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五經:《春秋》(10)(1 / 3)

“秦國又有新的國君即位了,我們的國君晉景公伸長了脖子遙望西邊:‘多麼希望秦國能與我們再交好啊!’但是他沒有等到這個結果,秦國的國君依然不肯開恩與我們結盟,反而趁我國遭遇狄人禍亂的時候,侵略我國臨河的縣邑,焚燒萁、郜兩地,毀壞我們的莊稼,屠殺我們邊境的人民,迫使晉國發生輔氏之戰。後來秦國國君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果實,於是向先君獻公和穆公求福,然後派車命令我們的晉景公說:‘我們想和你們重修舊好,拋棄昔日的仇恨,恢複過去的友好,以此來紀念我們的先君從前的攻擊。’不幸的是,盟誓還沒有完,我們的晉景公就去世了,晉國不得已召開令狐盟會。此時秦國國君又開始產生歹意,背棄了剛剛立下的盟誓。秦國的敵人白狄,是我國的姻親。秦國國君命令我們說:‘你跟我一起聯手打白狄。’我們的國君為了珍惜同秦國的交情,不惜舍去這位姻親,接受秦國的命令攻打白狄。但沒想到秦國兩麵三刀,對白狄說:‘晉國準備攻打你們。’白狄雖然表麵上聽從了你們的勸告,但他們心理實際上是憎恨你們這種做法的,將你們的所作所為告訴了我們。楚國人也知道秦國喜歡反複無常,也主動跑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叛了令狐之盟,跑來向我國結盟。他們對著著皇天上帝、秦國的三位先公和楚國的三位先王宣誓道:我們雖然和晉國有來往,但我們隻關注自己的利益。’楚國對我們說,他們討厭你們這樣反複無常的行徑,之所以公開這些事,是為了懲戒那些同樣反複不專一的人。其他諸侯國聽到楚國這些話,都為秦國的所作所為感到痛心,都願意同我們接近。

“現在我奉命率領使團來到秦國,完全是為了大家好,目的在於結盟。如果大王您能開恩眷顧各諸侯國的情感,可憐我國國君,賜予我們盟誓,這就是我國國君最大的心願了,我國國君會安撫諸侯國不滿的情緒,讓大家遣散,不讓他們鬧事。如果大王您不推行大恩大德,我們的國君也就沒能力遣散其他諸侯國了。現在我已經轉達了全部意思,怎樣做才是對秦國有利的,望權衡再三!”

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時最後一次主力軍隊的大戰,此戰對晉國、楚兩國都有重大意義。

晉國派呂相與秦絕交之後,率領晉國四軍及中原諸侯國軍隊伐秦,發起麻隧之戰,最終獲勝,這使晉國的勢力更大了。楚國在麻隧之戰時沒有及時援助,因此麵對如日中天的晉國,楚國處於下風。

公元前577年,鄭國仗著背後有晉國撐腰,派子罕攻打楚國的屬國許國,但戰敗。鄭成公不甘心,率軍親征許國,迫使許國割地求和。楚國不滿鄭國“狗仗人勢”,為了替附屬國出頭,楚國派兵攻打鄭,順便對晉國的另一個附屬國——衛國也順帶攻打了。在晉國的幹涉下,最終許國舊地歸鄭國所有,但仍是楚國的附庸。第二年,楚王以土地誘惑鄭國,鄭國背叛晉,成為楚國的附庸。同年,鄭國派遣子罕攻打晉國的追隨者宋國。晉國一麵興師伐鄭,一麵聯合衛國、齊國、魯國,誓給鄭國一個沉痛的教訓。鄭國國君鄭成公急求於楚,楚共王派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統領三軍,與晉軍交戰於鄭地鄢陵(今河南鄢陵縣)。

晉國大夫士燮不願意同楚軍交戰,說:“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惠公不能整軍而歸。在晉狄萁之戰中,主帥先軫未能回來複命。在晉楚泌之戰,主帥荀林父率兵潰逃,這些都是晉國慘痛而恥辱的教訓,這些您也是知道的。現在我們麵臨楚軍,更增加了恥辱。”

他還說:“以前我們的先君多次與人作戰是有原因的。秦國、狄國、楚國都是強國,如果晉國不努力,子孫後代就要被欺淩。現在三個大國,已經有兩個屈服了,隻剩下一個楚國。一個國家既保證內部的穩定又保證不存在外來憂患,隻有聖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外部太安寧了,內部肯定有問題。現在我們為何不暫時放過楚國,讓晉國可以隨時保持著對外的警惕?”

六月二十九日,在月末的最後一天,楚軍一大早就擺好陣勢,威逼晉軍。很多晉軍軍官看到這陣勢都感到害怕。

上軍佐範匄看到後鼓勵大家說:“把井填平,把爐灶鏟平,在自己軍用中拉出陣勢,將隊伍之間的行道疏通。晉國和楚國都是天意所歸的國家,還擔心什麼?”

士燮聽了大怒,拿起戈將他趕出去,並怒吼道:“上天決定了國家的存亡,你一個小孩子知道什麼?”

中軍將欒書說:“楚軍心浮氣躁,隻要我們堅守陣營等待,三天之後,楚軍一定會撤退。等他們退走的時候,我們再出擊,肯定能勝利。”

新軍佐郤至說:“楚軍有六個弱點:兩個統帥彼此不和睦;親兵都是貴族子弟,況且都不是精兵;鄭國軍隊陣容不整;楚軍中的蠻人不會布陣;布陣沒有避開月末這天,這犯了天忌;士兵之間很鬧,彼此隻關注自己退路,沒有鬥誌。我們隻要抓住這六個有利時機,就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楚共王登上戰車,觀望晉軍的動靜,楚國令尹子重派太宰伯州犁跟隨楚共王左右。

楚共王問:“我看見晉軍正駕著兵車左右奔跑,他們這是幹什麼?”

伯州犁回答說:“那是他們在召集軍官。”

楚共王說:“那些人都到中軍營集合了。”

伯州犁回答說:“這是他們要召開軍事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