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豹忠貞信義
叔孫豹(?—前537年),姬姓,叔孫氏,名豹,諡號曰“穆”,故史稱叔孫穆子(亦稱叔孫穆叔),春秋時魯國大夫。
春秋時期,為了製止各國之間戰爭,晉、楚、魯及其他一些小諸侯國在虢國舉行了弭兵之盟。幾年後,他們又各派使者到虢國重溫盟約。沒想到正在這時,魯國的執政者季武子派兵攻打了莒國,占領了鄆地,莒人就向虢國的盟會報告。楚使對晉使說:“重溫舊盟還沒有結束,魯國就破壞盟約,應該把魯國的使者叔孫豹殺死。”當時,晉大夫樂王鮒同晉國的執政趙武一起來參加大會。他向叔孫豹索取賄賂,作為向趙武說情的條件。但遭到叔孫豹的拒絕。叔孫豹的家臣勸他說:“財貨是用來保衛自身的,您有什麼值得愛惜的?”叔孫豹說:“諸侯的盟會是為了保衛各自的國家。如果用賄賂免於禍害,魯國必然要受到進攻,還談得上什麼保衛呢?人的住處之所以要有牆壁,就是為了用來防備壞人的,如果牆壁有了裂縫,那是誰的過錯?本來是為了保衛它,現在反而受到了侵害,那我的罪過是不可饒恕的了。雖然我應該埋怨季武子的行為不謹慎,但魯國又有什麼罪呢?”
於是就召見樂王鮒的使者,扯下了一片做衣裳的帛給他,並說:“革帶太窄了。”
趙武聽到這件事後說:“麵臨禍患而不忘記國家,這是忠;危急中仍忠於職守,這是信;為國家打算而不顧自己的生死,這是貞;謀事以忠、信、貞為原則,這是義。具備這四種品德的人,難道可以殺害他嗎?”
於是他就向楚使請求赦免了叔孫豹。
叔孫豹的“忠貞信義”成就了他的“正氣”。堅守正氣就是要保持個人的獨立人格,在任何情況下“不降其誌,不辱其身”,叔孫豹做到了。我們在感慨的同時,也要學習這種“忠貞信義”,以增強我們的責任心和自信心。
弭兵之盟
春秋後期,晉、楚兩國國內矛盾尖銳,皆有停止爭霸、弭兵(休兵)之願。宋國執政華元、向戌倡導諸侯弭兵,晉、楚皆同意。魯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華元約合晉、楚在宋國西門外相會訂盟,約定:晉楚互不交兵,互通聘使,互救災害,互相援助抗擊侵略者。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546年),向戌因與晉趙武、楚屈建皆友善,再次倡議弭兵之盟,得到晉、楚、齊等國響應。是年夏,晉、楚、齊、魯、衛、陳、鄭、蔡、許、曹、邾、滕和宋,又在宋之蒙門(東北門)外相會訂盟。盟約規定晉、楚公為霸主,餘國分別向晉、楚進納貢賦。秦、齊和晉、楚為對等大國,不向晉、楚納貢,也不受貢賦。第二次弭兵之會後,中原諸侯間的戰爭得以減少。
三不朽
“三不朽”是我國倫理思想史上的一個命題。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
據說,我國曆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隻有兩個半人,他們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叔孫豹並沒有留下係統的社會思想,但他的“三不朽”之說卻代表了這一時期社會思想的時代精神,並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叔孫豹“三不朽”之說同時也表現出中國人的一種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即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對社會、對他人作出有益的事業,這樣一個人的自然生命可以死而朽,但他所建立的德、功、言則可以永垂不朽。支撐叔孫豹的“三不朽”之說的觀念是認為一個人不應一味地為自身活著,而應為社會大群體著想,對他人、對社會群體有善意、有責任感,其道德、功業、言論才具有社會價值,才能不為後人忘卻而得以“不朽”。“三不朽”是中國人傳統的人生信仰,被中國曆史上的精英和眾多有學識的人所信奉。
四兄弟秉筆直書
戰國時代,齊國的國王齊莊公被相國崔杼殺害了。崔杼串通幾個人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自己獨攬大權。
崔杼叫太史伯記錄這件事,說:“你要這樣寫: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聽了崔杼的話,嚴肅地說:“按照事實寫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
崔杼沒想到一個史官無權無勢,隻憑一支筆卻敢和自己作對。他生氣地地問:“那你打算怎麼寫?”太史伯說:“我寫給你看吧。”崔杼等他寫好後拿過竹簡一看,上麵寫著:“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崔杼大怒,對太史伯說:“你長著幾個腦袋,敢這麼寫?”太史伯說:“我隻有一個腦袋,如果你叫我顛倒是非,我情願不要這個腦袋。 ”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殺了。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職位。他把自己寫的竹簡拿給崔杼看,“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崔杼一看,氣得說不出話來。他想不到天下竟有這樣不怕死的人,生氣地問:“你難道沒看到你哥哥的下場嗎?你不怕我把你也殺了嗎?”太史仲麵不改色,冷笑著回答:“太史隻怕不忠實,可不怕死。難道你還能殺所有的人嗎?”崔杼不再說話,吩咐手下把他也殺了。第三個是太史叔,還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殺了。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雖然十分生氣,心裏卻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竹簡上寫的還是那句話。崔杼問:“你不愛惜生命嗎?”太史季說:“我當然愛惜生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盡了本分,然後去死。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的人。你隻能不許我寫,卻改變不了事實。你越是殺害太史,就越顯得你心虛。”崔杼長歎了一口氣,隻好作罷。太史季拿著寫好的竹簡從崔杼那出來,路上碰到了南史氏抱著竹簡和筆迎麵走來。南史氏對太史季說:“聽說三位太史都被殺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準備來接替你的。”
太史季把寫好的竹簡給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伏清白以死直兮”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意思是說:保持清白節操寧可為真理而死。太史伯四兄弟為了盡史官之職,不將偽史入冊,前赴後繼,凜然赴義的故事流傳至今仍震撼人心。
崔杼殺齊莊公
齊莊公貪戀大夫崔杼之妻棠薑的美色,偷偷地與其私通,一來二往就被崔杼發覺。但礙於莊公是自己的主子,崔杼一時無法動怒。然而,他無時不在尋找報複的機會。
齊國的鄰國莒國黎比公前來拜訪,莊公設宴招待。崔杼認為報複莊公的時機到了,假稱生病不去赴宴,卻在家裏精心策劃一場捉奸弑君的計謀。而好色的莊公也認為這是與棠薑幽會的好機會,就早早地離開了宴席,隻帶上幾個護衛人員,便急促地趕到崔杼家。他讓護衛呆在外屋,自己徑直地進入棠薑的臥房,見棠薑遲遲未出來,癡情的莊公竟吟頌起情歌來。
正當棠薑翩翩而出、莊公激情澎湃時,崔杼一聲令下,眾殺手一擁而出,把莊公及其護衛斬盡殺絕。
史官
中國曆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曆史的官職,統稱史官。
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為記錄類和編纂類兩類。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曆史。
臧霸舍生忘死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臧霸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著名大將,曾任琅玡相,類同臨沂地區行政長官第一把手。他為人正直義氣,李景星在《四史評議·三國誌》中稱他為“氣節之士”。
據《三國誌》記載:方城鎮古城裏村在三國初年是泰山郡華縣縣城。臧霸的父親臧戒在縣城當管理牢獄的小官,因為性情剛直,反對泰山郡太守徇私殺人,被逮捕押送泰山郡府。年僅18歲的臧霸聽說後非常氣憤。他召集了十幾個要好朋友前去追趕,在費縣西部山道上將父親劫回。臧霸勇猛異常,當時100多名押送士兵無一人敢上前阻攔,紛紛抱頭鼠竄,各自逃命。
臧霸和父親不敢回華縣,隻得流亡東南郯城一帶。為混飯吃,他參加了徐州太守陶謙的隊伍,不久升為騎都尉。當時,官軍和黃巾軍作戰頻繁,有本事的人往往自成一軍。臧霸作戰勇敢,正直義氣,成為一方統帥,士兵敬服他,紛紛投奔他來,於是他擁兵自立,駐紮在臨沂市北峨莊一帶。
曹操討伐呂布時,臧霸率部將孫觀、吳敦、尹禮助兵呂布。呂布戰敗,臧霸躲藏,被曹操找到。曹操不但不殺他,反而非常喜歡他的勇武,派他招集舊部,並委他為琅玡相,兼理青徐二州。曹操的部將徐翕、毛暉在兗州叛亂,失敗後逃跑。曹操派劉備告訴臧霸,要他把徐、毛二人的首級送去。臧霸對劉備說:“我所以能自立於世,就是因為不做這樣傷仁害義的事。我受曹公不殺之恩,不敢違他命令,但王霸之君可以義告,不可強迫,請你替我向他說明!”
曹操聽了彙報,後來感歎地對臧霸說:“這是古人的行為,你能做到,這也是我的願望呀!”遂不殺徐、毛,反將他們封為郡守,臧霸也以仁義受到曹操的器重。在此後的征戰中,臧霸屢建戰功,皆得封賞,先後封為都亭侯、威虜將軍、沛國公等。
在討伐東吳孫權的戰鬥中,臧霸顧全大局,舍生忘死,深得曹操讚賞,拜他為揚威將軍假節。後來孫權乞降,曹操大軍返回,獨留臧霸和夏侯淳駐守居巢等地。
曹操兒子曹丕即位,升臧霸這位老前輩為鎮東將軍,進爵武安鄉侯,又為執金吾。國家遇有大事,曹丕就請他拿主意,一時成為朝中重臣。臧霸死後,朝廷加封他為“威侯”。
古人雲:“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臧霸之所以被稱為“氣節之士”,正是因為他能夠堅守正氣和貞節。
臧霸忠於君主
臧霸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同為前鋒,遇上大雨,前鋒大軍先至,見江水增漲,敵船慢慢靠近,將士皆惶恐不安,張遼便有了退意。臧霸阻止張遼說:“曹公是那麼英明的人,怎麼可能會舍棄我們呢?”第二天,曹操果然發出撤軍令。張遼以臧霸之言告訴曹操,曹操對臧霸加以讚揚,拜為揚威將軍假節。後孫權請降,曹操還師,便留臧霸與夏侯淳等屯居巢。
南霽雲“寧掉頭顱垂青史”
南霽雲(712—757年),生於魏州頓丘(今清豐縣)南寨村農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稱“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南霽雲屢建奇功。安史之亂之時,雎陽陷落,南霽雲被虜,威武不屈,正氣凜然地就義。
南霽雲青少年時代勤勞能幹,喜愛學習,平時收工後總要習文練武。傳說他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因家境貧寒,他不得不棄家外出謀生,後投奔張巡部下被委以重任。
至德二年(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後,派汴州刺史尹子奇統兵 30萬攻雎陽(今河南商丘縣南)。雎陽太守許遠向張巡求援。張巡、南霽雲引兵自寧陵向雎陽進發,攻破叛軍防線與雎陽守軍會合。後尹子奇披掛上陣,被南霽雲一箭射中左眼。為守住雎陽,南霽雲遣南先向屯兵彭城(今徐州)的禦使大夫許叔冀求援。但許叔冀無動於衷,南先憤憤而歸。遂率精騎 30騎突圍至臨淮(今江蘇盱眙北)向禦史大夫賀蘭進明求救。
賀蘭嫉妒張巡、許叔冀的名聲威望和功勞業績超過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賀蘭喜歡南霽雲的英勇和豪壯,不聽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來。
他擺酒設宴,準備了歌舞,邀請南霽雲入座。南霽雲情緒激昂地說:“我南霽雲來的時候,雎陽城內的人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東西吃了。我即使想一個人吃,道義上不忍心這樣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於是抽出隨身佩戴的刀砍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來給賀蘭看。滿座的人非常震驚,都感動奮激得為他掉淚。
南霽雲明白賀蘭終究不會有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飛馬離去了。
快要出城的時候,南霽雲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頭穿進磚裏。他說:“我這次回去,如果打敗了叛賊,一定回來滅掉賀蘭!這一箭就作為我報仇的記號。”
雎陽城失陷時,叛賊用刀威逼張巡投降,張巡不屈服,隨即被拉走,行將斬首。
叛賊又威逼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沒有回答。張巡對南霽雲呼喊道:“大丈夫一死罷了,不能屈從不義的人!”
南霽雲笑著回答說:“我原想要有所作為。現在您說這話,我敢不死嗎?”隨即他又大聲說道:“男子漢大丈夫,不可向不義者屈服。寧掉頭顱垂青史,不留罵名在人間。”之後,他便昂首挺胸英勇就義。
為了表示自己的氣節,竟然切斷自己一根手指,這種氣魄非常人能及。南霽雲的身體雖然倒下了,但是他那正氣凜然的形象卻屹立不倒!
張巡草人借箭
安史之亂時,叛軍不斷攻城,張巡組織兵士在城頭上射亂箭把叛軍逼回去。但是,日子一長,城裏的箭用完了。為了這件事,張巡異常心焦!
一天深夜,雍丘城頭上黑魆魆一片,隱隱約約有成百上千個穿著黑衣服的兵士,欲沿著繩索爬下牆來。這件事被令狐潮的兵士發現了,趕快報告主將。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就命令兵士向城頭放箭,一直放到天色發白,叛軍再仔細一看,才看清楚城牆上掛的全是草人。
那邊雍丘城頭,張巡的兵士們高高興興地拉起草人。那千把個草人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兵士們粗粗一點,竟有幾十萬支。
哀三城(節選)
釋居簡
話頭講明有定見,不與奸諂相因循。犬戎日眾我日寡,貔貅乍屈還乍信。賀蘭飽鮮芳醉醇,齧指不仇南霽雲。慟哭秦庭不肯援,有嚴玉帳無分兵。借令空弮可持滿,飛鏑已飛風中鳴。三城父兄一時陷,況複骨肉懷親親。有生必死死有所,此死可羞屍素群。矜韜衒略謾蠢蠢,妒功嫉效徒逡逡。幸災之跡弗容掩,不掉之尾何足雲。鄉來益昌倡大義,阿源流芳千載榮。勝天倘可恃人眾,公道莫於行路聽。後先忠節貫日星,野史孰愈良史真。
胡銓冒死上奏“斬檜書”
胡銓(1102—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胡銓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進士,曆任撫州軍事判官、樞密院編修官,因上疏劾秦檜主和議誤國,被貶。秦檜死後,詔為工部侍郎,後以資政殿學士致仕。銓移衡州,寓居西湖寺,與衡士講學,周覽衡嶽之勝。傳世著作有《澹庵集》100卷,《宋史》374卷。
紹興八年(1138年),宋高宗任用被金人收買的奸臣秦檜為宰相兼樞密使,從此,這一對昏君奸臣便沆瀣一氣,向金人乞和。當時秦檜指派親信王倫出使金國,表達議和之意,並請求金國派遣使者前來具體商談議和之事。同年10月,金派人攜國書與王倫同來臨安。
金國使臣來到臨安後驕橫跋扈,他們把南宋當做金國的一部分,要求宋高宗趙構脫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腳下接受金人的“詔書”,而且提出非常苛刻的和談條件,要南宋對金納貢稱臣,每年向金獻上 25萬兩銀、25萬匹絹。
消息傳出後,時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憂心如焚,他要上書高宗,斬除奸臣,以興國家。隻聽他一聲大吼:“拿紙墨來!”紙墨端了上來,胡銓在紙上縱筆直書,寫下了曆史上著名的,至今讀來依然感人肺腑、痛快淋漓的奏疏《戊午上高宗封事》。第二天,高宗又像往常一樣,懶洋洋地走上殿來,對文武百官說:“有事奏上,無事退朝!”這時胡銓從文官中走出:“臣有奏本!”
高宗接過奏本,打開一讀,不由得臉上變了顏色。
胡銓在奏疏中指出:王倫是一個卑鄙小人、市井無賴,全因秦檜瞎了眼,讓這種人出使金國,才招來了金使到我朝驕橫跋扈。金使此行,包藏禍心,是要亡我南宋,因此,不斬王倫,國家的前途將一片渺茫。文章還以大量的事實揭露了奸相秦檜賣國求榮的罪行,指責秦檜不僅不能輔助高宗成就大業,反而把高宗推向了向金國俯首稱臣的境地,應該將秦檜斬首,將頭顱懸掛在金使居住的地方,以平天下人之憤!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並以軍事力量向金國問罪。
他聲明:自己“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如果高宗軟弱,不報國仇,不恤民情,不斬秦檜,甘向金國稱臣,自己寧願赴東海而死,也決不在金國奴役下的小朝廷苟且偷生。
這份被稱為“斬檜書”的奏疏一經傳出,立刻引起強烈反響。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此書刻版印行,南宋上至官吏下至百姓爭相傳誦。金人聞訊後也急忙以千金購得此書。讀後君臣失色,連連驚呼:“南宋有人”,“中國不可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