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知識型員工的特點
知識的涵義
一般來說,知識是指我們對於被意識對象本身的了解,包括對它的視、聽、嗅、味、觸等知覺和印象、表象、經驗、概念、理解、描述等。
《辭海》對“知識”的解釋為,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或結晶,它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哲學家金嶽霖在他的《知識論》中指出,知識“就是我們所能思議的一片有結構的或有係統的真命題”。
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從社會學角度研究認為,知識是對思想或事實的一套有係統的闡述所提出的合理判斷或經濟性結果。
從上麵的幾種解釋可以看出,關於“知識”的幾種定義基本上是從哲學、社會學的角度來闡述的,偏重於“是什麼”、“為什麼”一類的知識,是前人大量收集、觀察、比較、分類得出的知識,是有關專家智慧的結果。
但是,新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相當數量的企事業組織無論在運作法則,經營模式,還是在知識的運用、消耗的存儲等方麵都有別於工業經濟時代。與上個世紀相比,“知識經濟”中所說的“知識”,是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一方麵它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所有知識。其中,科學技術、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知識經濟”中的知識有更多的經濟含義。
從經濟學範疇來研究,知識是專指那種能夠作為資源投入到生產過程中並在生產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現代知識。美國學者斯圖爾特曾經說過,“知識,增值的商品”。意思是,不被利用的知識是沒有經濟學價值的。
人類的知識在“知識經濟”中分為兩類:即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是指那些可以被係統化、並用公共化的形式、語言等清晰而充分表達出來的知識,例如各門類科學和各種理論知識等。“隱性知識”是指那些高度個人化,難以用形式化、公共化的語言工具充分表達和交流的具體知識,例如個人的經驗、技巧、訣竅及某種類型的信仰性知識等。自古至今,人類社會的經濟時代已經經曆了數次更迭,如果我們把這種依次更迭的經濟時代從產業結構變化的角度來劃分,可以依次排列為:采獵時代——畜牧時代——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毋庸置疑,在人類社會的展進程中,任何一個經濟時代都離不開知識;同樣不可否認,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工業文明從前隻與個人具體情況有關的知識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通過科學化的努力而被公共化,係統化了。從這個意義上看,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已經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工業文明取得的巨大成就等都得益於知識顯性化的努力。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隱性知識不僅與顯性知識平等地納入了人類知識範疇之內,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隱性知識是顯性知識得以產生的原動力和源泉的地位。
通常來說,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具備五個特性,即:可擴充性、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和易操作性。知識的這五個特性決定了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表現為知識已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而是經濟增長的內在核心因素或主導因素,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
當知識成為主要經濟要素後,經濟的增長方式會發生根本變化,長期持續的增長成為可能。由於知識具有以上特性,所以人類的任何一種活動都離不開知識,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更離不開知識的作用。
在不斷發展的當今人類社會,知識對經濟的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據統計顯示,目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主要成員國的知識經濟形成的產值已經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0%。
目前,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也越來越得益於科技知識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例如,中國科學院近年來創建的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像聯想集團、成都地奧製藥有限公司、長春熱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其產值成幾倍、幾十倍、幾百倍地增長。還有著名的北大方正集團、清華同方集團、海爾集團等,都顯示出科技知識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當然,伴隨著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相關的企業也蘊育了千千萬萬的知識企業和知識型員工。
對知識型員工的認識
對於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來說,未來發展中企業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運作方式、控製結構、生產模式、生產技術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勞動力結構等深層次的革命上。
(1)知識在企業的運行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特別是在運作方式、生產模式等方麵的演進常常需要通過組合或融入特定的知識才能完成。
(2)企業知識是不斷演進的趨勢,而且這種演進是井然有序的,而不是雜亂無章的。
(3)隻有將知識有機地融合到企業經營戰略和企業運行過程中,才能真正發揮知識的效用。當前,世界上發達國家製造業中所發生的變化就印證了這些結論。例如,一般人認為知識經濟是以電子業、信息業、計算機業、軟件業、網絡業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發展的經濟。但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沒有排斥製造業,相反,根植於工業經濟基礎之上的高新技術產業恰恰提升和變革了傳統的製造業,使得製造業獲得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中,知識的創新與演進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識的廣泛應用成為製造業升級換代的推進器。從這個意義上說,擁有知識的員工就成為推動知識企業形成的載體——即知識型員工應運而生。
“知識型員工”是由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首先提出的,含義是指“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當時主要指某個經理或執行經理,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型員工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拓展。
通過對經濟時代下的企業和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企業變化進行比較,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簡單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成分在減少,而知識性的、以技術創新為主的成分在增長,在這種以智能為基礎的勞動中,勞動力的結構也發生了轉移和變化,主要表現在:藍領工人迅速減少和白領工人逐漸增多,而目前大量出現了鋼領工人、金領工人等。其中,“鋼領工人”是指那些智能化的機器人,而“金領工人”則是指那些善於將智慧轉化為能力進行創造性勞動的生產者。金領工人就是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工人,當然,知識型員工的概念也涵蓋了大多數的白領工人。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把知識型員工定義為:那些從事生產、創造、擴展和應用知識的活動,為企業組織帶來知識資本增值,並以此為職業的人員。
正確理解知識型員工的概念應把握住三個要點:
(1)知識型員工是以腦力勞動為主,並接受過較多、較高文化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技能知識的工人。
(2)這裏所說的知識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
(3)知識工人不僅存在於高新技術產業中,而且更多的工作在知識經濟形態下新型製造業等企業中。知識型員工不同於普通員工的本質特征是擁有知識資本這一生產資料,也就是說知識型員工是知識所有者。
知識型員工的特點
(1)具有較高的個人素質。由於知識型員工以腦力勞動為主,普遍接受過較多、較高的文化教育,所以大多都具有較高的個人素質,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知識型員工不僅靠腦,更主要是靠智慧來勞動;不僅對於專業知識,而且對於經濟、管理等都有較多的認識,掌握著最新的技術。
(2)知識型員工是一個富有活力的群體,其自主性很強。與傳統的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人被動地適應設備運轉相比,知識型員工更傾向於擁有一個自主的生產流程式工作環境,不僅不願意受製於物,更強調工作中的自我設計、自我引導。
(3)勞動過程中追求高價值的創造性勞動。知識型員工的勞動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麵:
①勞動的方式難以規範、難以標準化。
②雇傭交易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全過程的價格博奕。
③知識的付出量受製於情緒影響。
④勞動關係的獨立性與管理的統一性相互對立。
⑤崇尚被尊重與被信任。
⑥員工的創新過程是知識的再生產過程,要完成這種過程既需要5~10年的厚積薄發,也需要天才般的靈感和思路。
由此可知,知識型員工從事的不是簡單的重複性工作,而是在易變和不完全確定的係統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才幹和靈感,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推動著技術的進步。
(4)勞動過程難以監控,勞動成果難於衡量。知識型員工創造性的勞動主要依靠大腦而非肌肉,其勞動過程往往融入了大量的技巧技能等無形因素,加之工作並沒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驟,其他人很難模仿。因此,對勞動過程中人的勞動實施監控既不可能,也沒有意義。與此同時,由於知識型員工的勞動過程難以監控,而且也往往因為知識型員工的勞動成果依賴很多因素,包括同事、團隊的協作完成等,因此勞動的成果一般難於衡量。
(5)自我價值實現的願望強烈。知識型員工的需求一般在比較高的層次上,他們往往更在意自身價值的實現,並強烈期望得到單位或社會的認可。知識管理專家馬漢·坦姆什的研究表明,知識型員工注重精神層麵的需求比注重物質層麵需求的比例要高得多,因此,對他們的激勵因素至少包含以下四項:個體成長(約占總量的34%)、工作自主(約占31%)、業務成就(約占28%)、金錢財富(約占7%)。很明顯,在這個理論中,金錢財富因素並不占主導地位,知識型員工更重視能夠促進他們發展的、有挑戰性的工作。
7知識管理的模式與實施方案
知識管理的含義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管理概念也作出了全新的理解,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知識管理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
(2)知識管理是對知識進行管理和運用知識進行管理的學問。
(3)知識管理是當企業麵對日益增長著的非連續性的環境變化時,針對組織的適應性、組織的生存即組織的能力等重要方麵的一種迎合性的措施。本質上,它嵌含了組織的發展進程,並尋求將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人的發明和創造能力這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
(4)知識管理乃是對知識進行係統的、明確的、仔細的建立、更新和應用,使企業與知識有關的活動得到最大效果,從知識資產得到最大回報。
(5)知識管理乃是在一個組織上對知識進行明確的管理,以達到公司的目標。
(6)知識管理是獲取恰當的知識在恰當的時候交給恰當的人,使他們能作出最好的決策。
從上述這些知識管理的定義來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知識管理就會作出不同的解釋,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同時,人們對知識管理理論的研究還僅僅處在初期,因而對其內涵和外延的認識難免帶有幾分片麵性。但是,如果進行歸納分析則不難看出:
近年來,關於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基本上沿著兩條主線進行,第一條是把落腳點放在信息管理上,因為信息是知識的載體,通過對錯綜複雜的信息內容和信息工具的管理來實現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們大都是具有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專業背景的人,他們致力於信息係統、人工智能等工具方麵的設計研究。另一條主線是把重點放在對人的管理上,從事這方麵工作的專家、學者一般都具有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專業的背景,例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或商業管理等。他們著重研究人的行為、技巧和思維方式。對他們來說,知識等於過程,是一個對不斷改變著的技能等的一係列複雜的、動態的安排。
從上麵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知識管理兼有技術和人文兩個範疇,具有高度複雜性和跨學科的特性。所以,我們要用係統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來加以綜合研究。
我們通過利用係統方法從整體上綜合加以分析,並根據已有的各種定義,結合企業進行知識管理的具體做法,知識管理可以表述為:知識管理是指將知識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充分運用集體的智慧,通過對知識資源進行開發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業應變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動。
知識管理的概念包括五點含義:
(1)知識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資源,是企業重要的管理對象。
(2)知識管理的本質是提高企業員工對知識的有效共享。這些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容易通過計算機進行整理和存儲,而隱性知識則難以掌握,它存在於員工的腦子裏,是員工的個人經驗和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知識管理就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新的途徑。
(3)知識管理的任務是對企業的知識資源進行全麵和充分的開發以及有效的利用,這也是知識管理區別於其他管理的一個重要標誌。
(4)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這一點與其他管理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但知識管理的直接目的是要提高企業的應變和創新能力,這是知識管理在新經濟時期之所以必然出現並廣泛興起的直接驅動力。
(5)知識管理不同於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側重的是建立並維持一個通暢而且高效的信息網絡,從事信息的收集、檢索、分類、存儲、傳送和分析等。而知識管理是對包括信息在內的企業所有的知識資源實施全麵的管理,並且把信息與信息、信息與人、信息與過程有機聯係起來,與其他資源相結合以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動。信息管理是知識管理中的一部分內容。
以上五點含義,是正確而全麵把握知識管理概念的關鍵所在。
知識管理的特點
過去,企業主要是圍繞信息、財務、物流和人力資源而進行管理。在新的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更注重的是如何開發、共享、利用和衡量知識,以便為顧客、員工和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因而對知識的管理就成為企業班組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作為企業的重要資源,它的作用超過以往的人力、物力資源的作用,所以,知識管理必然表現出自身一些明顯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