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五經:《春秋》(9)(2 / 3)

齊國戰敗之後,齊頃公派大夫國佐前去求和。國佐獻上滅紀國所得的甗和玉磬,並表示齊國願意割地。但郤克不接受,還說:“除非以蕭同叔子為人質,並且使齊國的隴畝全部改為東西向(這樣,晉國一旦向齊國進兵,就可長驅直入)。”

國佐回答說:“蕭同叔子是我們國君的母親。晉國與齊國地位相當,她也等同於晉國國君的母親。將國君的母親當做人質,這是非常不孝的,晉國怎能提出這樣的要求呢?恐怕以後難以號令群雄了。先王治理天下,施行因地製宜,怎麼將隴畝改為東西向呢?難道僅僅是為了晉國士兵的方便嗎?如果晉國再要逼迫我們,齊國也不害怕,我們會以死抗爭。”

此時,魯國和魏國兩國也勸說晉國,於是郤克便同意與齊國講和。

鞌之戰的勝利,使晉國成功打破了楚國和齊國的聯盟,晉國的大國地位得到穩固。

楚歸晉知罃

在晉楚邲之戰中,知罃被俘虜。十年之後,晉國與楚國關係好轉,晉國提出以楚國公子穀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首為條件,交換知罃,楚國人答應了。

楚國國君在送別知罃時,問:“你怨恨我嗎?”

知罃回到說:“兩國交戰,下臣能力不濟,不能成功,做了俘虜。大王和您的臣子沒有用我的鮮血來祭鼓,反而將我送回國去接受本國人的製裁,這都是大王您的恩惠啊!是下臣自己沒有才能,怎麼會怨恨別人呢?”

楚國國君就問:“那麼你感激我嗎?”

知罃回答說:“兩國交戰,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都是為了本國百姓生活得更好。現在兩國都壓住自己的憤怒,采取了互相諒解,兩國都同時釋放被俘的囚犯,以此為據結成友好之國。兩國交好,下臣並沒有參與,又怎麼有資格感激誰呢?”

楚國國君又問知罃:“那麼你回去之後,打算怎樣報答我?”

知罃回答說:“下臣沒什麼好怨恨的,大王您也不接受恩德。如今沒有怨恨,沒有恩德,也就無所報答。”

楚國國君依然不甘心,繼續問道:“即便是這樣,你心中總歸會有些想法吧?你現在正在想什麼,請一定告訴我。”

知罃回答說:“承蒙大王您的關照,身為囚犯的下臣,如果能活著回到晉國,晉國國君如果殺死我,那麼即使我死了,也是不朽的。晉國國君如果因為大王您的緣故赦免下臣,將我賜給您的外臣,我會向晉國國君請求,將我殺死在宗廟中,即使死了也是不朽的。如果晉國國君不殺我,反而讓我繼承宗子的位置,這樣按照晉國的次序習慣,我也能當晉國的軍師,有資格率領偏師治理邊疆。那麼將來碰到貴國的文武官員,我也不會躲避,隻會竭盡全力奮鬥到死,不會再有其他念頭,隻有這樣才能盡到人臣的本分,這也是對大王您關照這麼久最好的報答。”

楚國國君聽到這裏,感歎道:“最好還是不要跟晉國競爭了。”

知罃被俘之後依然對自己的國君忠心耿耿,將自己的職責視為至高無上,他這種為國拚搏的精神感動了楚國國君。後來,知罃官至中軍帥,幫助晉悼公恢複了晉國的霸主地位,終結了楚國的霸主曆史。

弭兵會盟

弭兵會盟是春秋曆史上重大的外交事件,宋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宋國大夫華元,既與晉國執政卿欒武子交好,也是楚國令尹子重的朋友。當他得知晉國和楚國互派使臣時,便想促進兩國的和平共處。

魯成公十二年 ( 公元前579年 )冬,華元先後奔走與晉國和楚國之間,調節兩國的矛盾,促成兩國的友好。在他的努力下,兩國終於決定冰釋前嫌。晉卿士燮,楚公子罷、許偃及華元,來到在宋國的西門之外會盟。

盟誓曰:晉國和楚國從此不再兵戎相見,大家從此同仇敵愾,共同麵對災荒和危難,相互周濟。如果有人危害楚國,晉國要幫忙討伐;如果有人為難晉國,楚國也要幫忙討伐。大家禮尚往來,道路暢通;對於有分歧的地方,大家一同討論對策,對於不朝於王庭者,大家共同討伐他。如果有人違背這個盟誓,那麼明神會誅殺他。

弭兵會盟體現了各諸侯國追求和平的夢想。然而晉、楚之間真的能從此放下成見和平共處嗎?在近半個多世紀的晉、楚爭霸中,兩國早已經結下難以化解的恩怨仇隙,怎麼可能通過一紙合約就能化解?目前隻是晉、楚雙方在形勢對自己不利時,希望通過休戰的方式暫時調整,當形勢有所好轉時,便會撕毀盟約,發生新一輪的霸權征戰。

三年後,楚國首先違背盟約,進攻晉國的附屬國鄭國、衛國。楚國的令尹子囊雖然質疑:“我們和晉國已經結盟了,這樣做是不是違背盟約了呢?”但子反毫不留情地反駁:“隻要是對楚國有利的事,都可以做,還管什麼盟約?”

鄭國立即發兵抗戰,晉國也糾集吳國和眾諸侯召開中原諸侯盟會,準備共同討伐楚國。楚國見形勢逆轉,連忙將汝陰之田送給鄭國,鄭國被收買,臨陣倒戈,並在楚國的支持下討伐親晉的宋國。於是衛國也在晉國的支持下討伐親楚的鄭國。鄢陵之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