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工會小組的重點工作(3 / 3)

(2)交流經驗,推動技術進步。通過該項活動,把先進的技術經驗予以推廣應用。

(3)開發職工的智慧潛力。職工技術協作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充分發揮每個職工的才能,挖掘他們潛在的智慧。

(4)開展技術扶貧活動,幫助一些虧損企業或技術薄弱的企業,開展技術谘詢,技術服務等活動,為社會做貢獻。

9.合理化建議的鼓勵和倡導

合理化建議,是指職工群眾為搞好生產、改進技術、完善經營管理以及解決職工生活方麵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的行動。

合理化建議是工會群眾生產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合理化建議主要包括技術改進和管理改善兩個方麵。

技術改進是生產技術的產品設計、工藝技術、生產設備、生產工具等方麵進行改造和革新。

管理改善,是在經營管理上對管理體製、運行機製、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麵進行改革和完善。

其範圍很廣,內容很多,凡對企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方麵,在組織製度、方法和手段上,提出帶有改進、創新因素的辦法和措施,均屬於合理化建議的範疇。

合理化建議的具體內容

具體內容可分兩個方麵,一是生產技術方麵;二是經營管理方麵,它包括:

(1)在管理理論、管理技術上有創見,對提高生產經營管理、經濟效益有作用的建議。

(2)在管理組織、製度、機構等方麵提出改革辦法成改革方案,對提高工作效益和企業應變、服務能力有顯著效果的方案。

(3)應用國內化先進管理技術和手段,在改善生產工作現場,提高現場管理水平和生產工作效益有顯著成效的建設性意見等。

合理化建議應具備的條件

合理化建議與一般性的意見是有界限的,一般而言,合理化建議應具備下列條件:

(1)有建議理由(進步性、可行性、效益性)。

(2)有辦法和措施(必要時應附圖紙)。

(3)有實施後預計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步性,是指建議者所提的方案、措施,相對於本單位原有事物有所進步、完善和提高;可行性,是指方案、措施、辦法在實踐中可以實施;效益性,是指項目實施後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隻提出問題的現象、名稱、要求而無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方法,屬於一般性意見,不能視為合理化建議。

10.技術改進工作

技術改進是指用先進的技術代替落後的技術;用先進的工藝和設備代替落後的工藝和設備;用先進的管理手段代替落後的管理手段,以改變落後的生產技術麵貌,實現以內涵為主的擴大再生產,以達到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節約能源、降低消耗、擴大生產規模、全麵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企業的技術改進工作與班組有著密切的聯係,工會小組應該全力協助班組做好技術改造工作。企業技術改造直接或間接地要靠班組去實施,因此,工會小組要在企業與車間的統籌安排下,積極組織、發動班組成員參與技術改造工作。

參與技術改進的主要內容是:

(1)產品改造。經過對現有產品進行分析,對用戶滿意的產品應不斷改進、繼續提高質量,對於不合用戶需求的或使用不經濟的滯銷產品,則應予以淘汰。

(2)生產設備和工具的改造。既要靈活多樣地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搞好消化移植工作,又要挖掘內部潛力,對設備和工具逐步進行更新。

(3)生產和操作方法的改革。在技術改造中,要把生產設備的改造和工藝操作方法的改革結合起來。

(4)生產環境和勞動保護的改造。綜合利用原材料和采用合用材料,注意環境保護消除汙染和治理“三廢”等問題。

工會小組在實施技術改造時必須按照企業的總體要求,做到堅持以內涵為主擴大再生產;堅持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的原則。為了更好地完成技術改進的任務,班組要充分發揮技術工人的作用,不斷提高組員的技術素質;加強同科技人員的協作;加強新技術的信息交流,積極采用和推廣新技術,為搞好技術改進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

11.職工互助互濟工作

職工互助互濟活動,是在工會領導下,發揚工人階級團結互助精神,依靠群眾力量,為解除職工生活中的後顧之憂而組織的具有互助互濟性質的活動。工會開展這項活動,能夠上為國家集體分憂,下為職工群眾解愁,同時促進職工間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職工互助互濟活動,是工會生活保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一項富有工會組織傳統特色的工作。不少企業由於發展的時間短、積累少、底子薄,職工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不能完全依靠企業來解決,從而更需要工會積極主動地組織這項活動,依靠職工群眾自己的力量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工會小組最貼近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最了解職工的困難和要求。因此,工會小組一定要組織好職工互助互濟活動。

職工互助互濟活動內容很多,主要有勞務互助、經濟互助和專項互助。

勞務互助主要是為了解決職工家務勞動負擔重、老弱病殘職工生活無人料理及其他方麵的職工生活困難而進行的以提供勞務服務為主的互助活動。經濟互助是職工在自願結合的基礎上,以儲金會的形式,在經濟上互相支援、互相幫助。職工經濟互助的形式很多,根據基層企業的具體做法,主要形式有:小組互助儲金會、職工幫困基金會、養老補充保險儲金會,等等。專項互助是解決職工生活中臨時發生的個人難以解決的天災人禍等較大困難,如各種自然災害。專項互助的主要方式是發動職工進行臨時捐贈,以幫助職工渡過難關。

12.職工困難補助和扶貧工作

幫助和扶持生活上有困難的職工克服困難,擺脫貧困處境,是工會組織維護職工利益,密切聯係群眾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工會職工生活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

職工生活困難的原因

從目前情況看,造成職工生活困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部分職工負擔重、收入低,使消費水平達不到社會最低生活水平;二是疾病傷亡、意外災害等,造成自己無力解決經濟困難。在職工遇到生活困難時,工會組織應從關心職工群眾利益出發,救濟和扶持貧困的職工,使困難職工的生活能夠基本保障和改善。同時,使有條件擺脫貧困的職工,經過適當扶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處境,走上生活富裕道路。

職工困難補助的標準

困難補助,是根據職工的實際困難情況,按照有關規定給予一定金額的補助。困難補助的標準,各時期、各地區都是有區別的。補助標準的確定,既要考慮困難職工家庭的具體情況,又要考慮本單位職工困難麵的大小、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和對經費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還要執行有關政策的規定。基層工會在做好困難補助工作時,要建立特困檔案和困補台賬,健全管理製度。

搞好扶貧工作

扶貧工作,是工會解決職工困難的一項新措施。從目前看,其基本方法是,工會動用部分困難補助經費或其他資金,以無息貸款的形式,幫助貧困職工的家屬從事各種形式的家庭事業或從事其他社會服務,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此外,有的工會還通過安排貧困職工家屬就業等途徑開展扶貧工作。

13.工會小組的自身建設和改革

工會的自身建設與改革是指工會組織通過一定的方法,從各方麵對於自身進行改造、健全和完善,以適應工會工作不斷向前發展的要求。工會自身建設與改革進行得好壞,直接關係到工會基本職責的履行、職能作用的發揮、工會工作方針任務的貫徹執行。影響到工會的地位和作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隨著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任務的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大力推進,既為工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舞台,同時也向工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加強工會自身建設、推進工會自身改革更顯必要性和緊迫性。

(1)基層工會是工會的基層組織,它聯係和服務基層職工群眾,是工會全部工作凝聚力、創造力的基礎,是落實工會各項工作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指導方針、工會工作方針任務和工會維權等重點工作的貫徹落實,工會自身建設與改革的成效,最終都要以推進基層工會建設、增加基層工會活力和職工群眾的認可程度,作為根本的檢驗標準。因此,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增強基層工會組織活力,事關工會工作全局,是工會自身建設與改革的中心環節。

(2)基層工會所屬工會小組是基層工會組織的細胞,是聯係基層職工群眾最直接、最基本的組織層次,也是整個基層工會工作的基礎,工會小組的狀況和工作成效,事關基層工會組織活力和工作全局。因此,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增強基層工會組織活力的重點。基層所屬工會小組,其目標和要求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維權觀,按照“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以建立健全工會小組為基礎,最廣泛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中來,最充分地把工會小組的活力激發出來,努力把工會小組建設成為組織健全、維權到位、工作活躍、作用明顯、職工信賴的職工之家,在促進企事業和諧發展中,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

(3)工會小組長是工會小組的領頭人、負責者,加強工會小組自身建設和改革責無旁貸。工會小組長必須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的重要性,通過抓好這項重點工作來加強工會小組的組織和製度機製建設、骨幹和工會積極分子隊伍建設、“職工小家”建設等,全麵提高工會小組的素質能力,增強活力,更好地發揮作用,以實現黨組織對工會的要求、職工群眾的期望,樹立好工會小組在職工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具體來說,工會小組長抓工會小組的自身建設與改革,主要是做好以下方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