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班組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1 / 3)

第十一章班組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

1班組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方法

班組創新過程分析

班組在一個企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是企業管理工作的落腳點,因此企業管理的規定要通過班組來落實,生產任務指標也要由班組來完成,同樣安全生產環境要由班組來創造,和諧穩定的人際氛圍也離不開班組來維護,班組執行力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企業管理水平的發揮及經濟效益,因此,注重班組管理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保證。

一般來說,班組創新應與企業創新密切相關,其創新過程與企業創新也大致相同。創新過程主要是把一個設計思想、設計方案轉變成某種實用技術或產品的過程。通過總結眾多成功企業的經驗,可以得出創新過程大致包括五個階段:尋找創新機會,提出創新構想,確定創新技術,實施創新方案,創新成果展示與擴散。

(1)尋找創新機會。創新就是指對舊事物的否定,對新事物的探索。企業之所以要對原有的事物予以否定,是因為其生存與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變化,產生了不協調並受到某種威脅。不協調和受威脅為創新提供了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創新思想的產生。

企業的不協調和受到的威脅既可以存在於係統的內部,同樣也可以來自於係統的外部。

一般來說,促使企業外部不協調現象和威脅產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生產經營中的各種瓶頸。這種卡殼環節,既可能是某種材料的質地不理想,而且始終找不到替代品,也可能是某種工藝加工方法的不完善,再或是某種分配政策的不合理,可能影響了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而不斷困擾著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二是企業意外的成功或失敗。企業未及預料的成功和失敗,往往會把企業從原有的思維模式中驅趕出來,從而成為企業創新的重要源泉。例如老產品經過精心改造、改進之後,雖然理論上結構更加合理、性能更趨完善、質量更加優異,可是銷量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又如派生產品的銷售額出人意料地超過了企業的主營產品等,這些都會導致企業產生創新的意念,為企業創新提供機會。

就企業外部來說,引發創新的不協調現象和威脅的因素有:市場環境、宏觀政策、社會人文環境及政治法律製度等。比如,市場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資金的市場流向、市場競爭的程度、政府製訂的各項方針政策對企業的引導和約束程度、競爭對手的競爭態勢、社會的文化氛圍與民俗習慣、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和實施狀況等任何一個要素,一個方麵發生變化都可能成為企業創新的源泉,直接或間接地為企業提供創新機遇。尋找創新機會是企業創新的第一個階段。

(2)提出創新構想。創新機會是把原有秩序打破以後產生的創新意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創新思想。事實上,任何一個創新思想或創新的觀念都應該轉變為創新的藍圖、創新的實際構想。

在這個階段,企業經營管理者們要使創新思想從模糊走向明確,這需要從下列三個方麵著手:

①在產生不協調因素之後,要透過現象分析不協調的原因,並據此分析和預測不協調及威脅的未來變化趨勢,估計它們可能給企業組織帶來影響,並努力把這種影響往積極方麵引導。

②對創新所涉及的資源狀況進行評估,這些資源包括技術方麵(設備、技術、訣竅)、商業方麵(用戶、特征、期望、銷售渠道、潛在市場)、組織方麵(受創新影響的企業內部決策程序和機構),這些資源是實現創新的保證。

③重新製訂評估標準,以便創新者能正確地意識到自己創新項目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3)對創新技術進一步確定。創新技術的確定就是指通過尋找途徑使創新構想得以實現的過程。就班組創新而言,創新技術的確定主要途徑有兩種。

①企業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創新。這種方式需要具備相當的科研開發和研究能力,配備強大的科研隊伍和各方麵人才。一般來說,規模大、資金雄厚、科研能力強的企業可以選擇這種方式。

②引進和學習。是指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創新技術和科研成果。通過分析總結這些開創者們的經驗,在企業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改革和完善,並把這種知識資產轉化為能夠促進企業效益的有形資產。這種創新技術的采用除了要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外,還要有較強的模仿、借鑒能力。

(4)製定創新方案。創新方案的製定是創新得以實現的重要階段,它的作用在於使處於萌芽狀態的創新藍圖轉變為具有可操作性的創新技術、創新成果,其目標產出是具體的計劃任務書以及具體樣品。

在這個階段,創新企業需要不斷投入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以確保製定的創新方案能夠順利進行。

(5)對創新成果進行展示與擴散。創新成果要想獲得可盈利性的數量——質量——價格聯係,就必須要用相關的技術經濟指標進行檢驗。反映創新效果的經濟指標有:企業的產出指標、成本節約指標和市場占有率指標,如資金利潤率、勞動生產率、銷售收入、成本利潤率、材料消耗降低率等;反映創新效果的社會指標包括工作條件改善、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麵的指標;反映創新產品物理和化學性能方麵的指標則更多,如性能、成分、壽命、精度、純度、外觀、款式等。上麵提到的這三方麵的內容通常互相補充、結合使用。

創新成果的擴散是指企業把創新成果在全社會的轉讓、推廣和銷售過程。擴散過程不僅可以使首先進行創新活動的企業通過有償轉讓專利、技術訣竅,出售技術設備、創新產品等方式獲得好處,而且通過創新成果在全社會的普及與推廣促進國民經濟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當然,創新成果是否能夠產生效益並被市場認可,也將在這一階段得到驗證。

班組創新活動的組織

創新是指把原有的設計思想變成實用技術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在創新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從而將各類創新要素有機結合,順利組織實施創新。企業係統的管理者不僅要根據創新的特點和規律,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創新,而且要組織下屬的創新。創新活動的組織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積極營造促進創新的組織氛圍。一個創新的誕生是因為有一個創新的思想產生和實踐創新的組織氛圍。

促進創新的方法多種多樣,最有效的一種是大張旗鼓地宣傳創新、激發創新,樹立“無功便是過”的觀念,從而使每個人都奮發向上,努力進取,躍躍欲試,大膽嚐試。與此同時,管理者應該正確看待失敗,對那些在創新中失敗了的英雄,要給予肯定,激勵他們繼續奮鬥。

(2)製訂有利於創新的彈性計劃。創新是對原來的事物進行否定,也是對既定規則的挑戰,這意味著要大量占用計劃外的時間和資源。因此,要求創新的組織者必須製訂有利於創新活動開展的彈性計劃。這個彈性計劃主要應把握住兩點:

①要提供寬鬆的時間環境。創新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時間。如果每個人的時間安排都非常緊湊,時時刻刻實行“滿負荷工作製”,則不利於創新思考。據《創新者與企業革命》一書介紹,美國的IBM、3M以及杜邦等成功的企業都允許員工利用5%~15%的工作時間來開發他們的興趣和設想,使得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始終保持創新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