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工會小組的職工文化建設
1.職工文化的重要地位
職工文化的產生
職工文化是在工人運動中形成的,是我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一條重要戰線。黨領導廣大工人不僅在經濟和政治方向展開鬥爭,而且組織廠大職工在文化領域中展開鬥爭,並清除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剝削和壓迫所造成的各種腐朽、愚昧、落後和迷信等思想烙印,培養和造就廣大工人成為有覺悟和有文化的革命戰士,不斷地啟發廣大工人的階級覺悟,並從有文化的工人中選拔優秀分子充實到黨的領導幹部隊伍中來。
(1)職工文化在黨的工運活動中萌發。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工人階級處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自發的反抗鬥爭不斷出現。為使廣大工人能認識自己的曆史使命,真正實現從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變,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團結廣大工人,組織廣大工人為自身的解放而鬥爭,開展文化工作就成為提高階級覺悟,壯大黨組織的最有力的方法。當時黨的創始人通過對廣大工人的文化教育和宣傳,作為開展工人運動的主要途徑。
在工會建立以前,一般是采用工人俱樂部的組織形式開展活動。1920年9月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派鄧中夏、張太雷等同誌到長辛店,在工人群眾中辦起了勞動補習學校和俱樂部,此後又以京漢鐵路為中心,開辦工人夜校並出版工人小報《勞動者》。這是我國工人運動史上第一個工人俱樂部和第一張工人報紙,這個工人俱樂部就是北方鐵路工會的前身。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黨中央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工運的領導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書記部在上海成立“滬西工友俱樂部”,開辦工人夜校,出版工人小報《勞動界》。而後,毛澤東、劉少奇等在安源建立了路礦工人俱樂部、河北山海關京奉鐵路工人俱樂部、大冶鋼鐵廠俱樂部等。這些工人俱樂部著重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文化補習和娛樂活動,一方麵起到了宣傳、教育廣大工人的作用,另一方麵又起著組織和領導廣大工人同資本家作鬥爭的作用。工人俱樂部成為工會的主要活動場所和鬥爭場地,工人群眾的文化工作也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工人俱樂部在中國工人運動早期的群眾鬥爭中起著啟蒙、宣傳和組織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失敗後,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統治之中,工人俱樂部等工人文化娛樂場所被查封,黨和工會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工人文化活動由此轉入低潮。
(2)職工文化在革命鬥爭中形成。雖然白區大部分工人俱樂部被破壞了,但在上海等工人階級比較集中的大城市,黨領導的工人文化工作采用業餘的或隱蔽分散的形式仍然堅持開展活動,仍然成為教育和組織廣大工人的主要形式,如上海蟻社采用迂回、業餘的方式組織廣大工人討論“女子是否應回廚房去”、“坐黃包車是否合乎人道主義”等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工人認清舊社會種種不合理現象的階級本質,啟發工人群眾思考社會問題。基督教青年會則吸收青年工人,組織討論“上帝麵前人人平等”和“人的權利”等,鼓勵工人爭取民主權利。而在中央蘇區,由於黨和紅色政權的重視,不少工廠中開始建立“三人團”,開展由工會組織的工人文化活動,如工人文化補習班,工人俱樂部等,尤其有蘇維埃政府製定了《勞動法大綱》,規定工人享有文化教育權利。蘇區不少工人紛紛上夜校,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由文盲到學會識字和看報,工人文化課深受群眾歡迎。中央蘇區政府還撥發相當於職工工資總額的2%作為工人的文化基金。由此,中央蘇區的工人文化得到了很大鞏固。
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白區的工人和青年紛紛組織歌詠隊、救護隊、戰地服務隊、演出隊開赴前線。留在後方的工人和文化工作者則組織各種抗日文化團體,如職業婦女俱樂部、益友社、華聯同樂會、銀錢業聯誼會、報業同仁會等,利用當時抗日形勢傳播抗日文化,宣傳進步思想,介紹蘇俄書籍,培養工人運動骨幹。上海的益友社最盛時期共有社友一萬五千餘人,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陝甘寧邊區等黨領導的地區,普遍宣傳學習《共產黨宣言》、《聯共(布)黨史》、《社會科學二十講》、《八月的鄉村》和《新生代》等,喚起了無數青年工人如饑似渴地閱讀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工礦企業大唱《流亡三部曲》、《大刀進行曲》、《遊擊隊員之歌》,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劇,鼓舞廣大群眾的抗日熱情,自覺奔向抗日前線。各廠礦在此期間組織工人群眾開展各種球類和歌詠活動,大大豐富和活躍了工人群眾的業餘生活,吸引和團結了一大批中間群眾,接受進步影響,從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解放戰爭時期,白區通過由黨組織的各種文化團體到工人群眾中宣傳反內戰、反饑餓活動,通過組織文化活動吸引廣大工人認清蔣介石反動集團假和談真內戰的嘴臉,如上海中紡十二廠演出的《女工們》、《誰之罪》等,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鼓勵廣大工人群眾為爭取解放而鬥爭。在黨領導的解放區,工人群眾則進一步開展學文化、學技術的活動,工人俱樂部作為主要的場所,承擔了職工文化的主要職責,如文化補習掃盲、文化娛樂活動、宣傳演講、圖書閱覽和歌詠演出等。為配合解放區政府發展生產、鞏固後方、奪取全國勝利的要求,各廠礦普遍唱《茶館小調》、《跌倒算什麼》、《團結就是力量》和《咱們工人階級有力量》,從而團結和教育廣大工人群眾為全國解放作貢獻,團結一致為前線,充分調動了廣大工人群眾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職工文化以工人俱樂部為主要形式的活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揮了教育啟蒙作用,宣傳提高作用,娛樂健康作用和支持壯大作用,它以不同的方式團結和教育了廣大工人群眾,為奪取新民主主義勝利、實現自身解放、翻身當家作主而鬥爭,因而,它具有明顯的先進性和革命性特點,具體表現為:
①職工文化是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產物,它不僅是工人運動的活動形式,而且也是工人運動的主要內容。
②職工文化有先進理論的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同中國職工實際相結合,深受廣大職工的歡迎,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③職工文化形式多樣,因地製宜,靈活方便,其內容適合廣大職工的需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緊跟形勢和社會發展,因而,具有很強的戰鬥鼓舞作用。
④職工文化具有很濃厚的政治解放色彩,職工文化是圍繞著工人階級翻身解放、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和黨的新民主主義時期奮鬥綱領而展開的。
⑤職工文化不僅是工人階級自身解放的重要工作,而且已納入黨的革命鬥爭的新戰線和新內容,具有很強的黨性。
⑥職工文化為革命輸送了人材,為黨培養了許多骨幹。如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的許多工人參加了黃埔軍校。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不少工人成為我黨我軍的優秀幹部。另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陳雲、鄧中夏、李立三、張太雷、惲代英、向警予和楊子華等都曾從事過工人俱樂部的工作。
職工文化的光榮曆史已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和我黨的黨史。
職工文化的發展
全國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企業職工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在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中已規定了職工具有文化教育權,1950年6月的第一部《工會法》更加明確規定了工會經費中有實際工資總額的15%為職工文化教育費,這就為工會職工文化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大氣候。與此同時,職工文化正式納入全國總工會文教部的重要工作內容,具體負責指導和管理企業職工文化活動,自此,各省、區和直轄市都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從而促進了全國各企業職工文化的普遍開展。
(1)新中國初期職工文化的發展。
①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各大城市和省會城市都建立起有一定規模的工人文化宮。黨和國家領導親自題詞,另外還有朱德、董必武、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分別為各地、市的工人文化宮題詞。廣大職工群眾不僅在政治上翻了身,而且也深深感受到在文化上也翻了身,真正體現了當家作主。1950年全國有工人文化宮和俱樂部789個,至1958年發展到31604個,增加了40倍。職工文化活動的場所不僅大大增多,而且其規模和設施也越來越完善,有圖書館和閱覽室,有棋類和撲克,有體育活動器材,有教室和娛樂室,參加職工文化活動的人數逐步增多。
②職工文化活動主要依托工人文化宮和俱樂部,一方麵仿效前蘇聯工人文化宮的活動內容,另一方麵又有中國傳統方法和曆史上沿襲下來的做法,既有思想政治性,又有知識娛樂性,適應了廣大工人的多層次需要。全國總工會分別於1950年和1955年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工會俱樂部工作會議,係統地提出了文化宮、俱樂部的性質、作用。方針和任務,明確了方向。職工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由思想教育、科學普及、圖書閱讀,生產技術知識、文學藝術和體育娛樂活動等組成,職工文化體現了一種“大文化”的態勢,全方位地展開,尤其是職工文化宮和俱樂部成為廣大職工活動的主要地點。它不僅聲勢大,影響廣,而且也成為社會文化方麵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這一時期工人文化宮的組織管理比較鬆散和落後,活動方式上有行政化傾向,這與廣大職工要求進行自娛自樂的願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妨礙了職工文化的進一步提高。
③由於整個社會還處於經濟恢複時期,國家正在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廣大職工中存在著數量不少的文盲和半文盲,職工文化活動中文化補習和掃盲就成為主要任務,由工會和行政聯合組織的聲勢浩大的文化教育由此展開,全國有70%的職工進入夜校或掃盲班,許多職工第一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階級教育和唯物主義發展史觀的教育,職工群眾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時,大規模的職工群眾性質的歌詠活動、集體舞活動、地方戲曲、曲藝、話劇和文學寫作等活動也蓬勃興起。在大文化普及的基礎上開始湧現出一批有才華的工人作家和藝術家,如上海工人創作的小說《車間裏的春天》,就被翻譯成幾國文字,發行到國外。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職工文化。由於受到“左”的思想影響,工會職工文化自1957年開始,也受到了衝擊。20世紀50年代後期,工會係統掀起了批判所謂“工團主義”傾向的工運路線,批判“工會獨立論”,強調黨的絕對領導,不允許工會開展符合實際要求的活動,在城市“公社化運動”中刮起了“工會消亡風”和“共產風”,這就給工會各項工作包括職工文化活動帶來了極為嚴重的消極影響,工會組織及其所辦的文化事業被大量緊縮和削減,全國有2000多個電影放映隊交給了政府,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等被合並,調走了許多職工文化活動的設施和財產,全國文化宮從1957年的1634個銳減到1960年的752個。職工文化活動中許多為工人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題材被取消了,閱讀外國名著被當成宣揚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閱覽美化生活的書刊當成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表現,演古裝戲被當做宣揚才子佳人和帝王將相,遭到責難和批判,禁止跳舞,文化宮變成了“文化空”,這就極大地挫傷了廣大職工群眾對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生活和對多種精神生活追求的積極性。但是,廣大職工和基層工會仍然堅持開展職工文化活動,全國總工會於1960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召開了基層俱樂部工作經驗交流會,推動了全國基層企業的職工文化活動的開展,同年5月,又舉行了全國職工文藝會演,3000多名業餘工人演員會聚首都演出,不僅促進了基層工會的職工文化工作,而且對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3)“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職工文化遭到嚴重破壞。“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文化,使黨和國家遭受到新中國以來最嚴重的損失,同樣也使工會的職工文化活動遭到摧殘。在這時期,全國範圍內工人文化宮和俱樂部被大肆破壞,多數被當做辦公室或倉庫使用。許多具有正義感的工會幹部和職工文藝積極分子被打成“保皇派”,被剝奪了從事職工文化工作的權利。這一時期是職工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最低潮時期。
(4)改革開放促進了職工文化大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政治路線重新確定,撥亂反正,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社會文化領域中不斷清除“左”的影響,工會的群眾文化工作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基層工會的職工文化活動由此也開始恢複。1979年,全國總工會召開了14個省、市的文化宮、俱樂部工作座談會,職工文化作為重要工作再次得到了肯定。
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職工群眾的文化活動,把職工文化當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1981年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關心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指示》,1983年又批轉中央宣傳部等四部門製定的《關於加強城市、廠礦群眾文化的幾點意見》,提出“文化工作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群眾文化工作的任務是:
①通過文化,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和社會主義覺悟,培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培養科學態度和實幹作風,發揚積極進取和勇於改革的革命精神,激勵人們熱愛祖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獻身奮鬥,造就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②使人民群眾在勞動、工作之餘能夠得到有益身心的文化娛樂,以利於消除疲勞,恢複體力,陶冶性情,煥發精神。
③從體力和智力兩方麵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增進自己的知識技能、智慧和健康。《意見》對職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總體要求,這就極大地激勵了廣大工會工作者和廣大職工群眾,大家歡呼職工文化的春天來臨了。各地工人文化宮和俱樂部全麵認真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尤其是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為職工文化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四大、十五以及十六大、十七大報告中,都提出要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繁榮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為此,全國總工會也在1983年召開了全國第三次工會俱樂部工作會議,1987年召開了全國工會文化宮、俱樂部工作會議。基層工會的職工文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新觀念,改造帶有計劃經濟特點的文化模式,全方位、多功能、多係統地開展職工文化活動,努力適應新形勢下職工群眾的文化需求。這一時期工會文化事業基本上形成了網絡化。到1986年,全國已有文化宮和俱樂部6萬餘個,圖書館(室)有2.5萬多個,電影放映單位3.3萬個,職工文化的優勢深入到家庭,深入到職工的業餘生活領域。職工文化呈現為多元化,其形式手段也多為現代化。各地的職工文化一方麵是多樣化,另一方麵又同社會文化和地方區域文化相結合,呈現地方特色和傳統特色。職工群眾關心的科技知識,生活健康知識和保健旅遊知識更加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職工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滿足廣大職工的文化需求已成為工會文化事業的中心任務,現有的職工文化其內容和形式等方麵已同廣大職工的實際要求形成新的差距,職工文化的模式已從單一性轉為多樣性,進入了嶄新的大發展時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職工文化的成果和麵臨的問題
黨的十五大召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速度加快,市場經濟體製的影響已滲透到職工文化中來。職工文化一方麵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麵職工文化又麵臨著新的挑戰。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力弘揚工人階級的崇高思想和勞模精神”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我國工會高度重視提高職工素質、加快職工隊伍知識化進程,維護職工的精神文化權利。
(1)工會十四大以來職工文化活動取得的成果。2003~2008年的5年間,我國工會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提高職工隊伍科學文化技術素質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實施“職工素質工程”,組織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5年來,全國工會係統大量創建示範性職工學校79所、示範性文化宮,充分利用各類職工文化教育陣地,開展職工培訓,並繼續開展職工讀書自學活動。積極創新職工文化體育活動載體,舉辦中國職工藝術節、新世紀工人歌曲征集、全國職工小品大賽、全國億萬職工健身活動等具有重大影響的示範性文化體育活動,開展“五一文化獎”評比表彰,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地建設職工文化基地,培育職工文化人才,打造職工文化精品,豐富職工精神生活。
(2)職工文化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①一些企業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有的企業領導認為經濟效益是硬任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可有可無,可多可少、把職工文化理解為“玩玩樂樂”,有的企業領導認為搞職工文化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生產經營沒有多大好處,“劃不來”,因而,企業領導對職工文化活動不予重視和支持,觀念上對立或滯後,形成企業職工文化難以開展的“瓶頸”。
②企業職工文化的陣地和設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文化活動方式單一,層次較低,不能滿足職工對文化活動的需求。許多企業的文化設施陳舊簡陋,還停留在黑板報、夜校上課的水平上,廣大職工迫切需要的科學技術、環保、健美和健身、家庭理財,體育、旅遊等方麵的活動很少開展,電腦網絡等新形式得不到體現,造成了許多文化宮門庭冷落。不少體育設施由於管理不善,致使無法使用,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
③經費投入不足和文化市場的衝擊製約著職工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許多中小企業的職工文化活動由於經費緊縮而無法開展,而社會上的娛樂場所卻強烈的吸引著許多青年工人參加,使得職工文化在這些企業中呈現萎縮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市場逐漸興起。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文化產業加速發展,據統計,我國文化係統文化產業增加值從1990~1998年增長了6倍。雖然,企業工會和行政對本企業的文化設施進行了一定的投入,但與社會文化企事業相比仍是力不從心和捉襟見肘。另外,企業職工文化方麵的骨幹和管理人員的嚴重流失也是阻礙企業職工文化發展的又一個原因。
職工文化的性質和特點
(1)職工文化的性質。
①先進性。職工文化存在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自身,廣大職工是職工文化的主體,它體現了工人階級的狀況和要求。首先,職工文化是工人階級的文化。由於工人階級是先進的領導階級,它的文化是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指導,以滿足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根本要求為己任。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就是職工文化自身的任務和職責,因而職工文化代表著社會發展規律和職工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其次,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是職工文化的基礎,現代化發展的最新科學知識和技術經驗最容易被廣大職工接受和使用,職工文化和現代化的文化進程是一致的。再次,職工文化直接在黨的領導和支持下開展。從職工文化的曆史傳統和現實狀態上認識,職工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壯大離不開黨的領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職工文化的迅速壯大,並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使得職工文化的水平不斷提高。因而,職工文化的先進性是農民文化、婦女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所不具備的。
②綜合性。職工文化體現了企業發展的要求和社會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職工文化隸屬於企業,包括各種服務行業。企業本身具有多樣性,職工文化圍繞著企業並依托企業而開展的,因而,職工文化包括基礎性文化知識,政治、經濟、法律、藝術、文藝和技術各個方麵的知識,也包括高級專業知識。另外,社會文化中的生活、健康、環保、體育、旅遊、美術等多種知識也是職工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其綜合性的知識大大超出軍隊文化、校園文化和鄉村文化。職工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縮影,它具有明顯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功能,這又是區別其他群體文化的又一個方麵。
(2)職工文化的特點。
①群眾性。職工文化的主體是廣大職工群眾,沒有廣大職工的參加就沒有職工文化,職工文化的存在基礎是職工群眾。目前在我國各種企業和服務行業中有一億多職工,有各類職工文化的設施近六萬個,每天都有幾百萬人在進行活動,這是最典型的群眾活動。同時,這種群眾活動是工會組織和管理的集體性活動,往往集中在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等場所內進行。
②自主性。職工文化的參與者是廣大職工,它的活動是以自願和自覺為前提,沒有任何脅迫和行政性命令的色彩,是廣大職工根據個人發展需求而加入的,自願加入和自願退出同時並存。職工文化具有強烈的民主性,職工文化活動的開展完全取決於職工自覺程度,職工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檔次和規模也是由職工自主參與程度而定的,它體現了職工群眾的覺悟程度和愛好程度以及能力程度,它以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為核心動機,因而,它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是“我要參加”和“要我參加”的統一。
③業餘性。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決定了職工文化是廣大職工群眾在工作之餘進行的,它包括工作後的休息時間和法定的休息日和節假日,它不占用生產時間。極個別活動和個別人員的文化活動,如紅五月、國慶、“七一”等重大節日時,必須經企業行政領導的批準才能進行。職工文化更多的是職工在自主時間內合理安排和組織的,因而,職工文化往往又通過許多業餘團體、小組和協會出麵組織,它既解決了文化活動中的困難(時間和場地、經費等),又有利於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傳播,這是區別於專業文化團體的又一個特點。
④娛樂性。職工文化除規範的學習教育外,還有大量的文化娛樂活動,如圖書閱覽、電影、電視、電子遊戲、展覽、音樂、舞會、美術、攝影等各種形式,通過寓教於樂的方法,把職工求新、求樂、求知和求美結合起來,通過娛樂消除疲勞,消除心理緊張,恢複精力,調節體力,促進廣大職工身心健康發展,達到陶冶情操,提高品味和素質。正由於職工文化具有這種色彩,才吸引了廣大職工的參加和支持。
⑤多樣性。這是指職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是豐富多彩的。有學習教育、培訓、演講、展覽,有遊戲、娛樂、體育、歌詠、跳舞等,還有許多地方特色的活動,如北國冰雕、南方花展、天津大鼓、蘇州評彈、內蒙古的烏蘭牧騎、廣西對歌等。職工文化的多樣性還具多層次、多元化和多功能的色彩,如旅遊、圍棋、花鳥、烹調和時裝等,文化娛樂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吸收了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增加了電子遊戲、電腦操作、卡拉OK、健美活動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局麵。
(3)職工文化的構成。
職工文化由職工文化活動、職工文化事業、職工文化的組織和管理工作、職工文化隊伍和職工文化理論等組成。
①職工文化活動是指在8小時工作之外,職工參加具體的娛樂和溝通交往。如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和舞蹈的學習和交流;服裝設計和研究;有關健康和環保的宣傳、演講;體育鍛煉和競賽;影視播映製作和賞析等。職工文化活動是產生職工文化事業,開展職工文化工作,形成職工文化理論的基礎,它隨著社會環境和企業的經營活動的發展而發展,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
②職工文化事業是為了適應職工文化活動而建立起來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如工人文化宮、俱樂部、電影放映館、圖書室、體育賽場等,它們都可以獨立進行或聯合進行,這些活動場所既是工會的財產,也是基層工會的文化事業。它是專門為廣大職工開展活動而設置的,直接為職工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有償和無償服務的統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根據《中國工會章程》第三條的規定,工會會員享受工會舉辦的文化教育、體育、旅遊等的優惠待遇。
③職工文化的組織和管理是指為了更好地指導職工文化的開展,基層工會成立專門的服務機構,如工會宣教部門。有些企業行政也設立職工教育科室,並且配備一定的人員,具體管理職工文化活動,直接安排職工文化事業的實際運作,其中既有專職人員,又有大量的業餘積極分子,具體承擔職工文化活動的組織工作、業務輔導工作以及一部分後勤保障工作。
④職工文化隊伍是職工參與人員按其興趣愛好與特長長期穩定的積極分子隊伍。他們在各類文化活動中充當骨幹和核心,經常輔導和幫助其他參與者,不計報酬或計極少報酬,進行奉獻性的工作。這是職工文化活動經久不衰的組織保證,它不同於行政管理製度中的人事調配、編製,它具有很強的自願性和流動性。
⑤職工文化理論是對職工文化產生和發展規律研究的科學總結。它包括基礎理論,即關於職工文化性質、地位、作用等的基本知識,以及應用理論,即關於職工文化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經驗、新內容、新形式等方麵的研究成果。職工文化理論目前已建立為一門新的學科——職工文化學,已被許多企業和職工所重視。
基層工會職工文化的基本要求
(1)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做到“三個麵向”,實事求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是我黨的理論指導思想,同樣也是工會和職工文化的理論基礎。這是職工文化的思想和政治保證,從當前的實際出發,要做到“三個麵向”:
①必須麵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最基本的國情,它具體表現在黨的一係列路線、方針、政策中,職工文化必須在這個大前提和大環境中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現實和未來的統一,職工文化依此開展才有價值和意義。
②必須麵向現代企業發展,尤其是麵對本企業的發展要求。本企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要求,是職工文化開展的直接內容和任務。職工文化一方麵為職工服務,另一方麵也要為企業發展服務;隻有密切聯係企業現狀和發展要求,職工文化才會得到企業行政的支持。
③必須麵向職工群眾的實際。職工文化的根本宗旨是為職工群眾服務,滿足廣大職工的要求。要準確體現這個宗旨,必須全麵掌握本企業職工的基本狀況和主要傾向。職工文化在滿足廣大職工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要求時,必須要有重點地進行,保證多數職工的文化要求。要通過調查研究和征求意見,充分了解和滿足廣大職工的意願,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2)必須重視職工文化的創新。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包括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形成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係、科技文化創新體係、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等內容。中國工會十五大要求各級工會把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作為重要任務來抓。職工文化創新勢在必行。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它給我們提出了挑戰,即我們如何適應高科技時代的到來。原先我們所掌握的一般文化和科學知識已遠遠不夠用了,許多新思想和新理論對於廣大職工來講仍然是很陌生的事,許多新設施和新產品、新技術還不知道如何掌握它。因此,職工文化必須針對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和企業、職工的新要求進行重新定位。要改變職工文化中陳舊或過時的內容和形式,改變原有的習慣模式,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走出“圍城”,及時吸收和采用新的知識。
創新必須針對原有的機製進行更深刻的改造。
①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創新思考,立足本企業進行觀念更新,而不要照搬照抄其他企業模式。
②要吐故納新。創新的方式可以從廣泛的角度上認識,即把社會上新理論、新概念、新觀念引進來;對原有的內容作實質性的調整和充實;采用全新的活動方式;增加新設施和新場地,拓寬空間,延長時間,采用新組合和新製度等。職工文化創新不僅要拓寬思路,更重要的是拓寬文化活動的範圍,提高文化活動的質量,在職工文化的熱點、焦點和力點上做文章,力求效率和效益兩個方麵的不斷提高,充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新的文化氛圍。
創新就是在職工文化的多樣性、多功能和多層次方麵有所發展。由於職工文化精神方麵需求的多樣性,必須緊跟形勢,全方位地開創各種文化活動,永不保守、永不滿足,不斷發展,認真體現“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3)必須做好職工文化的規劃和投入。職工文化的發展和運作離不開規劃。從目前各基層工會職工文化的現狀看,都不能同社會市場體製下的文化產業和政府辦的文化事業相比。職工文化受到企業經濟效益和物質設施條件的製約,它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職工文化的發展必須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人力和物力進行合理的規劃。這種規劃必須以勤儉節約、精打細算為原則,在主觀努力和客觀可能的結合上,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既要有雄心壯誌,又要腳踏實地,不搞“假、大、空”的花架子。
職工文化的發展和運作同樣也離不開一定的投入。職工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和經濟實力基礎上的,沒有一定的投入,職工文化是無法運轉的,尤其是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運作,職工文化的投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七大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當今基層工會職工文化的投入必須以自身投入為主。不少企業有關職工文化的行政投入在不斷地縮減,這就迫使職工文化的投入必須廣開門路,在力爭行政增加投入的同時,基層工會自身也必須加大投入,積極發展工會自身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職工文化的投入,一方麵是人力的合理調整,另一方麵是經費和撥款的投入。當前,不少基層工會的職工文化經費短缺或虧損嚴重,職工文化活動舉步維艱,這就需要基層工會廣開思路。如一些活動內容和形式可采用聯合投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有的場地可以麵向社會,有償調劑,有些可以租賃、承包或轉讓等市場化運作手段,多方籌措資金,吸引社會個人和集體投資,從而使職工文化有一定的經濟保證。
(4)必須抓好職工文化的管理。管理是職工文化發展的運作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不少基層職工文化活動中通常的弊病是“鬆、散、亂”。要克服這些弊病,就必須在管理上加大力度,實行“嚴、緊、實”的要求。要以“嚴”字當頭,即嚴格控製,嚴肅認真,嚴明要求,按規劃,按章程,按標準進行。“緊”指的是對文化活動的開支要精打細算,責任到人。搞好文化活動要以投入產出的“功效”觀念為指導,反對官僚主義和鋪張浪費。“實”是指搞文化活動要實實在在,有實際成效,反對無效勞動和無益操作,更要反對隻講動機不講效果的傾向,注意糾正虎頭蛇尾的形式主義傾向。
職工文化工作中存在的種種不足和弊病,究其原因,許多是在於管理製度的不全和執行不力。在職工文化的管理製度中,最重要的是崗位責任製、廉政製度、激勵製度、監督製度和決策製度。把管理製度建設抓好,並嚴格執行之,是職工文化健康發展的唯一的出路。
(5)必須重視職工文化的骨幹隊伍建設。職工文化是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基層工會的職工文化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充分發揮職工隊伍中的積極分子的作用,把那些素質高的職工作為開展文化活動的骨幹。要以骨幹帶一般,去影響、團結和吸引廣大職工,不斷提高廣大職工的文化品位和素質。
職工文化活動骨幹必須以自願為主,要依靠他們的熱情和自覺性為廣大職工服務。基層工會必須善於發現人才,善於發揮他們的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在業務上加以培養、鞏固和提高,否則,他們的積極性不能持久,他們的業務水平也很快會落伍於時代文化的進程。必須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後顧之憂,並給以一定的經濟補償和福利待遇。
職工文化骨幹隊伍建設的目標是:建設一支穩定的、人數較多的、具有較高素質和能力的隊伍。要實現這個目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隻要基層工會重視職工文化骨幹隊伍的建設,職工文化人才和骨幹就會不斷出現。
2.職工文化的方針和任務
職工文化的方針
列寧指出: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這就提出了一個服務對象問題,文化歸根到底是為誰服務的。文化可以為多數人服務,也可以為少數人服務。在文化為誰服務的問題上,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個基本前提,即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是明確的,它是為社會主義製度和勞動人民服務的,而不能偏麵理解文化的目的和功能,也不能僅僅局限在一事一時的服務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在文化領域進行了撥亂反正和正本清源的工作,文化工作為社會主義和人民大眾服務的核心思想得到進一步肯定。同樣,職工文化的宗旨也是必須為職工群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認真嚴肅地考慮精神文化產品的社會效果,在這一前提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有機統一、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的有機統一,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製腐朽文化。這些論述進一步為職工文化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1)堅持職工文化“二為”方向。職工文化的“二為”是指:為廣大職工群眾服務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職工文化的“二為”方向確定了職工文化的根本宗旨,這是一個帶根本性質的問題。
職工文化的對象和主體是職工群眾,根本目的是不斷提高廣大職工的思想、文化、技能和體魄素質,從身心兩個方麵得到提高和充實,使廣大職工實現從經濟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從單位人到文化人的飛躍。職工文化的中心內容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基礎,涉及思想、道德、法律、文學、藝術、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麵的綜合活動。職工文化要堅持正確導向,要防止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的侵蝕,防止落後的、庸俗無聊或低級趣味意識和行為的幹擾影響,要以優秀文化感染人、陶冶人、鼓舞人、塑造人和武裝人,從而保證廣大職工在文化活動中健康發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2)貫徹“雙百”方針。“雙百”方針是指黨和國家在社會文化和學術教育領域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我國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的根本方針。“雙百”方針同樣適用於職工文化,它也是職工文化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
“雙百”方針的基本點是民主性,即民主參與,民主討論,自由組合和競賽。
①職工文化貫徹“雙百”方針,具有群眾性。群體文化的特點就是民主參與、自由選擇、互助提高。
②職工群眾中蘊藏著許多優秀人才和積極分子,職工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場所,讓他們找到了發揮自己特長和才幹的環境和途徑,這對職工文化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③由於我國地域廣闊,不同職業、年齡、民族、地區、經曆和文化程度的職工具有多樣性要求,需要有多種文化內容和形式,需要在“雙百”方針指導下來進行交流和提高。
④職工文化必須是以職工群眾自己組織、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為特征的活動,必須是健康、文明和科學的文化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要堅持積極向上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反對見利忘義,一哄而上的短期行為。
(3)執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文化是一種社會曆史現象,它具有創造性、民族性、綜合性、曆史性和繼承性的特征。列寧也曾說過,無產階級文化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地上跳出來的東西,而是對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職工文化是我國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深受我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雙重影響,也必須在我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繼承基礎上不斷發展。
①“古為今用”是指繼承我國優秀的曆史文化遺產為現代社會所用。我國有五千年悠久曆史的文明,文化基礎豐厚而紮實,是一個巨大文化寶庫,其中有許多優秀的、進步的文化知識,有許多人文理論和科學技術知識,是我們今天十分有用的東西。毛澤東同誌曾經指出,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②“洋為中用”是指外國文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所吸收和利用。對於外來文化,要反對保守和封閉主義。文化是無國界的,同時,也隻有在各國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本國的文化才能發展。職工文化也隻有不斷吸收和利用外來文化,才會更加豐富多彩和生動活潑。
③“推陳出新”是指在原有的文化內容、結構、形式等諸多方麵,根據現代化發展和職工群眾的需要不斷地調整,促進職工文化創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地湧現,職工文化必須緊跟形勢。“推陳出新”要求職工文化必須在繼承發展的總思路下進行,必須以實事求是精神為指導,既不是全麵否定,推倒重來,也不是修修補補和“小打小鬧”,而要以社會現代化發展為導向,以職工群眾和專職人員相結合,上下協調地展開。
(4)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既是指導一切工作的總方針,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必須牢牢把握,也是社會文化和職工文化的指導方針。
從職工文化的性質、特點、地位和職工對文化活動的實際要求出發,職工文化產生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現代化建設的國情,它依賴於國情並且又為國情服務,二者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辯證關係。在新世紀新階段,職工文化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領會和自覺運用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和改進職工文化工作。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觀點,保證職工文化的健康發展。
(5)認真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由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與工人階級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工人階級是自覺的、先進的領導階級,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工人階級有能力、有水平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廣大職工發揮出巨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職工文化堅持“依靠”方針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
①要有主體意識。在職工文化的一切活動中體現職工群眾的要求,也就是要有群眾觀點。必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②要有服務意識。職工文化為職工文化需要服務,不斷提高廣大職工的文化和技能水平,這是職工文化的根本任務。這種服務必須是全心全意的,而不是隻搞形式主義的體現。
③要有民主意識。職工文化是職工群眾自己的事,職工的事由職工自己來辦。開展職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進行民主參與。相信職工,依靠職工,認真貫徹群眾路線,從職工中來,到職工中去,形成職工文化內部良好的氛圍。
④要有團結互助意識。團結互助是工人階級的優良傳統,從事職工文化也不例外。不同層次的職工具有不同的文化層次和精神要求,這就要求職工在自我組織、自我娛樂中互助、互幫、互教和互濟,從而達到共同提高或各有收獲,形成生動活潑的局麵,增強職工文化的影響和吸引力。
職工文化的任務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黨和國家對群眾文化工作極為重視,作出過許多具體指示。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黨同誌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工會十五大報告要求:“提高廣大職工的整體素質,不斷發展工人階級的先進性,造就一支具有先進階級理想、社會主義道德、現代文化科學知識和嚴格組織紀律的強大階級隊伍,……各級工會要把提高職工隊伍總體素質,組織職工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貢獻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基層工會必須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工會十五大的要求,努力完成職工文化的各項任務。
(1)職工文化的基本任務。
①通過各種文化活動,提高職工群眾的精神境界和社會主義覺悟,培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培養科學態度和實幹作風,發揚積極進取和勇於改革的創新精神,激勵職工熱愛祖國,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功立業,造就未來發展的一代新人。
②使職工群眾在生產和工作之餘,得到有益身心的文化娛樂,以利消除疲勞,恢複體力,陶冶性情,煥發精神。文化娛樂的內容,要以有益於職工身心健康為原則,寓教於文化娛樂之中。既要注意防止迎合某種庸俗的低級趣味,以致在思想上腐蝕職工群眾的偏向,也要注意克服強求一切文化娛樂活動都要直接配合或表現當前某一政治內容的偏向。
③積極創造條件,使職工群眾在業餘時間有可能自願地參加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從體力和智力兩個方麵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增進知識、技能、智慧和健康。
(2)職工文化的具體任務。
①向廣大職工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教育,提高職工政治思想覺悟。突出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加速實現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要求全體職工群眾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以主人翁精神搞好各項工作,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要求職工文化要運用各種形式向廣大職工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宣傳黨的基本路線,進行黨的形勢任務和方針政策的教育,加強普法和道德教育,進行先進入物,先進事跡和先進思想的教育。工會組織一定要有強烈的陣地意識,務必做到“守土有責”,絕不給錯誤言論的消極腐敗的思想文化提供傳播陣地,自覺抵製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文化的侵蝕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