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五經:《春秋》(11)(2 / 3)

子木聽到這裏,心中很不安,立刻向楚康王稟報自己所聽到的,希望他請回伍舉,恢複他的官職。

季劄觀樂

吳國公子季劄來魯國訪問,雙方談論完正事,魯襄公邀請季劄欣賞周朝的音樂和舞蹈。

欣賞完《周南》和《召南》,季劄情不自禁地讚歎:“真好啊,說明周朝已經奠定了王業的基礎,已經開始教化了,隻是還沒有完成而已。即使如此,百姓再辛勞也不會怨恨啊!”

魯襄公見季劄竟然能根據音樂猜測出當時的創作背景,很高興,於是又讓他欣賞其他樂曲。

魯襄公讓樂工為他表演《邶風》、《庸風》和《衛風》。季劄聽完《衛風》,就情不自禁地讚歎道:“真好啊!這個音樂層次已經比較深了,已經有了憂思,反映執政者憂而不困的氣度,但還不至於困窘。我聽說衛國的康叔、武公就是這樣的德行。也許這就是《衛風》的內涵吧!”

魯襄公讓樂工為季劄表演《風》。季劄聽完,讚歎道:“真好啊,音樂宏大而深遠,這應該是一個國家的樂歌啊,可以成為東海諸位諸侯國的榜樣,這正是薑太公的國度,國運不可限量!”

魯襄公讓樂工為季劄表演《鄭風》。季禮聽完評道:“真好啊,溫婉細膩,讓人感動。隻是太細膩了,說明國家製度太過繁瑣,百姓難以忍受。恐怕鄭國要先於其他諸侯國而滅亡了。”在座的人對他得出這樣的解釋表示奇怪,季劄解釋道:“《鄭詩》曰‘其出東門,有女如雲。’又曰‘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管兮’。這種靡靡之音掩蓋了高雅的藝術,說明鄭國百姓的整體藝術水平不高,所謂‘禮樂崩壞’,這是亡國的征兆啊!”

魯襄公讓樂工為季劄表演《南風》。季劄聽完讚賞道:“真好啊,氣勢博大、坦蕩,歡樂而又不放縱,周公東征時,就應配這樣的樂曲。

魯襄公讓樂工為季劄表演《秦風》。季劄聽完讚賞道:“真好啊,宏大到了極點,可做為正聲。周王室的故地,才有資格放這種樂曲吧!”

魯襄公讓樂工為季劄表演《魏風》。季劄聽完讚賞道:“真好啊,粗獷而不失婉轉,變化曲折又自然流暢,如果輔助於德行,可以讓人成為賢明的君主了。”

魯襄公讓樂工為季劄表演《唐風》季劄聽完後說:“這個思慮深遠,陶唐氏的通民在嗎?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這首音樂給人的感覺這麼憂思呢?如果不是出現了賢德的後代,誰會這樣呢?”

魯襄公讓樂工為季劄表演《陳風》。季劄聽後隻是說:“國家沒有了主人,還能夠長久嗎?”

魯襄公讓樂工為季劄表演《鄶風》以下的樂歌,季劄聽完就不評論了。

樂工為季劄表演《小雅》。季劄聽完說:“真好啊!一心憂思,即使有怨恨也不訴說,這應該是周朝德政衰微時出現的音樂吧,先王的移民還是存在的。”

樂工為季劄表演《大雅》。季劄隻說一句:“真廣闊啊!”

樂工為季劄表演《頌》。季劄稱讚:“真是好到極點!正直不傲慢,委曲不厭倦,哀傷不憂愁,歡樂不荒淫,利用不匱乏,寬廣不張揚,施予不耗損,收取不貪求,安守不停滯,流行不泛濫。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有法度,樂器先後有序。這都是擁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樂工為季劄表演舞蹈《象簫》和《南龠》,季劄看後評價道:“好是好,但有美中不足之處。”

季劄這種通過音樂議論政治形勢的做法讓魯襄公產生很大興趣,於是就命人演奏本國的樂曲、舞蹈,看看季劄如何評價。

樂工為季劄表演舞蹈《大武》,季劄欣賞後評價道:“真好啊,周朝興盛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支舞蹈所傳達的內容吧。”

樂工為季劄表演舞蹈《陬》,季劄欣賞後評價道:“聖人雖然偉大,但也有不足之處,做聖人委實不易!”

樂工為季劄表演舞蹈《大夏》,季劄欣賞後評價道:“真好啊!這支舞蹈所傳遞的內容,為民請命卻又不居功自傲。這樣的人,除了夏禹外,還有誰呢?”

樂工為季劄表演舞蹈《陬簫》,季劄欣賞後評價道:“賢德到極點了,真是偉大啊!欣賞完這支舞曲,感覺就像上天包容萬物、大地包羅萬象。恐怕即使超過大德大行的人也無法達到這支舞蹈所能傳遞的力量,真是最高境界了。如果還有其他舞蹈,我也不奢求再欣賞了,沒有什麼能超過這支了!”

季劄以音樂和舞蹈教化功能的強弱來形容時代的興衰,是認為音樂有教化人心、輔佐政治的作用,政治的清明與否也會影響到音樂的表達。這與周代將音樂舞蹈做為禮儀的一部分來治國是有一定關係的,因而那些描述普通百姓生活的部分,如《鄭風》,季劄不屑一顧,因為“樂”做為一種統治手段,應該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與一般百姓無關。

欒氏之亂

欒氏的先祖因為擁護重耳複位,因此後來成為趙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曆經數代的發展,到了欒書時,欒氏儼然已經成為趙國的執政者,是繼趙盾之後執政時間長久、影響力最大的其中一位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