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五經:《春秋》(8)(3 / 3)

楚莊王卻堅持要他不借道而行,並信誓旦旦地對他說:“宋國要是敢殺你,我就派兵攻打宋國。”

申舟無奈,隻得按照楚莊王的吩咐出發。臨走前,他托楚莊王照顧好自己的兒子。

果然,由於沒有借路,申舟被宋國抓住了。宋國大夫華元知道這是楚莊王故意安排的,對楚莊王的無禮非常氣憤。

他對宋文公說:“楚國的使者經過我們國家卻不通知我們,這就是把宋國當做附屬國了。等於說我們的國土就是楚國的國土,其實就是說我們已經亡國了。如果現在我們殺掉楚國使者,楚國一定會借此來討伐我們,最壞的結果不過也是亡國。與其這樣,還不如殺掉楚國使者,至少宋國可以揚眉吐氣。”

宋文公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命人殺掉了申舟。

消息傳到楚國,楚莊王氣得火冒三丈,連鞋子都顧不上穿,寶劍也顧不上佩戴,就要去朝廷上下令攻打宋國,幸虧隨從趕得快,匆忙幫他穿好鞋子、帶好劍。當年九月,楚國軍隊就包圍了宋國。

宋國雖然是個小國,但要想滅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宋國有一個強大的靠山——晉國。當楚軍來襲時,宋國國君立即派樂嬰去晉國求援。

晉景公本想立即出兵援救宋國,但他的大臣伯宗說:“我們最好不要出兵援宋。古人說過:‘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楚國在上天的眷顧下國勢日益強大,晉國雖然也很強大,但怎麼能違背天意呢?我們堅決不能同它發生戰爭。俗話說:‘高下在心。’河流湖泊中能藏汙納垢,山林草莽中有毒蟲猛獸,美玉中隱含著瑕疵,國君忍辱負重,這也是上天的旨意。大王您還是忍一忍,不要輕易出兵與楚為敵了。”

晉景公聽從了伯宗的勸告,決定不出兵援助。但他派解揚到宋國,讓他告訴宋國人說:“你們堅持住,不要向楚國投降,晉國的援軍已經出發了,很快就會到達宋國。”

解揚在前往宋國的途中,經過鄭國,鄭國將解揚捉住,獻給了楚國,楚莊王想用重金收買他。於是送給他一份厚禮,讓他對宋國人說相反的話。解揚開始不答應,但在楚莊王的威逼利誘之下,他勉強答應了。

接著,楚莊王就讓解揚登上戰車,向宋國人喊“晉國不會再來救宋國了,你們最好投降”之類的話。但解揚憑借這個機會,喊出了晉景公交代給自己的話,達到了本次出使的目的。

楚莊王認為自己受到了戲弄,大怒,想要殺掉解揚。他派人問解揚:“你既然已經答應了我,怎麼又違背自己的諾言呢?不是我不講信用,而是你不講信用。現在你也應該受到懲罰,準備受死吧!”

解揚回答說:“鄙人聽說,國君製定出來的正確命令,叫做‘義’,臣子執行國君的命令,這叫‘信’,在‘義’的前提下行‘信’,這叫做‘利’。謀劃隻要堅持這些美德,就能捍衛國家的利益,才能捍衛百姓的權力。合乎道義之事,不可能對兩種人講誠信,講究誠信,不可能接受兩個國君的命令。大王您用厚禮收買鄙人,就是不懂‘信無二命’。我已經接受了我國國君的命令出使,我寧願死去也不會背棄我的使命,這難道是可以用厚禮收買的嗎?我之所以答應您,是為了完成我國國君交給我的使命。現在即使我死了,我一樣成功地完成了使命,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福分。我們國君有很多像我這樣忠心的臣子,臣子又都能寧死也要完成使命,我們還有什麼好求的呢?”

楚莊王聽完這一席話,一時無言以對,隻好釋放解揚,讓他回到自己的國家。

楚國的軍隊攻打宋國,從秋天一直持續到第二年夏天,還沒將宋國的都城攻下來。楚莊王沒辦法,隻好下令撤軍。

申舟的兒子申犀為自己的父親抱屈:“他明知道此次出使會死,但又不願意違抗大王您的命令。大王曾經說過父親如果死了就攻打宋國,現在又撤軍,你違背了自己的誓言。”楚莊王又無言以對。

大臣申叔正在為楚莊王駕車,聽到申犀和楚莊王的對話,想出來一個辦法:“現在我們修建房屋,將在宋國種田的人都召集回來(這樣一來,宋國就無人種田了,就會麵臨饑荒),宋國人一定會乖乖地聽從大王。”楚莊王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命人照做了。

果然,宋國人害怕了。宋國國君派華元偷偷潛入楚軍大營,找到楚軍大將子反睡覺的地方,將他叫起來,說:“我們國君讓我告訴你現在我們宋國的危難。現在我們的百姓已經在互相交換孩子吃了,將孩子的屍骨劈開燒火做飯。如果你們現在真的還要為難我們,逼迫我們簽訂盟約。那麼就算我們宋國亡了,也不會答應簽約。如果現在楚軍撤離宋國三十裏,咱們講和,那麼以後宋國願意追隨楚國。”

子反很害怕,就與華元簽訂了盟約,然後報告楚莊王。最終,楚軍退兵三十裏,宋國與楚國講和,華元成了人質。雙方在盟約上明明白白地說:“你不欺騙我,我也不欺騙你。”

實際上,這個時候各諸侯國之間彼此爾虞我詐,訂立“你不欺騙我,我也不欺騙你”這樣的盟約,其實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齊晉鞌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