我們每天在其外表編織一條鐵線,到後來,它變得十分堅固,使得我們再也無法將它拉斷。”

在我們周圍,在芸芸眾生之中,我們可以看看,好習慣造就了多少輝煌成果,而壞習慣又毀掉多少美好的人生!習慣一旦形成,它就極具穩定性,心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著我們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方式,決定著我們的生活起居。日常生活本身就是習慣的反複應用,而一旦遇上突發事件,根深蒂固的習慣更是一馬當先地衝到最前麵,所以,當我們的命運麵臨抉擇時,是習慣幫我們作出的決定。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是多年養成的。比如,工作的方式、學習的方法、與人交往的形式、思維的模式、飲食起居的習性甚至個人的好惡……都是多年習慣累積慢慢成形的。

孔子曾經在《論語》中提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常言道:“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於習慣不同便相去甚遠,小時候培養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長期養成的習慣就好像完全出於自然。

一句話,習慣雖小,卻影響深遠。你可以遍數名載史冊的成功人士,哪一個人沒有幾個可圈可點的習慣在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軌跡呢?當然,習慣人人都有,我們的惰性和慣性會使我們不止一次地重複某些事情,而經常反複地做也就成了習慣。

如此,我們可以對“習慣”下一個定義:所謂的“習慣”,就是人和動物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這是相同的場合和反應反複出現的結果。對此,亞裏士多德早有定論:“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的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習慣可以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正所謂:“好習慣結碩果,壞習慣釀惡果。”人的生命作為一種物的存在,沒有慣性則沒有力量,就像靜止的火車,要防止其滑行隻需在每個驅動輪麵前放一塊1寸厚的木頭就行了,但如果火車以每小時100公裏的速度行駛的話,哪怕是一堵牆也無法阻擋。

因此,習慣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既能為我們所用,也可能危害我們。改變一種壞習慣的過程可能很不好受,我們已經以原有的方式做事情很久了;養成一種好習慣過程也可能很不容易,我們已經很難對經年累月養成的生存習性進行新的改進。但這或許就是我們給自己的一次機會,一次隻需要我們根據自然法則去重複製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