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五經:《春秋》(16)(1 / 3)

楚國複興之後,楚昭王要獎賞申包胥,但他拒不受賞,躲到山裏隱居起來了。楚國做為“老牌”大國,很快從創傷中恢複過來,此後還順利地滅了周圍幾個小諸侯國,依然保留了強國的地位,後來還成為“戰國七雄”中最有實力的國家之一。楚國之後的一切,不得不說,申包胥是有著巨大功勞的。

夾穀山齊魯會盟

周武王即位之後,為了維係東方的統治,將齊國封給薑尚,將魯國封給周公旦的長子伯禽,這兩個國家都是周天子最親近的地方,是周王朝的兩大支柱。尤其是魯國,實際上相當於頭等王國。但魯國地理位置不佳,東邊有齊國,西邊有鄭國和宋國,周邊這些國家都很強大,魯國始終未能發展壯大起來。不僅如此,各諸侯國並沒有因為魯國是“頭等王國”而尊敬它,臨近的宋國甚至經常侵擾魯國邊境。

為了確保邊界人民的安全,魯國派人出使齊國,表示願意與齊國結盟。齊國心想:如果魯國被削弱了或者滅亡了,自己的身邊就會有一個強敵,還不如有魯國這樣一個屏障,於是也表示願意與魯國結盟。在這種情況下,齊魯兩國就決定會盟,成立友好聯盟,共同對抗鄭國、宋國。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天,魯定公和齊景公相會於夾穀山,商討聯盟一事。孔子代表魯國,擔任這次會盟的儐相。

齊國大臣犁彌知道孔子是一個厲害的角色,想要借此機會戰勝孔子,於是對齊景公說:“孔子雖然是一個懂得禮儀的人,但是他缺乏勇氣,如果我們派人以武力劫持魯國國君,那麼我國的利益能得到最大保障。”

齊景公覺得犁彌的話有道理,於是就命萊人上前,想要以武力劫持魯君,完成對齊國有利的會盟。

孔子識破了齊國的陰謀,連忙帶著魯定公往後退,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卻挺身走向前,對前來參加會盟的士兵們說:“士兵們快拿起武器衝上去!齊、魯兩國國君友好相見,夷人俘虜卻妄圖用武力來搗亂。我相信這也不是齊國國君的意思。中原以外的人不得圖謀中原,夷人沒有資格擾亂齊、魯兩國的會盟。武力是不能逼迫友好的,這樣做對神靈不恭,也是傷害德行的行為,至少是喪失禮儀的行為。我相信任何一個國君都不會這樣做的。”

齊景公聽到孔子這番話,趕緊命萊人離開。兩國國君這才繼續會盟。

在舉行盟誓時,齊國人在盟書上加了一條不合理的條件:“如果齊國軍隊出境作戰,魯國要派遣三百輛兵車跟隨齊國,否則就要根據盟誓接受懲罰。”

孔子看到後,先作了一個揖,然後回答道:“如果齊國不歸還魯國汶水北岸的土地,卻反而讓魯國供給齊國的需要,那麼齊國也要根據盟誓接受懲罰。”

齊國無奈,隻得同意歸還鄆邑、瓘邑和龜陰邑等現屬於齊國的土地。

盟誓完畢,齊景公說要設享禮款待魯定公。孔子對齊景公的寵臣梁丘據說:“怎麼?難道齊國和魯國以往的典禮製度變了嗎?會盟已經結束了,而且沒有設享禮款待,讓辦事的人白白辛苦。設享禮要準備犧尊、象尊和音樂,現在犧尊和象尊不能出國門,音樂之禮又不能在夾穀山這樣的野外湊合進行,沒有這些東西的享禮是不符合禮儀的。這就好比以秕稗款待,是對國君的恥辱。忘卻禮儀更是不可取的。齊國為什麼不好好考慮一下禮儀方麵的事再決定是否設享禮呢?享禮的作用是發揚光大德行,如果起不到這個作用,還不如不設享禮。”

齊景公覺得孔子的話也很有道理,於是就不再舉行享禮,兩國君主盟誓完畢就各自回國了。

自這次會盟之後,齊、魯兩國形成攻守同盟,兩國團結一致抗敵,魯國邊境從此很少受到宋國的侵擾。夾穀山也因此成為會盟聖地,被魯國派人保護起來。

齊國陳氏專權

春秋末年,陳氏家族開始發展壯大起來,齊景公死後,陳乞就開始獨攬大權,掌握了齊國的權政。

在魯昭公十年的時候,齊國發生了四姓之亂,陳無宇的陳氏家族就是在此時開始發達起來的。當時,陳無宇和鮑氏聯合起來將欒施和高強趕走了,然後將他們的財產瓜分。陳無宇是一個忠厚之人,於是,他將得到了田地統統歸還給了齊景公,自己則沒有要一丁點賞賜,回家鄉養老去了。後來,陳無宇獲封高唐一帶的封邑,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到了陳無宇的兒子陳乞的時候,陳氏家族的勢力越發壯大,直到最後掌握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