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五經:《春秋》(7)(2 / 3)

晉襄公覺得原軫的話有道理,決定發布詔令,攻打秦國。

四月十三日,晉襄公穿著孝服,親自指揮戰鬥。當天,毫無準備的秦軍行至崤山,遭到晉軍的伏擊。此時的秦軍,千裏遠征,無功而還,士氣低落,人疲馬乏。而晉軍,因為早已守候多時,以逸待勞,士氣高昂,加之晉襄公身著孝服親自督戰,士氣更高。秦軍很快被晉軍打敗。孟明視等三帥,被晉軍生擒,其餘秦軍,全部被殲滅。此役過後,秦晉之好徹底終結,秦國徹底喪失了與晉國爭霸的資本。

這時候,晉文公的夫人文嬴,也即秦穆公的女兒,開始站出來為“娘家人”說好話。

她對晉襄公說:“這三個人沒有一點好處,白白離間秦國與晉國的關係,我父王如果得到他們三個人,肯定會氣得吃了他們的肉,你又何必費事親自懲罰他們呢?不如將他們放回秦國受罰,這樣也滿足了秦穆公的心願。”

晉襄公覺得她的話有一定的道理,就答應放走這三位秦國大將。

先軫得知晉襄公放走了孟明視等三帥,氣得大罵:“戰士們花了很大代價才將這三個人從戰場上抓過來,現在您聽從婦人之言,輕輕鬆鬆就放走了他們。這等於自毀成果,助長敵人的氣焰,亡國沒有幾天了!”罵完依舊不解氣,對著晉襄公吐了口唾沫,頭也不回地走了。

晉襄公大悟,於是趕忙派陽處父追孟明視等人,此時孟明視等人已經登舟離岸了。陽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以晉襄公的名義,假意說贈給他馬。

孟明視不會放過逃生的機會再回“虎口”,於是不肯登岸,在船上叩頭道:“貴國國君真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不將我等俘虜趕盡殺絕,反將我們送回秦國受罰。如果國君殺死了我們,我們即使死也記得你們國君的功勞。如果國君能領會到貴國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們,那麼三年後我們一定來拜謝貴國國君的恩賜!”說罷,下令船隻快行。

秦穆公此後已經知道秦軍的慘敗,他穿著孝服在郊外等候歸來的將領,後悔地哭訴:“寡人違背了蹇叔的勸告,讓你們受到這等委屈,這是寡人的罪過。你們有什麼罪過呢?我不會因為自己的過失抹殺你們的功勞。”最終沒有懲罰孟明視等人。

崤之戰後,秦國知道晉國依舊很強大,不敢輕易再向東行動,轉而向西發展,征服了西戎,從此成為西方霸主。

趙盾執政

晉文公死後,晉襄公即位,多年跟隨晉文公的趙衰成為晉國的執政大臣。趙衰死後,他的兒子趙盾接替了父親的職位,開始執政晉國。趙盾是一位治世之能臣,他全心全意輔助國君修訂律例,選拔賢能,被時人尊稱為趙宣子。

晉襄公做了兩年皇帝就去世了,他死時囑咐立太子夷皋為帝,但是太子當時年紀很小。出於為國家命運的考慮,趙盾主張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帝。他說:“太子年幼不能理政,這對國家的霸業不利。公子雍年長博學,深受文公喜愛,如果立他為帝的話,國家的霸業或許可以延續。”

中軍佐賈季(狐偃之子,狐偃與趙衰一樣為晉文公出生入死多年)則主張立公子樂為帝,因為公子樂的母親辰嬴是晉文公的寵妃。趙盾堅決反對,他派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來,準備擁立他為新君。賈季不服,偷偷派人去陳國迎回公子樂。趙盾聽說後,隻好派出刺客將公子樂等人殺死。賈季看大事不妙,逃亡翟國。

且說秦康公接到趙盾的書信後,立即派遣部隊護送公子雍回國繼位。太子夷皋的母親穆嬴聽說趙盾不顧先王遺囑,堅持立公子雍為新君,很生氣,每天抱著太子在朝廷上哭訴,還派人到趙盾家中叩頭。趙盾拗不過她,隻好擁立夷皋為國君,是為晉靈公。秦康公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大怒,因為公子雍與他是表兄弟,他自然擁立公子雍,因而派兵攻打晉國。於是趙盾不得不發兵,抵禦秦國護送公子雍的軍隊,秦軍戰敗,公子雍逃亡。秦、晉兩國後來在晉國大夫士會的調解下,兩國又重歸於好。趙盾派人將士會接回國,與其一起輔助晉靈公。

後來秦國與晉國再次決裂,晉國的霸主地位因為失去這一強大的盟國而岌岌可危,諸侯國都對晉國虎視眈眈,趙盾非常明白這一點。為了保住晉國的霸主地位,趙盾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在國內,他選賢任能,完善法律,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在國外,他與秦國重續秦晉之好,又與宋、衛、許三國建立四國聯盟,為晉國爭取了休養發展的時間。經過數十年的厲兵秣馬,他指揮晉國軍隊擊敗楚穆王,降服鄭穆公,攻破蔡都,與諸侯會師於扈,使得晉國再度成為中原諸侯中的佼佼者。趙盾也以晉國霸權維護者的身份,聲名遠揚。

趙盾雖然身居要位,但是他仍然時刻提醒自己要謙虛謹慎,善待百姓。他出遊首山時,見到一個餓漢臥在桑樹下,趙盾非常可憐他,就讓人拿來食物給他吃。那個餓漢吃了一半食物,將剩下的放進懷內。趙盾問他為什麼不吃完,他說:“我家中尚有老母,這些留給母親吃。”趙盾深受感動,又給了他很多食物,然後就離開了。