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不該向我們的孩子、朋友和愛人索取太多,我們應該寬宏大度,像卡爾·沙堡所說的那樣:“鬆開你的手,隨他們去吧!”對於不可實現的願望,我們應該發自肺腑地大聲說:“不!”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放棄意味著什麼,進而從自身尋找新的力量,奮力向前。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放棄和壓抑之間是存在著原則性區別的。一個人如果壓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認為他們根本不可能實現,那麼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條悲劇性的道路。但敢於大膽放棄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很清楚地認識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沒有任何價值,在放棄之後,他們的內心變得更為堅強有力。他們敢直麵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那麼做。為了長久永恒的幸福,寧願放棄一些暫時的誘惑。如果一個人能夠這樣做,那麼他便懂得放棄中也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他就不會再壓抑自己。我們直麵人生中的誘惑並能放棄它們,堅信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永恒、真正的幸福,這樣的話,我們便不再感到內心的衝突和精神上的重負。
然而,人們在心情不好時,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從而無法從煩惱的死胡同中走出來,因為他不懂得割舍。
話說一位旅行者,在經過險峻的懸崖時,一不小心掉落山穀,情急之下抓住崖壁上的樹枝,不能上下。就在他祈求能有人在此經過營救自己時,真的有一雙手伸過來接他,而旅行者卻因為害怕一鬆開樹枝就墜入萬丈深淵粉身碎骨,而把樹枝抓得更緊,不肯鬆手。
像這樣一個不懂得割舍的人,有誰能救得了他?現實中的你,是他的追隨者嗎?
敞開你的視野與胸懷,別跟自己太計較
人生途中,很多事情都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但是我們可以靈活地把握自己,及時地扭轉方向,這樣才能換來柳暗花明。類似鑽牛角尖的堅持已經不是被推崇的人生態度。試著放鬆,試著改變,別跟自己過不去。
人生的苦惱多半來自於自我困擾,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擁有的少,而是以為自己能夠得到更多。當現實和想象有距離時,這時候煩惱和失望就出現了,然後就開始自我折磨,認為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這種沒有意義的自怨自艾隻是跟自己較勁。如果能夠把這些無謂的計較放在與命運的抗爭上,肯定是另一番風景。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靜下來想想你會發現人的力量對於宇宙而言又是多麼地微乎其微。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人類的力量所無法辦到的,這時就不要再把責任壓在自己身上。失眠、抑鬱、失落都是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我們要及時清理這些心靈垃圾,輕裝上陣,才能擺脫過去,迎接新的明天。當然,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是沒錯的,盡力利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當遇到力所不及的境況時,不要為難自己,隻要我們盡力了,那麼我們就問心無愧。
麵對人生要懂得取舍,懂得退讓,別跟自己過不去,這才是人生的智慧。
舉個婆媳關係的例子吧,這個問題或許讓很多人頭痛著。站在局外者的高度上看媳婦和婆婆之間的矛盾:媳婦和婆婆生氣,婆婆向兒子告狀,兒子再向妻子問罪,妻子無論有理無理都會惹一肚子氣,折騰了一圈,發現原來這一切竟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罷了。事實上,雙方相互理解一點,不僅給對方一個空間,也是給自己一個海闊天空。從母親的角度來講,兒女自有兒女福。孩子們既然已經長大,那麼就應該放手讓他們成長,自己為了孩子的事情也已經辛苦了大半輩子,剩下的路就讓他們自己去走吧!少插手,少操心,年紀大了已經經不起折騰,那麼何必又來拿兒女事來為難自己呢?從兒女的角度來看,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對方是你所愛的人的至親,但從這點來看,尊重和關懷也應該是必須的。不要吝嗇財物或者關愛,適當地給予你會收獲更多。隻有跟自己過不去的愚者才會把自己的家庭搞得烏煙瘴氣,相信一點:家和萬事興。
別計較太多,用一個寬闊的胸懷去接受別人,這才是明智之舉。一個人生活得快樂與否並不是由他擁有多少財富、擁有多少權利來決定的,關鍵還是他的心態,一顆快樂的心包含寬容,包含忍讓。通情達理,不跟自己較勁,這樣才是珍惜自己,熱愛自己。
別跟自己過不去,是一種精神的灑脫。心情灰暗的時候,給自己的鬱悶尋找一個發泄的突破口。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一個積極的消遣方式,放鬆自己的心情。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出乎了我們的掌握,我們不能掌握命運,但是我們可以掌握自己;我們無法改變現狀,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無法改變陰晴,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情。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沒有什麼跨不過去的溝,何必拿一些外物來折磨自己,苛求自己呢?對自己有信心,對他人有寬度,對生活有微笑,這樣才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