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學士院2(2 / 2)

又經過二十五年,到了黑暗三十紀時,飽受戰亂之苦的萊國大島終於在強主們的協議下穩定成九個國家,分別是:阿令國、景國、卜西國、宇文國、赤銀國、宋鬆國、勇國、藤戶國和序昌國。我們稱這段時間為“九國時代”。

分裂的萊國總算有了稍許的和平。從黑暗三十紀到黑暗三十五紀,九個國家之間雖仍有衝突和兼並(到黑暗三十五紀末期時隻剩下阿令國、宇文國、卜西國、宋鬆國和藤戶國),但總得來說比李氏末期強主爭霸的混亂時代平靜許多,大島上的人口也有所增長。

黑暗三十五紀結束之時,冉國已經是三個大島中最強盛的了。到了白晝三十六紀,冉國國王極其渴望能夠將曾經統治冉的萊變成自己的臣下,好讓自己成為冉國史無前例的英雄,遂派船隊出征萊國大島。分裂的大萊五國在投降和抵抗之間正猶豫著,冉軍就以破竹之勢將他們消滅了。九國時代終於結束,繼之而來的是冉國統治的“冉萊五紀”。

萊國人當然不願意接受冉國的國王。在他們眼裏,冉國不過就是暴發戶,是萊國當年最窮、最沒有活路的人的後代。冉國統治大萊共五個紀,一直試圖教育萊國人學冉國話(由萊國木榮道方言變種而來)、穿冉式的露腹上衣(那時冉國人以優美的腹肌為評判人外貌的最重要標準),可萊國人對這些根本看不上。終於,黑暗三十八紀第十六年,在萊國英雄越西氏帶領下,人們推翻了冉國的統治,成立了越西萊國。

在這之後,萊國大島又經曆了五個朝氏,分別是伊洪萊國、宋氏萊國、若蘭萊國、粟馬萊國和現在的後李萊國。

若蘭萊國前期,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後世一直使用的姓名格式:“萊”+“名字”+“姓氏”,以加深我萊國大島上子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萊國人張口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第一個字就是讓我們引以為傲的“萊”。不論朝氏如何更迭,美麗的萊國大島永遠都是我們的驕傲。

這個命名的規矩也被冉國人學了去,他們名字的第一個字都是“冉”。而夏國則保留著最原始的“姓+名”的姓氏格式。

冉和夏這兩個國家,雖說都是萊人的後代,性格上卻極不同。冉國比萊國麵積小,處處學萊國,學到手之後又加以改變,力求擺脫萊國的影子。他們使用萊國的文字,發音在木榮道方言的基礎上做了很大調整,語法也有較大變化。而夏國則努力發展自己的文化,他們除了認同祖先來自萊國大島之外,其他的方麵都不承認自己同萊國有淵源,就連文字和語言也都和萊不一樣。夏國距離萊和冉很遠,語言經過長時間獨立發展,已經變得極為不同;在白晝五十九紀以前,夏國人一直用萊國文字進行書寫,但是語序和詞彙同萊國語言大相徑庭。因此那時的萊國人雖然認識夏國的文字,也已經不明白這些文字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到了白晝五十九紀,夏國學者們幹脆創立了一套簡單易學的文字係統,徹底擺脫了萊國的文字。

現在,萊國人和冉國人之間依然可以通過寫字大體了解對方要表達的內容,但是和夏國人交流時就必須有人翻譯了。

白晝八十四紀第八年,時任大司馬萊柯奕-李氏推翻了暴虐的粟馬萊國政權,建立“後李王朝”。後李朝氏的諸位大王雖然也姓李,並聲稱是先祖李良的後代,但是誰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一說法的正確性--很多人在李氏全興時期改姓“李”,李姓在那時是全國大姓,所以姓氏的相同並不能代表血脈的同源。

後李王朝建立後,大司馬出身的萊柯奕崇尚軍事,一心要將王朝打造成一個驍勇善戰的國家。直到現在,我們萊國人都保持著萊柯奕大王時就延續的傳統:人人從軍,崇尚勇武。我在皇家學院給萊丹公主當陪讀時,所有的學生除了讀書之外都要接受嚴格的武藝訓練以及軍事理論的培訓。這都是萊柯奕大王定下來的規矩,已經成為了萊國人所信奉的標準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