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工會小組的重點工作(1 / 3)

第四章工會小組的重點工作

1.工會小組的安全教育工作

工會小組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工會小組每個成員掌握基本的安全與衛生知識,提高小組成員安全意識和技能。安全教育包括安全責任教育、安全生產方針教育、安全法規教育、事故案例教育和安全衛生知識教育等。

安全責任教育

教育各小組成員認識自己在安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搞好安全生產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自覺遵章守紀,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抵製違章指揮。

安全生產方針教育

在強化“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教育時,要破除“安全和生產是對立的,要生產就必然影響安全”、“環境惡劣條件差,難免不出事故”等錯誤觀念。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認識、掌握事故發生的規律,有意識地發現和排除隱患,達到避免傷害,預防事故的目的。

安全法規教育

對小組成員要進行安全法規教育,使小組全員都了解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規、標準和企業安全生產的製度、規定和規程。要逐步提高對知法、守法、執法、護法重要性的認識。

事故案例教育

事故案例教育是安全教育的極好教材。工會小組要結合行業和本企業、車間、班組的事故案例進行教育,使職工更好地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尤其要對微傷、未遂事故進行認真分析,防微杜漸,改進工作。

安全衛生知識教育

安全衛生知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有:

(1)生產工藝過程和安全技術。

(2)各種設備、設施性能和操作方法。

(3)作業的危險區域和崗位作業安全事項。

(4)生產中使用的有毒有害材料以及有毒有害物質的防護知識。

(5)危險、特殊作業的安全知識。

(6)消防製度與方法。

(7)個體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方法。

(8)要注重對新工人和調崗工人的崗前培訓教育,對特殊工種要進行特別培訓。

2.工會小組的安全製度檢查

工會小組安全檢查一般包括日常安全檢查、定期安全檢查和安全檢查表。

日常安全檢查

一般采用“一班三檢”製度,即班前、班中、班後進行安全檢查。班前檢查,消除作業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班中檢查,製止或糾正違章作業,及時排除事故隱患;班後檢查,清理作業現場,不給下班留下隱患。

定期安全檢查

(1)確定檢查範圍、對象和標準。檢查範圍和對象包括:設備、設施的不安全狀態(危險點和隱患),人的不安全行為(違章作業),環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方麵存在的缺陷。

(2)檢查時間應該有明確規定。如每周、每季、每年的具體時間,也可考慮在設備檢修期間、節假日期間進行。

(3)檢查標準。針對不同的作業崗位,依照有關規定製定相應的標準。

(4)對安全檢查查出的問題,應該采取措施。能夠整改的隱患,要組織有關人員及時整改;對不能解決的問題,要采取防範措施,並向上級領導和工會反映,督促及時解決。

安全檢查表

日常或定期安全檢查,最好使用安全檢查表。安全檢查表的內容要根據工藝與設備的事故預防控製要點來確定。內容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具體細致,但不煩瑣,關鍵要有效、簡便。

3.工會小組的安全生產管理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工會小組的安全生產工作逐步得到加強,但事故多、職業危害大的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當前工會小組發生的傷亡事故中,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或目前技術上還不能解決的原因而造成的事故是極少的,絕大多數是責任事故。加強工會小組安全建設,是減少傷亡事故和各種災害事故最切實有效的辦法。工會小組安全管理就是為了保障每個小組成員在勞動過程中的安全健康和勞動能力,保護所使用的廠房、設施、設備、工具等國家或集體財產不受意外損失而采取的綜合性措施。綜合性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以崗位責任製為核心的工會小組安全生產規章製度、安全生產技術規範等。

工會小組安全生產工作要實行目標管理,逐步實現製度化、標準化、規範化,杜絕人身傷亡事故和中毒、火災、爆炸等事故發生,消除職業危害,向各類災害事故為零的目標努力。安全生產的目標要具體化、數量化,內容至少應包括:工傷事故次數和職業病的控製指標,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的經濟損失控製指標,工會小組日常安全管理考評指標。應根據班組的實際情況,在明確總目標是事故為零的前提下,製定短期、中期、長期目標。製定的目標值要先進、可行,要激勵每個小組成員創造條件,努力實現目標。

4.工會小組的安全技能訓練

安全意識和技能訓練要經常反複進行,安全技能訓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不拘泥於固定形式的,但一定要達到訓練的效果和目的。在進行訓練時要特別注重模擬故障訓練和危險預測訓練。

模擬故障訓練

訓練前,要擬定好故障點,做好標記,然後請被訓練者進入現場,按規定程序排除故障。這種訓練可以培養被訓練者的反應能力,處理故障的速度和準確性。在進行模擬故障訓練時應注意訓練前、訓練中、訓練後都要采取保護措施。

危險預測訓練

危險預測訓練的具體步驟如下:

(1)選定一個崗位或某台設備。

(2)由作業班每個人發言,說出潛在危險和易發事故,推測可能引發的事故。然後,總結每個人的發言,找出潛在的危險。

(3)確定危險重點。要求全體人員到現場,針對崗位或設備邊說邊指出危險部位。同時,大家共同確定應該立即解決的重點危險因素。

(4)提出措施。讓每個人開動腦筋,提出自己的處理方案。要求方案切實可行、具體明確。

(5)確定行動目標。解決如何去做的問題,要求小組全員目標明確、行動一致。

5.工會小組的事故預防

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這兩個引發事故的直接原因(因素)是由許多間接原因(因素)決定的。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以某種順序相互作用而造成事故。如果能消除事故鏈中的某一個因素,就可以防止事故發生。為預防事故發生,工會小組應注重:

事故預防的著眼點

傷害事故發生前,往往有多次無傷害事故(未遂事故)為其前兆。造成人身傷害事故之前,也往往會有多起輕傷事故發生為其序幕。這好比大海中漂流的冰山,傷害事故隻不過是露出在海麵的冰山一角,而無傷害事故則相當於大海下麵冰山的主體。因此,預防事故的著眼點不是傷害事故,更不是死亡事故,而是無傷害事故。

安全行為管理

安全行為管理即人的不安全行為的控製。安全行為就是企業主體內在的安全需要與企業客觀環境(條件)交叉作用的產物和表現。安全行為管理就是指對主體安全行為進行研究、預測和控製等一係列安全管理活動的總稱。安全行為管理的目的是要充分調動全體人員的安全生產積極性,不斷增強克服個體不安全行為的能力,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互保意識。為有效控製因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事故發生,可通過如下途徑:

(1)培養安全生產興趣,消除人為過失。培養職工安全生產集體榮譽感,充分發揮職工的競爭心理,加強職工安全生產責任感。

(2)開展安全生產特征教育,使工人了解安全生產的相對性、複雜性和長期性,掌握安全生產的主動權。

(3)從管理措施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

開發人的安全行為

事故預防,除了控製人的不安全行為外,更為積極主動的方法則是開發人的安全行為,主要可采取以下的方式:

(1)從分析行為動機入手,正確判斷不安全行為的原因。

(2)滿足人們的正當需要防範於未然。

(3)掌握工作方法,激勵主人翁職責感。

(4)開展互保活動,搞好人際關係。

(5)開展“三不傷害活動”(我不傷害自己,我不傷害別人,我不被別人傷害),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物的不安全狀態控製

對物的不安全狀態控製,概括地說就是對“隱患”的控製。工會小組要經常或定期進行安全檢查,以盡早發現、控製、消滅隱患。安全檢查不但要重視查找所有設備、設施、工具等方麵物的不安全狀態,也要重視工作環境方麵的不安全狀態,如噪聲、濕度、溫度、照明、通風,工作現場的定置管理、安全通道、防護蓋板、欄杆以及滅火器材等,安全檢查時最好使用安全檢查表。對查出的隱患,工會小組能解決的由工會小組解決,解決不了的立即上報車間(企業),在車間(企業)沒有處理前,工會小組一定要有嚴密的防範措施。

6.群眾性經濟技術活動的開展

群眾生產經濟技術活動,是基層工會參與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長期以來基層工會在這一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麵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原有群眾生產經濟技術活動麵臨新的挑戰。近年來,基層工會對群眾生產生產經濟活動進行積極的探索,使群眾生產經濟活動在新的形勢下重新煥發青春,成為基層工會經濟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

為了保護、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的主人翁積極性,推進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中華全國總工會2000年下發了《關於實施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工程的意見》,對群眾生產經濟技術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根據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從行業和企業的實際出發,組織職工深入開展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技術協作、發明創造、崗位練兵、技術比賽等多種形式的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在工業企業中,重點圍繞產品、質量、成本、效益來開展,實現技術、工藝、設備、材料的創新。在商業、服務性企業中,重點圍繞質量、效益來展開,實現服務規範、服務知識、服務項目、服務功能的創新。各行各業都要突出創新、創先、創優、創最佳水平,走科技興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