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五經:《春秋》(15)(2 / 3)

魯昭公十年夏天,陳無宇和鮑氏家族的大家長鮑國都得到消息說欒施和高強要前來攻打自己,於是,陳無宇就將家臣武裝起來,準備迎戰,並且找到鮑國和他商量對策,鮑國也已經做好了戰鬥的準備。兩個人在商量的同時,又派人不斷察看欒施和高強的行動。陳無宇對鮑國說:“你看他們現在雖然沒有動靜,我們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說明他們會攻打我們,但是,如果他們知道我們已經武裝好了,肯定也不會放過我們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我們先下手為強,趁他們現在沒有防備,先攻打他們。”鮑國同意陳無宇的意見,於是,兩家人聯合起來開始對付欒施和高強。

高強和欒施麵對陳無宇和鮑國的攻打,他們認為如果可以將國君掌握在手中,那麼陳氏和鮑氏就奈何不了他們了。於是,他們就來到了公宮,想要進入宮中,但是卻遭到了齊景公的拒絕。無法進入宮中,他們隻好去攻打南門——虎門。

晏嬰聽到這個消息後,就穿上了朝服來到虎門外站著,看著四姓家族。四姓家族都想要請晏嬰到自己家裏去,但是晏嬰統統拒絕了。他的部下以為他要幫助他們其中的一方,可是,晏嬰卻說:“無論是哪一邊,他們哪裏有值得我要去幫助的地方嗎?”晏嬰是非常看不起他們無良的品德。他的部下勸他離開,但是,晏嬰卻說:“國君正處在危難之中,我怎麼可以獨自離開呢?”於是,晏嬰就一直站在那裏,直到齊景公召見他,他才離開。

四姓家族在稷門展開大戰,結果,欒施和高強戰敗。第二次他們在莊路又展開戰爭,欒施和高強再次敗走,此時,欒、高兩家已經呈現出了頹敗之勢,失敗就在眼前了。最後在鹿門一地,他們徹底失敗,欒施和高強隻好逃到魯國去了。陳無宇和鮑國勝利了,隨後,他們就將欒、高兩家的財產瓜分了。“四姓之亂”至此結束。

陳無宇得到了欒、高兩家的財產後,晏嬰勸他說:“你應該將分到的欒、高兩家財產獻給齊景公。謙讓是人的最基本的德行,能夠將東西讓給他人更是最高的美德。爭奪之心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但是,見利忘義的行為是不能做的,隻要做到見利不忘義才可以勝過他人。如果你貪得無厭,不但不會給你帶來利,反而會使你招致災禍。現在放棄的利不但不會讓你損失,反而會讓你得到更多的利。”陳無宇認為晏嬰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將分得的財產獻給了君王,自己則告老還鄉,僅求得了高唐一塊小小的封地來頤養天年。陳無宇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正確的,正是因為他放棄了眼前的利益,所以,後來他們陳氏家族不斷發展壯大,後來他的兒子掌握了齊國政權,直到最後取代了薑氏,陳氏一族成了齊國的統治者。

專諸刺王僚

伍子胥逃到吳國的時候,當政的人是吳王僚。前一任吳王諸樊的遺囑中說,讓後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因為他最小的弟弟季劄是一位賢人,父王壽夢原本就打算將王位傳給季劄的,隻是他一直不肯,諸樊就想通過這個辦法將王位傳給弟弟。但是,當諸樊的其中一個弟弟夷昧臨終將王位傳給季劄時,季劄再次謝絕了,並以歸隱表示自己無意國君。不得已,吳國人就將夷昧的庶兄僚立為吳王,是為吳王僚。

夷昧的兒子公子光是一位很有抱負的人,眼看王位落到叔叔手中,他很不甘心。伍子胥一到達吳國,就看出他的野心誌在王位,於是就暗中幫助他,為他推薦了刺客專諸。公子光知道專諸是一位勇士,於是便像對待賓客一樣地好好待他,然後尋找時機奪位。

楚國邊境的鍾離和吳國邊境的卑梁氏因為采桑引起紛爭,雙方互相攻擊。當時的楚國雖然不是霸主,但畢竟是一個大國,怎麼會忍受吳國這樣一個毫無名氣的小國來欺負呢?所以楚平王為此事大怒,於是發動全國兵力,準備討伐吳國。吳王僚派時任大將的公子光應對楚軍,公子光攻下楚國兩地,回來。伍子胥本想說服吳王僚繼續進攻楚國的,但公子光卻看穿了伍子胥為父兄報仇的私心,決定不攻打楚國。此事雖然無關於王位,但吳國卻因此與楚國結為仇國。

五年後,楚平王去世,他與秦國女子所生的兒子軫繼位,是為楚昭王。吳王僚認為,當前楚國舉國辦喪事,應該沒有精力打仗,於是就想趁此機會派遣燭庸、蓋餘兩名大將出兵楚國,同時派季劄去訪問中原各國,看看中原諸國對他攻打楚國有什麼辦法。但楚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成功將燭庸、蓋餘的軍隊截斷,燭庸、蓋餘無法率軍回吳國,吳王僚手中一時沒有軍隊。

這對於一直致力於王位的公子光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對勇士專諸說:“中原地區流行這樣一句話:‘不去索取,怎麼可能得到呢?’況且,我本應該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我就應該得到王位。如果我成功了,那麼即使季劄回來了,也沒有資格廢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