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戰最終以楚國的失敗告終,楚國陷入發展困境。與此同時,晉國國內也發生了危機,晉國上層貴族之間權力爭奪加劇,陷入內亂。秦國又趁晉國內亂之際,頻頻出擊晉國。晉國和楚國都陷於內憂外患之中。
在這種形勢下,晉國和楚國都有再次休整停頓的意思,於是在大夫向戌的積極奔走下,晉國和楚國在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國的西門發動了第二次弭兵會盟。第二次弭兵會盟,參加的國家已不僅限於晉、楚兩國,還包括齊國、秦國、魯國、衛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宋國、邾國、滕國等,共14個國家。
第二次弭兵會盟的盟誓曰:晉國的附屬國要朝拜楚國,楚國的附屬國要朝拜晉國。但親晉的齊國和親楚的秦國,二者屬於大國,不用朝拜楚國和晉國。而邾國為齊國的附屬國,滕國為宋國的附庸國,這兩個國家不參與會盟,因而不用朝拜晉國、楚國任何一個國家。
不過第二次弭兵會盟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發生的,各諸侯國更沒有誠意,晉、楚雖然歃血為盟,但為了爭奪盟主一職,他們將氣氛搞得更緊張。楚國的令尹子木曰不無感慨地說:“晉國和楚國指尖的恩怨已久,現在純粹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已,怎麼可能會誠信地對待盟約呢?”
第二次弭兵會盟後,晉楚爭霸暫時停止,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戰爭明顯減少,晉、楚兩大國之間40年內沒有發生過直接的軍事衝突,這也讓長期不得不追隨大國的中原諸小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但是,這些小國從此不得不將自己的物產同時貢獻給兩個國家,雖然不再承受戰爭的災難,但卻要承受晉、楚兩國的經濟剝削,對晉國、楚國承擔繁重的賦稅。各諸侯國為了緩和國內的矛盾,在政治、經濟等方麵都采取了一些符合曆史潮流的改革,建立起新的政治、經濟製度。春秋曆史,從前期的諸侯國之間爭霸,轉變為國內大夫間兼並,中原諸國的曆史,進入一個新時代。
另外,吳國做為新生的國家,因為參與第二次弭兵會盟,從此嶄露頭角。春秋的爭霸戰爭,也從中原地區,轉移到東南地區的楚國、吳國、越國之間進行了。
呂相絕秦
自殽之戰之後,秦晉之好結束,秦國與晉國的關係持續惡化,不僅互相敵對,更是互相仇視,絕不可能重修舊好。呂相絕秦可以說是一篇晉國聲討秦國的戰鬥檄文。
呂相是晉國的一名大臣,晉厲公派他出使秦國,與秦國絕交。
呂相說:“我們的先君晉獻公曾與秦穆公交好,當時大家一心,以盟誓來明確兩國的關係,以聯姻來加強彼此的友好。後來,上天為晉國帶來災難,迫使晉文公流亡到齊國,晉惠公逃亡到秦國。後來晉獻公局勢之後,秦穆公不忘從前的交情,讓晉惠公有機會重回晉國支持祭祀。但是秦國又沒有完成它的功勞,反而迫使我們發生了韓原之戰。事後秦穆公覺得對不起我們,於是幫助我們晉文公複國,這也算是秦穆公大功一件了。
“之後,晉文公親自戴盔披甲,不畏艱難險阻,四方征討,終於讓虞、夏、商、周的後代都來拜祭秦國國君,這些已經足以報答過去秦國對他的恩德了。鄭國人曾侵擾秦國的邊疆,是我們晉文公率領諸侯,聯合秦國包圍了鄭國。但秦國人卻背信棄義,不跟我們國君商量,就擅自與鄭國簽訂盟約。秦國這種背信棄義的做法,是任何諸侯國都深惡痛絕的,大家都想要同秦國拚命。但我們晉文公擔心秦國受到損害,就努力說服了大家,秦國軍隊這才安然無恙地回國。這多虧了我們晉國,晉文公對秦國有大恩啊。
“後來我們晉文公不幸去世,秦穆公不懷好意,蔑視晉文公,輕視我們的新國君晉襄公,還侵擾我們的國土殽,甚至斷絕與我國的友好關係,攻打我們的城堡,滅卻我們的滑國,離間我們的盟國,侵略我們的盟國,陰謀顛覆我們國家。即使如此,晉襄公依然記得秦國曾經的功勞,但為了避免晉國滅亡,才勉強同意在殽與秦軍打一仗以捍衛晉國。我們本想秦國饒恕我們不得已而為之的自保,秦國同意了,但卻聯合楚國來算計我們。幸虧蒼天有眼,晉國的大敵楚成王死了,秦穆公試圖勾結楚國侵犯我國的陰謀落空了。
“再後來,秦穆公和晉襄公也都去世了,兩國國君分別是秦康公和晉靈公。秦康公還是晉獻公的外甥呢!但這個外甥卻試圖顛覆我國,他扶持晉文公的庶子公子雍回國爭位,讓他騷擾我國,迫使晉國發生令狐之戰。秦康公依然不知悔改,還入侵我國的河曲,攻打我國的涑川,掠奪我國的王宮,奪走我們的羈馬,迫使我們發生河曲之站。我們國家通向東方的道路被阻塞,這正是秦康公所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