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五經:《春秋》(15)(3 / 3)

專諸則對他說:“國君是可以刺殺的。不過我上有老母,下有年幼的兒子,現在我該怎麼辦呢?”

公子光說:“從今以後,我的身體,也就是您的身體,您身後的事都由我負責了!”就這樣,專諸答應了同他聯手刺殺吳王僚。

公子光於是找了一個借口宴請吳王僚,但卻在地下室裏埋伏好了武士。吳王僚赴宴的時候,道路兩旁坐的都是自己的武士,從屋裏一直做到大門口,這樣門口、台階、裏門和坐席上,全部是吳王僚的親兵,他們全都拿著劍護衛著吳王僚,戒備森嚴。不僅如此,前來為吳王僚進獻食物的人,在門外都要脫光衣服,再穿上吳王僚準備的衣服,然後才可跪著將食物端上去,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刺客。而且,吳王僚在進食的時候,親兵還會用劍挾著進獻食物的人,劍尖一直挨著獻食者的身體,避免他有所動作,然後,才將食物遞給吳王僚的親信,然後再給吳王僚呈上去。由此看來,要想刺殺吳王僚,困難重重。

宴席進行到高潮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上有病,借機進入地下室,讓專諸做好刺殺的準備。專諸為吳王僚端來一條魚,魚腹中藏著一把短劍。專諸走到吳王僚跟前時,掰開魚,趁機用短劍殺死了吳王僚。與此同時,吳王僚的親兵也將手中的劍刺進了專諸的胸中,局麵頓時混亂。公子光趁機放出埋伏好的武士,將吳王僚的部下全部殺死了。

接替吳王僚登上國君之位的,自然是籌謀多時的公子光,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吳王闔閭。闔閭封專諸的兒子做了卿,並將魚腸劍函封,永不再用。

申包胥泣秦廷

申包胥是楚王的後裔,對楚國忠心耿耿。

伍子胥父親被陷害的時候,伍子胥出逃,臨走前,對好友申包胥說:“將來有機會,我一定要顛覆楚國。”

做為愛國者,申包胥不認同伍子胥的做法,但做為朋友,申包胥卻也不會陷害他,隻能對他說:“大家一起努力吧!將來你努力顛覆楚國的時候,我就要努力複興楚國。”

伍子胥因為幫助公子光獲得君位,因而受到吳王的重用。伍子胥以“擾楚疲楚”為由,勸說吳王攻楚,得到吳王的采納。

而此時的楚國,奸臣費無極雖然被誅殺,但由於長久以來政治不清,加之對中原小國的欺淩,已經限於內憂外患之中。吳王趁令尹子常羞辱唐、蔡兩國國君的機會,派伍子胥、孫武聯合兩國出兵攻打楚國。楚國戰敗,都城郢都被吳軍攻破。吳軍進入郢都後,大肆掠奪,給楚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而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派人將楚平王的屍體挖掘出來,鞭屍泄恨。

對於伍子胥的複仇,申包胥表示理解,但卻無法認同他做出鞭屍泄憤這樣的過激行為,更無法認同吳軍對楚國百姓的蹂躪。於是,在一腔愛國熱情的指示下,申包胥走上了複興楚國的道路。

要複興楚國,必須尋找外援。當時有力量與楚國抗衡的大國,隻有秦國和晉國。但晉國長期與楚國爭霸,兩國積怨已深。況且吳國也是在晉國的扶植之下才強大起來的,因而外援不可能是晉國。秦國就不同了,秦國經常與楚國聯盟對抗晉國,而且楚昭王就是秦國公主所生,秦國公不可能撇下外孫的國都不管。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就成了申包胥唯一的依靠,也是複興楚國的唯一可靠外援。申包胥對秦王說:“吳國好比一頭野豬、一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楚國就是最先受到傷害的諸侯國。我們國君楚昭王無法抗衡吳軍以守住自己的國家,隻好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他派小臣向您來告急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大王您的鄰國,那麼他也會像侵擾楚國一樣侵擾秦國。趁現在吳國還沒有完全滅亡楚國,您還是出兵幫助楚國奪取一些土地吧。如若不然,楚國滅亡了,另一部分沒被征服的土地就成為大王您的國土了。如果大王您能憑借自己威望來安撫楚國人,那麼楚國將世世代代侍奉君王您。’”

秦哀公知道出兵對於中原各國的影響,稍有不慎,可能會招致晉國及其他諸侯國的討伐,這對自己是不利的。因而他婉轉地拒絕了申包胥的請求,對他說:“寡人知道楚國目前的處境,你先暫且到旅館休息吧,寡人召集大臣討論一番,再告訴你決定。”

申包胥不死心:“我們的國君如今還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安身立命之所,下臣怎敢獨自休息呢?”

說完,申包胥就站起來,靠著院牆痛哭起來,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連一口水都沒有喝。秦哀公聽不下去了,為他作了一首詩:《無衣》。申包胥讀完詩之後,連續叩了九個頭,然後才肯坐下並停止哭泣。申包胥對於國家的忠誠打動了秦哀公,秦國於是就派親兵出國援助了。

成功獲得援兵之後,申包胥身先士卒,直麵吳軍。而與此同時,越國也在後方襲擊吳國。吳國陷入兩麵作戰的困境,吳軍連續失敗,國內引起內訌。再加上吳軍對楚國人的掠奪行為惹怒了楚國百姓,吳軍在楚國上下軍民一心同仇敵愾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出楚國,楚國成功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