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奚舉賢
晉國貴族之間權力鬥爭很激烈,人們都想讓自己手下的人掌握更多的政權。
大夫祁奚因為年邁,便向晉悼公告老還鄉。
晉悼公問他:“你走了之後,誰有資格接替你的職務呢?”
祁奚回答說:“解狐可以。”
晉悼公奇怪地問:“他不是你的仇人嗎?為何舉薦他?”
祁奚回答說:“大王是問誰可以接替我的職務,而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晉悼公就立解狐接替他的職務,但解狐未來得及上任就死了。於是晉悼公又問祁奚:“你覺得誰可以接替中軍尉一職呢?”
祁奚回答說:“祁午可以。”
晉悼公感覺更奇怪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為什麼你既推薦與你有仇的人,又推薦與自己的關係密切的人?”
祁奚回答說:“大王是問我誰可以接替中軍尉,而不是問誰是我兒子。”
不久中軍佐羊舌職死了,晉悼公又問祁奚誰可以接替這一職位,祁奚推薦了羊舌職的兒子,他的回答仍是“大王問我誰適合這個職位,而不是這個職位與我有什麼關係。”
晉悼公覺得祁奚是一個正直的人,便任命他的兒子祁午為中軍尉,任命羊舌職的兒子羊舌赤為中軍佐。
後來,晉國大臣範宣子殺死大夫羊舌虎,並株連其兄叔向入獄。有人勸說叔向求助於寵臣樂王鮒讓,讓他幫忙說情。叔向卻認為,唯有正直的祁大夫能救他。祁奚聽說這件事之後,不顧自己年邁,駕車來見範宣子。
他對範宣子說:“《尚書》有雲,對於有智慧、有韜略的人,應該相信他、保護他、安慰他。叔向在參與國家大事的時候很少出錯,教誨人又不知道疲倦。對於這樣的人,我們應該重用、安撫,怎麼能株連他呢?株連這樣的人才是我們國家很大的損失啊。曆史上,鯀雖然被處死,但他的兒子大禹卻得到重用;管叔、蔡叔雖然被殺逐,他們的兄弟周公卻能輔助成王。現在,你怎麼因為羊舍虎而不顧大局株連他的弟弟呢?”
這番說辭,義正言辭,範宣子很感動,就和他一起見晉平公,說服晉平公赦免了叔向。然後祁奚悄然離開,叔向連登門拜謝的機會也沒有。
祁奚這種以國家社稷為重,這種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舉賢不為諂、救人不圖報的行為值得推崇,受到世人的稱讚,孔子稱其“唯有賢能才可以舉薦賢能啊!”司馬遷也稱讚他“可謂不黨矣!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
師曠論衛人出其君
晉國大夫師曠博學多才,尤其在音樂方麵有很深的造詣,是一位著名的樂師。然而他的才華又不僅於此,他對政治也有非凡的見解,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晉國國君、齊國國君都曾向他問政。其中師曠論衛人出其君是他關於政治見解的最精彩論述。
衛國國君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就這件事,晉悼公問師曠:“衛國人趕跑了自己的國君,這是不是太過分了呢?”
師曠回答說:“這也許是衛國國君太過分了。賢明的國君,應該是獎賞好人,懲罰壞人。對自己的百姓,要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對百姓的寬容,要像對大地那樣寬容。隻有這樣,老百姓才會愛護自己的國君,像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的敬愛他,像對待日月一樣敬仰他,像對待神明一樣崇拜他,像害怕雷霆一樣害怕他。國君能做到這些,難道百姓還會趕走他嗎?
“國君是祭祀神明的人,也是百姓的希望。如果百姓的生計都得不到保障,神明沒有人祭祀,百姓絕望,國家沒有主人,那麼這個國家還要國君幹什麼呢?不趕走他趕走誰呢?
“上天創造百姓,並為百姓們選擇了一個國君,就是讓國君治理和愛護他們,不讓他們喪失天性。有了國君,又安排人輔佐他,讓這些人監督他、保護他,避免他做出越軌之舉。因此天子有公輔佐,諸侯有愛卿輔佐,大夫有貳宗輔佐,士人有朋友幫助,平明、商人、工匠、奴仆、養牛人、養馬人,都有自己親近的人。這樣大家互相幫助,善良的人應該受到讚揚,有過錯的人就應該得到糾正,有患難的人應該得到救援。
“自天子以下,人們又都有各自的父兄子弟來監督和愛護。太史負責記錄國君的言行,樂師為國君作諷諫的歌詩,樂工為國君吟誦規諫的文辭,大夫為國君開導、勸諫。士人傳達大夫的話,平民可以公開論政,商人可以在市場上公然發表言論。正如《夏書》所說:‘宣令官搖著木舌鈴沿路宣告,官員自由規勸,工匠可以以自己的才藝勸諫。’正月初春時節,宣令官該沿路宣告了。
“上天是愛護百姓的,難道會讓一個人騎在百姓頭上任意妄為嗎?肯定不是這樣的。衛獻公被趕跑,可說是咎由自取。”
衛獻公被趕跑,站在國君的立場上,是“犯上作亂”,但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可以算是“水可以覆舟”。師曠敢於在晉悼公麵前闡述“民貴君輕”思想在當時可謂難能可貴。
伯州犁問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